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

本章包括居民自我健康评价、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如两周患病持续天数)、失能(如卧床、休工、休学等短期失能和长期失能)等指标来反映调查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

调查地区居民自我健康评价得分平均为83. 94分。15岁及以上居民在“行动”方面存在中度和严重困难的比例占1. 65%,“自己照顾自己”有中度及以上困难的占0. 62%,“日常生活”有困难的比例占1. 12%,身体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疼痛/不舒服”的占7. 32%,“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占4. 21%。整体而言,2013年调查地区居民身心状况不佳情况低于2008调查水平,居民自我评价健康得分上升2. 23%。自评健康各个维度中问答有问题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各年龄组中女性的自评健康得分都较男性为低,性别之间的差异首先随年龄的上升而变大,在65岁后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两周患病率为27. 85%,47. 51%的两周患病为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两周每千人口患病天数平均为2297天,两周每千人口卧床天数为79天,两周每千人口休工天数为49天,两周每千人口休学天数为30天。居民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均较2008年出现较大上升。从疾病严重程度上看,每千人患病天数和卧床率两项指标高于2008年调查水平。其余指标,如每千人卧床天数、休工(学)率、每千人休工(学)天数均有下降,这表明虽然调查地区整体两周患病率升高,但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

慢性病患病率为29. 15%,患病率较高的五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胃肠炎、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和咽喉炎,占患病总数的45. 26%。与2008年调查相比,除糖尿病和咽喉炎外其余疾病的顺位均一致,但是患病率均比2008年有了较大上升。

第一节 自我健康评价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五个健康自我评价指标以及健康综合评分对健康进行评价,即:行动、自己照顾自己、日常活动、疼痛/不适及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健康得分。

1.总体情况

被调查者在“行动”方面存在中度和严重困难的比例占1. 65%;“自己照顾自己”有中度及以上困难的占0. 62%;“日常活动”有困难的比例占1. 12%;身体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疼痛/不舒服”的占7. 32%;“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占4. 21%。从中可以发现,“身体疼痛/不适”方面存在问题最多,比例最大,其次为“焦虑/抑郁”。调查人口自我评价健康得分平均为83. 94分。

与2008年调查相比,除感觉“疼痛/不适”比例上升25. 13%外,其他四项评价均有所缓解,尤以“自我照顾”困难缓解比例最高,达46. 55%。整体而言,2013年深圳市居民身心状况不佳情况低于2008年调查水平,居民自我评价健康得分上升2. 23%。见表3-1。

表3-1 自我健康评价中度及以上比例(%)及得分

2.性别差异

在自我健康评价的各个方面中,男性自我健康评价均较女性为佳,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自我照顾”方面,女性不良比例高出男性141. 69%;同时,女性的自评健康得分(83. 14)要比男性(84. 81)为低。见图3-1。

3.年龄别差异

图3-1 不同性别居民自评健康状况

自评健康状况各个维度回答有中度和严重困难的比例随年龄变化而上升。由表3-2可见,在各个维度中,随着年龄上升有健康问题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躯体方面问题增加幅度大于精神健康,特别是在“疼痛/不适”、“行动”、“日常活动”三个维度相对明显。同时,随着年龄上升,自评健康得分呈下降趋势,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得分少12. 79分。

表3-2 不同年龄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及得分

4.自评健康分布

男性和女性的自评健康得分除在55~60岁组有轻微上升外,其他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与此同时,各年龄组中女性的自评健康得分都较男性为低,性别之间的差异首先随年龄的上升而变大,在65岁后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见图3-2。

图3-2 不同年龄、性别居民自评健康得分

第二节 两周患病情况

卫生服务研究所定义的“患病”是从居民对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角度考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患病”。主要依据被调查者的自身感受和调查员(医务人员)的客观判断综合确定。定义为:①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②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单位诊治,但自服药物或采取一些辅助治疗;③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认为“患病”。由于回顾性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倚,为了减少回顾性偏倚,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调查前两周内的患病情况来估算患病率。两周患病率是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次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

1.两周患病率

(1)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3400人中,两周患病人数849人,两周患病例数为947人次。以人数和例数计,本次调查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4. 97%和27. 85%。卫生服务调查通常采用每百人两周内患病例数(人次数),故本次调查两周患病率为27. 85%。较2008年调查上升了26. 42%(见表3-3)。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增加,反映了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增加。

表3-3 不同性别居民两周患病率(%)

(2)性别差异:

男性两周患病率为26. 08%,低于女性的29. 59%。与2008年调查结果相比,不同性别两周患病率均明显上升,其中男性上升幅度(27. 66%)高于女性(25. 43%)。见表3-3和图3-3。

(3)年龄别差异: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形态,即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两周患病率较高,青年组(15~24岁组)两周患病率最低(15. 99%),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最高,达到82. 68%。不同性别间,除55~54岁组患病率接近外,其余年龄组,女性患病率皆高于男性。见表3-4和图3-4。

图3-3 不同时间居民两周患病率比较

表3-4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

续表

图3-4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

(4)文化程度差别:

低文化程度人群两周患病率较高,文盲者两周患病率最高(85. 71%),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人群(34. 65%),其他文化程度人群的两周患病率均在近30%以下。不同文化程度患病率的差异,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年龄构成有关,老年人群中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较高。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相比,各组人群的两周患病率均有上升。见表3-5。

表3-5 不同文化程度两周患病率(%)

(5)收入别差异:

