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即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现代心理学将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当人们的心理活动在外界面临诸多刺激物时不能一一对其进行反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以及当前任务有所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并在这一对象上保持一定心理强度而不理会其余对象,这就是注意。
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感知一定事物和深入思考一定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各种智力因素都将得不到一定支持而失去控制。“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充分说明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
1. 指向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例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 集中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例如课堂上学生只对教师所讲内容予以反映,而对其衣着等视而不见,对电风扇发出的噪音听而不闻。
3. 非独立性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的伴随状态,即注意不能独立存在。
儿童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通过观察儿童的外部表现可以了解其注意状态,但要真正了解儿童注意的实情还需根据其一贯表现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 适应性运动
儿童在集中注意时感觉器官通常会朝向注意的对象,例如“侧耳倾听”“注目凝视”,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常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
2. 无关运动的停止
儿童注意集中时会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例如,孩子专心听妈妈讲故事时会一动不动,表现为异常地安静。
3. 呼吸运动的变化
儿童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缓而均匀,一般吸短呼长。高度集中注意时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1. 选择功能
注意时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刺激,排除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选择功能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表现,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2. 保持功能
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很快就会消失,任何智力操作都无法完成。
3. 调节和监控功能
在注意状态下,个体常常将自己的行为和一定目标进行比较,并通过反馈的信息相应调节、监控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标相一致。如果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就进一步加以调节,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儿童出生后即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的成长,注意不断发展。
1. 原始的注意行为
婴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例如,觉醒状态时周围环境中发生的巨响会使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明亮的物体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最原始的初级注意,即定向性注意,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所引起,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2. 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在儿童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之后出现的便是选择性注意。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较多注意,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较少注意的现象。视觉偏好研究及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新生儿对外界事物已经具有选择性注意,其选择性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称为视觉偏好。研究发现,新生儿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物体的注意,这是因为人脸有更多吸引和保持新生儿注意的特点,包括人脸的轮廓、脸的多成分及多活动等。范茨先生通过给新生儿看两张脸谱来进行试验,一张是规则的脸谱,另一张是鼻子、眼、口等面部结构歪曲的脸谱,结果表明新生儿喜欢看规则的脸谱(图2-1)。此外,新生儿偏爱注意对比鲜明的图案,尤其偏爱注意轮廓或形状的边缘而非图案的内容。1岁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图2-1 新生儿喜欢规则的脸谱,不喜欢乱涂的脸谱
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注意的选择性最初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例如刺激物的物理强度(声音的强度、颜色的明度等),以后逐渐转变为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即满足儿童需要的程度;②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和注意的事物不断增加。
3. 儿童有意注意的形成
(1) 第一阶段:
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七八个月后,成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言语引导儿童的注意,用言语向儿童提出注意的任务,使之具有外加的目的,这时儿童的注意开始具有有意性。例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看!爸爸回来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爸爸。孩子随之抬头看妈妈所指的方向。
(2) 第二阶段:
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儿童常常一边做事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先画房子,然后再画树”,“别忘了给小汽车装轮子”……表明儿童可以自觉运用言语使注意集中在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事物上。
(3) 第三阶段:
儿童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调节行为。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言语,例如儿童的默读、心算就是内部言语的运用。内部言语从学前期开始产生,由外部言语转化而来,是儿童言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内部言语的形成,儿童开始学会自己确定行动目的、制订行动计划,使注意主动集中在与活动任务有关的事物上,并能排除干扰,保持稳定的注意。
小情景
王老师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大家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名迟到的学生。此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哪种类型的注意?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被称为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类:
(1)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奇特性是引起无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②刺激物的强度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例如大街上突然警笛鸣叫、一道强光;③刺激物与衬托背景的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变化着的刺激物和运动的物体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飞鸟、夜空中的流星;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性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他刺激物差别显著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图2-2中你最先注意到哪个圆?
图2-2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对注意的影响
(2) 个体的心理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符合其兴趣的刺激物往往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②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会影响其注意。若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就会全力投入学习,不知疲倦,如果处于疲劳、疾病状态或情绪受挫则无法保持注意稳定,活动效率也会大大降低。③个体的知识经验。新异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但如果新异刺激不为儿童所理解,仍然不会引起注意。
2. 有意注意
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活动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性。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儿童的有意注意。②活动组织的合理性。在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例如,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适当提问、提出自我要求等。③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例如,练习写字往往使人感到单调、枯燥,若儿童认识到练字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就对练字产生了间接兴趣,从而维持稳定而持久的注意。④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如果新刺激与已有知识经验差异太小,儿童无需特别进行智力加工就能把握,则不需要集中注意。如果差异太大,即使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也无法理解,儿童的注意就很难维持。⑤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想集中注意,除了采取一定措施排除干扰外,还要用坚强的意志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使之服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密不可分。有意注意在1岁左右开始形成,语言成为吸引注意的重要因素。1岁以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和影响儿童的注意活动。儿童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额叶是有意注意的控制中枢所在,7岁时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的有意注意通常只能保持3~5分钟,学龄前期儿童在正确的教育下能保持10~15分钟。在儿童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努力培养有意注意。
儿童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所发展,主要依赖成人的引导,应帮助儿童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并通过语言组织儿童的有意注意,例如“宝宝注意看,风筝怎么飞上天了?”儿童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有意注意,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只看不动”,因此应让注意对象成为儿童的直接行动对象。也可以指导儿童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如帮助集中注意的训练性游戏。
3. 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形成有两个条件:①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个体对活动的兴趣是维持注意的动力,个体对活动的兴趣浓厚,维持注意所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越小。例如,孩子对学钢琴没有兴趣时,练琴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若孩子对钢琴产生兴趣时,琴声、琴谱很容易引起其注意,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②活动的自动化。活动的自动化可以大大减轻个体监控活动所需要的精力。活动的自动化程度越大,维持注意所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则越小。例如孩子每日刷牙活动中的注意就是一种有意后注意,刷牙很少付出意志努力,因为刷牙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活动。不同类型的注意比较见表2-1。
表2-1 不同类型的注意比较
注意的品质指个体注意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主要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小情景
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贝贝逛动物园,爸爸和贝贝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贝贝一次数5个、数3个、数2个,可都教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1.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如“一目十行”和“耳听八方”。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随着儿童生理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广度逐渐增加。但总体而言,儿童的注意广度较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生理制约性:
4~7岁儿童注意广度为4~6个点,7~11岁儿童注意广度一般为6~8个点,11~14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发展极其缓慢。
(2) 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具有内在的意义联系,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如图2-3所示,形状、大小、数量相同,规则排列的对象比大小不一、排列无序的对象更容易把握。
(3) 个体的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则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4) 个体的知识经验:
一般而言,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图2-3 注意对象的特点影响注意的广度
小情景
新来的张老师组织小班幼儿学习诗歌,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是反复教大家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就坐不住了。有的孩子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注意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对象的状态。3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为3~5分钟,4岁儿童大约10分钟左右,五六岁儿童可达20分钟左右。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三方面:
(1) 注意活动和对象的特点:
通常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儿童可能更愿意关注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此外,活动的对象比静止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相对于一幅静止的图画,儿童可能更愿意关注活动的电视画面。
(2) 个体的精神状态:
个体的主观状态也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3) 个体的意志力:
注意的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种干扰。
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有意注意更不稳定,主要特征就是“多动”。但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儿童的有意注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能够以其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进行活动,并保持注意的稳定。
小情景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进行舞蹈表演,4岁的米乐在跳舞时常常注意动作就忘了表情,注意了表情就无法保持队形的整齐,这是为什么呢?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持续性注意:
指准备对环境中随机发生的细小变化做出探查和反应的一种状态,持续性注意也称为警觉。
(2) 选择性注意:
关注经验中的相关方面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方面。如在嘈杂的众多声音中对一个声音加以关注。
(3) 分配性注意:
指同时集中于一个以上的目标,如边听音乐边跳舞。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一个人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反应是高度熟练的。例如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做笔记就是因为写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例如儿童可以同时唱歌和跳舞就是借助了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或人为建立起活动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注意的分配。儿童掌握的熟练技巧较少,注意分配比较困难,常常顾此失彼,但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注意分配的能力逐渐提高。
小情景