居民两周患病率基本上随收入上升而上升,其中较低收入组的两周患病率最低(25. 15%),较高收入组最高(30. 28%),其余三组比较接近。两周患病率按经济收入计,集中系数为0. 026,也表明两周患病倾向于随经济水平提高而增加,这一趋势与既往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一致。见图3-5。

2.发病时间

本次调查两周患病中有47. 51%为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46. 67%为两周内新发疾病,5. 82%为急性病两周前发生。与2008年相比,慢性病占两周患病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为两周内新发疾病增长了3. 27%。见表3-6。

图3-5 收入别两周患病率(%)

表3-6 两周患病时间构成(%)

3.两周患病构成

(1)系统别两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系统分析两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113. 52‰)、循环系统(45. 87‰)、肌肉骨骼(26. 4‰)、消化系统(27. 93‰)、内分泌及营养系统(14. 40‰),五个疾病系统病例合计占两周患病的83. 1%。与2008年调查相比,前9位疾病种类无变化,但患病率及顺位发生改变。表现为:除消化系统、内分泌营养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患病率下降外,其他系统疾病均上升,尤以呼吸系统上升幅度为高;肌肉骨骼系统和损失中毒,患病顺位出现上升。见表3-7。

表3-7 疾病系统别两周患病率(‰)

(2)疾病别两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别分析两周患病,主要以慢性病、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处于前六位病种分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普通感冒、其他运动系病、胃肠炎和糖尿病,占全部两周患病构成的64. 94%。与2008年调查结果相比,前六位疾病构成一致,仅其他运动系统疾病顺位上升一位,且患病率普遍增高,上升幅度依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 06%)、普通感冒(11. 31%)和其他运动系病(6. 99%)。相对上次调查,2013年呼吸系统疾病(如咽喉炎)问题更为突出。见表3-8。

表3-8 疾病别两周患病率(‰)

续表

4.疾病严重程度

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不仅受患病频数大小的影响,还受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本次调查所定义的疾病严重程度不是临床概念,而是通过询问两周内病伤持续天数和因病伤卧床天数、休工及休学间接了解疾病严重程度、对劳动生产能力产生的影响及推算病伤造成的经济损失。

(1)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

两周内每千人患病日数为2297天,平均每人每年患病17天。与2008年深圳调查结果相比,两周内每千人患病日数增加了589天,较2008年全国大城市水平少175天。老年人每千人因病持续天数较长,特别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每千人因病持续天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约为最低组0~4岁组的8. 52倍。见图3-6。

图3-6 年龄组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

(2)两周患病卧床情况:

居民卧床率为2. 41%,两周内每千人卧床天数79天,平均每人每年卧床2天。与2008年调查相比,卧床天数均出现下降(下降84天)。见表3-9。

(3)两周患病休工(学)情况:

在业人员中,两周休工率2. 52%,两周每千劳动者因病休工天数为49天,平均每人每年休工1. 3天;在学生中,两周休学率1. 24%,两周每千学生因病休学天数为30天,平均每人每年休学0. 8天。见表3-9。

以上客观指标中,每千人患病天数和卧床率两项指标高于2008年调查水平。其余指标,如每千人卧床天数、休工(学)率、每千人休工(学)天数均有下降。这表明虽然深圳市整体两周患病率升高,但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

表3-9 两周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第三节 慢性病患病情况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对“慢性病患病”的定义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调查前半年内有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的各类慢性病,包括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或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并在调查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同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

慢性病患病有两个定义:一是调查前半年内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二是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例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本报告除有说明外,慢性病患病率均按后一种定义计算。

1.慢性病患病率

(1)总体情况:

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有605人自报患有慢性病,按患病人数计算,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2. 30%,由于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为全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故较2008年调查上升10. 89%。791例自报患有慢性病,按患病例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为29. 15%,较2008年调查上升14. 43%。快速增长的慢性病患病率主要与人口老龄化与居民行为生活方式转变有关。见表3-10。

表3-10 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变化

(2)性别差异:

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28. 45%,低于女性(29. 81%),与上次调查结果一致。与2008年调查结果相比,不同性别两周患病率均明显上升,其中男性上升15. 15%,高于女性(13. 73%)。见图3-7。

图3-7 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

(3)年龄别差异:

年龄结构上,25岁之后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且增长率、增长幅度越来越大。从35岁始,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且性别间差距越来越大。与2008年相比,各年龄组患病率均明显升高。见表3-11和图3-8。

表3-11 年龄别慢性病患病率(%)

图3-8 年龄别慢性病患病率

(4)收入别差异: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基本上随收入上升而上升,其中较低收入组的慢性病患病率最低(23. 06%),最高收入组最高(36. 56%)。慢性病患病率按经济收入计,集中系数为0. 08,也表明慢性病患病随经济水平提高而增加,这一趋势与既往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一致。见图3-9。

图3-9 收入别慢性病患病率

2.慢性病患病构成

(1)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系统别患病率由高到低前六位依次为: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合计占慢性病患病的84. 83%。与上次调查相比,疾病构成一致,仅内分泌系统顺位上升一位;肌肉骨骼系统和消化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有较大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25. 86%和24. 17%。见表3-12。

表3-12 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

(2)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

2013年患病率较高的五种慢性疾病分别是:高血压、胃肠炎、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和咽喉炎,占患病总数的45. 26%。与2008年调查相比,除糖尿病和咽喉炎外其余疾病的顺位均一致,但是患病率均比2008年有了较大上升。见表3-13。

表3-13 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

(温莹莹 赵志广 杨应周) 2y8tPhMdHdtiA6mG7VECY+PXV32Ma1sMelZNMSDBrCZi/Ambh6YSPwuyHMuej9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