小朋友们刚刚结束激烈的游戏活动,李老师就马上要求大家坐下来学算术,结果小朋友们吵闹不休。李老师觉得小朋友们不听话,十分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及时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心。前者是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旨在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所引起,违背活动任务要求,偏离正确的注意对象,会降低活动效率。引起儿童注意分心的原因及防止措施见表2-2。
表2-2 引起儿童注意分心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儿童容易分心,不善于根据任务的需要灵活地转移注意,年龄越小越如此。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关系以及对它们的态度。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则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例如,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很难让他转移注意去学习功课。
(2)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如果新的活动对象引起儿童的兴趣,或者能够满足其心理需要,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
(3) 明确的信号提示:
在需要转移注意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例如为儿童设置闹钟帮助其安排游戏和学习时间。
(4)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转移注意,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转移注意。
1. 通过观察法了解儿童的注意
(1) 观察时机:
各种集体教育活动时、自选活动时、学习新操、舞蹈、玩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时、新活动开始时、阅读、剪纸等安静性活动时。
(2) 观察形式和记录:
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围绕目标进行观察;运用时间抽样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运用情境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例如通过听音乐检验儿童对音乐有敏感的反应,测算从打开音乐到宝宝转头表现出不关心的样子这一期间所持续的时间。给宝宝看色彩鲜艳的画册,测算从开始给宝宝看画册到他不想再看所持续的时间。
2. 儿童注意的常用评价工具
(1) 学龄前儿童注意力的评价:
【注意的有意性】
A级: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客观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将注意集中在该集中的对象上。在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刺激能自觉付出努力排除干扰。
B级:能根据成人的口头交代有意识地将注意集中在相应对象上。在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刺激能付出一定的努力或能在成人的提醒下做出努力排除干扰。
C级:能在成人的要求下有意识地注意一定的对象,但是刺激物的新颖性和自身的兴趣是决定注意的重要条件。一旦遇到其他刺激,往往不善于付出努力去排除干扰。成人的提醒帮助所起作用较小,注意常常处于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的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
A级:小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15分钟以上,中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以上,大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25分钟以上。
B级:小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10分钟以上,中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15分钟以上,大班幼儿能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以上。
C级:小班幼儿只能连续集中注意10分钟以下,中班幼儿只能连续集中注意15分钟以下,大班幼儿只能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以下。
【注意的转移】
A级:一个新活动开始时,能在较短时间内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该活动上。即使是在刚刚进行了一项热烈、激动的活动后,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活动的速度也比其他大部分孩子显得迅速。
B级: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在较短时间内将注意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
C级:一个新活动开始时往往需要成人提醒才能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在刚进行完一项热烈、激动的活动后,很难将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活动,即使是在成人的提醒下也比大部分孩子所用的时间长。往往在新活动开始最初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激动状态,似乎还“惦记”着刚才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
A级:能将注意同时指向3~4个对象上。例如,在玩“抢椅子”这一音乐游戏过程中,能将注意同时指向听音乐、变换动作、窥视椅子三种对象,有的甚至还同时能指向观察其他小朋友的表现,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检举(四种对象)。
B级:能将注意同时指向2种对象。例如,画画时能边听边画,即手在画的同时,听清老师在讲什么(两种对象)。
C级:同时将注意指向2种对象时常表现出困难。例如让幼儿学画画,只能先看老师示范或先看图,再注意自己的画笔,难以做到边看边画。又如,唱歌的同时要求表演,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家长对儿童注意力的评定:见附录2中的附表2-1。
(3) 儿童注意力自评:见附录2中的附表2-2。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各有差别,应根据其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注意的培养(见表2-3)。
表2-3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及培养
续表
续表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见下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找每张图表上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你可以制作这样的训练表,每天让儿童训练1遍,相信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哦!
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在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儿童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其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猜对了则胜出,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以三人为例: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来开动“火车”。例如,爸爸当作北京站,妈妈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爸爸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爸爸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孩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孩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上。“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是孩子抗干扰能力较差。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本不容易,若旁边再有人故意制造干扰源,进行人为干扰,你会觉得更难以集中注意。然而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以和孩子顶乒乓球来说明:让孩子把球放在球拍上,顶住球不让它掉下来,绕桌子行走一圈。大人在旁边进行有意捣乱,可以拍手跺脚,大喊大叫,可以故意用语言刺激:“掉了!就要掉了!”但不能碰及孩子的身体。孩子为了不让乒乓球掉下来,必须保持镇定和注意力集中,等绕完一圈才算胜利。接下来可以互换角色玩。
父母和孩子一起一边听故事一边进行加法运算。先让孩子做裁判,父母边听故事,边进行加法运算,然后检查计算情况,再把听到的故事复述一遍;接着父母来做裁判,让孩子边听故事,边进行加法运算,然后检查计算情况,再让孩子把听到的故事复述一遍。最后,比比谁计算的准确率高,谁复述故事的细节多。
让儿童玩拼图,从最初的两三块起,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拼图要选儿童熟悉的、喜欢的形象,如小动物、卡通形象等,让他完成后有惊喜、亲切的情感收获。如果儿童入门困难,可以让他对照着完整图形进行拼搭,指点他注意图块拼接处的特点。
记录新闻。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或看“新闻联播”节目,或其他新闻节目。听(看)完之后马上写出共多少条新闻,其中国内多少条、国外多少条、男女播音员各播多少条、最主要的六条是什么。坚持20天就会有很大提高。
这是一个配对游戏,家长把家里的各种空塑料瓶的瓶身和瓶盖放成两堆,让宝宝来配对,给瓶子“戴上合适的帽子”。瓶盖的大小要区分明显,让宝宝在动手操作中加强观察的注意度,同时还能锻炼小手的肌肉。
家长可以与宝宝合作进行“美术创作”。家长用深色粗笔画单线条图画,其中留些简单直线用浅色粗笔画,让宝宝用深色粗笔在浅色线条上描摹,合作完成一幅图画。等宝宝掌握后,可以将描摹改为临摹,由横线条、竖线条等简单的线条图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专家温馨提示
婴儿的注意基本都是无意注意,对急剧变化的外部刺激最容易产生注意。与其生存需要有关的、能满足他们生理需要的事物也容易引起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其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