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microorganism)包括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及真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与培养、理化性状与分类等。

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特点是有细胞壁、原始的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了解细菌的基本特性、细菌的鉴别,对新药的研发和防止药品污染,保证药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prokaryote)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体积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代谢活跃而且多样化,繁殖迅速是其主要特点。

细菌体积微小,用肉眼直接观察难以看到,常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一般以微米(µm)作为测量单位。

在细菌学中,按其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杆菌(图1-1)。经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G + )和革兰阴性菌(G - )。

图1-1 细菌的基本形态

一、 球菌

球菌(coccus)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0.8~1.2µm。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排列方式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1. 双球菌(diplococcus)

细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双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

2. 链球菌(streptococcus)

细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多个菌体相连排列成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 四联球菌(tetrad)及八叠球菌(sarcina)

细菌在2个或3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4个排列在一起呈正方形者称四联球菌;8个重叠在一起为八叠球菌。

4.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规则排列堆积呈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 杆菌

杆菌(bacillus)外形呈杆状。各种杆菌大小、长短与粗细差异较大。长杆菌长约4~10µm,如炭疽芽孢杆菌;中等长杆菌长约2~3µm,如大肠埃希菌;小杆菌长0.6~1.5µm,如布鲁斯菌。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有的菌体较短,称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的末端膨大呈棒状。多数杆菌呈分散排列,个别呈链状排列外,如炭疽芽孢杆菌。

三、 弧菌

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

四、 螺杆菌

螺杆菌(spirala bacterium)菌体呈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的形态可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菌龄、环境等因素可使细菌形态不规则,常表现为多形性,如梨形、丝状等。故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大小和形态时,必须选用在适宜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的新鲜菌体。分离和鉴定药品中污染的细菌时,也应考虑该细菌是否受药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形态改变。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称为细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

一、 细胞壁

细胞壁(cell wall)是细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可通过膜壁分离法、特殊染色法及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细胞壁坚韧有弹性,厚度随菌种而异,平均为12~30nm,占菌体干重的10%~25%。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壁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是G + 菌和G - 菌的共有组分,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

二、 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的内侧,紧密包绕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薄膜,柔软致密有弹性,占细胞干重的10%~30%。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只是不含有胆固醇。主要功能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即物质转运),转运电子及氧化磷酸化作用,生物合成作用及参与细菌分裂。

三、 细胞质

细胞质(cytoplasm),又称细胞浆,为细胞膜内侧的胶状物质,基本成分为水、无机盐、核酸、蛋白质和脂类。胞质内RNA含量较高,有较强的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细胞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胞质内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以上功能与胞质内核糖体(ribosome)、质粒(plasmid)、胞质颗粒(cytoplasmic granule)、核质(nuclear material)的结构有关。

四、 核质

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核质的化学组成除DNA外,还有少量的RNA和蛋白质。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是指某些细菌特有的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一、 荚膜

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一层较厚的黏液性胶冻性物质,称荚膜(capsule)。其厚度大于0.2µm称微荚膜(microcapsule),如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或糖与蛋白复合物。荚膜为一层环绕菌体的透明圈,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荚膜具有抗原性,可帮助鉴别细菌以及作为分型的依据。

荚膜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损伤及黏附作用。

二、 鞭毛

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flagellum)。鞭毛是一种弹性纤维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与骨骼肌的肌动蛋白相似。鞭毛具有特殊的抗原性,通称H抗原。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从细胞质的基础颗粒长出,并伸到细胞外。鞭毛长5~20µm,常超过菌体的长度数倍,但直径很纤细,约12~30nm,根据鞭毛的数目及部位可将鞭毛分成:周毛菌,如沙门菌;丛毛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双毛菌,如空肠弯曲菌;单毛菌,如霍乱弧菌(图1-2~1-4)。鞭毛的类型、能否运动(有无动力)、鞭毛的数量、部位及特异的抗原性对细菌鉴定和分类很有意义。

图1-2 细菌鞭毛的类型

图1-3 破伤风梭菌的周鞭毛

图1-4 伤寒沙门菌的周鞭毛

图1-5 大肠埃希菌的普通鞭毛和性菌毛

三、 菌毛

菌体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称为菌毛(pilus or fimbria)。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图1-5)。菌毛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称菌毛蛋白(pilin),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其编码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

四、 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小体,称为芽孢(spore)。芽孢是休眠体,一个菌细胞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只有一部分革兰阳性菌产生芽孢,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两种主要形成芽孢的细菌。芽孢的折光性很强,壁厚,不易着色。经特殊染色后,才能着色,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芽孢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芽孢的大小、形状和在菌体内的位置随菌种而异,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图1-6~1-8)。

图1-6 细菌芽孢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图1-7 破伤风梭菌的芽孢

图1-8 细菌芽孢结构模式图

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及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界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与其特殊的结构及组成有关。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与培养

一、 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是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

(一) 营养物质

一般细菌所需营养物质有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或氨基酸)和糖等。对营养要求高的细菌还需要某些生长因子。这些营养物质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量。

(二) 酸碱度

营养物质的吸收、分解以及能量的产生都需要酶来参与反应。酶活性必须在一定的酸碱度和温度下才能发挥作用。绝大多数细菌和放线菌生长最适宜的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 7.0~7.6),个别细菌在pH 8.0~9.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三) 温度

细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随细菌的种类而不同。嗜冷菌在10~18℃,嗜热菌在45~58℃,嗜温菌在20~44℃,真菌一般在22~28℃生长良好。

(四) 气体环境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为四类:

1.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

2.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在低氧压(5%~6%)环境中生长最好,氧压大于10%对其有抑制作用。

3.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有需氧呼吸和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都属兼性厌氧菌。

4.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在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CO 2 对细菌的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 2 已可满足需要。有些细菌在从标本初次分离和培养时,需人工供给5%~10%的CO 2 才能生长良好,并可促进细菌迅速繁殖。

(五) 渗透压

一般培养基的NaCl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的,少数细菌如嗜盐菌(halophilic bacterium)需要在高浓度的NaCl环境中生长良好。

二、 生长方式与速度

(一) 生长方式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细菌在营养物质充足、其他生长繁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繁殖速度相当快。大多数细菌的代时(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约20~30min。

(二) 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由于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物的逐渐积累,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菌数量增加,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培养时,细菌的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以细菌的对数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叫生长曲线(图1-9)。生长曲线可人为地分4个期。

图1-9 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曲线

①~②迟缓期;②~③对数期;③~④稳定期;④~⑤衰亡期

1. 迟缓期

是细菌为适应新环境,为不断的增殖作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其代谢活跃,体积增大,胞质内储积了足够量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并不分裂繁殖。迟缓期的长短随接种细菌种类、菌龄和数量而异,一般为数小时。

2. 对数期

是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一般仅有几个小时。进入对数期,细菌的生长繁殖先经历一个短暂的加速期,然后进入对数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活菌数直线上升。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敏感。研究细菌的性状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 稳定期

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在这个时期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活动可出现变异。

4. 衰亡期

此期细菌的繁殖越来越慢,活菌数急剧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此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畸形或衰退形,细菌的生理活动也趋于停滞。

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一、 细菌的分类原则

细菌分类学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学科,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发展的学科。细菌的分类原则上分为传统分类和种系分类两种。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分类的基础,即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菌体形态与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细菌分类系统《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和《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1994)都已反映了细菌种系分类的研究进展,但在具体编排上也保留了许多传统分类的安排。目前,伯杰(Bergey)分类将细菌分为四大类目、35个群,细菌的分类与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subspecies,subsp.)或变种(variety,var.),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例如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和细菌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分噬菌体型(phage-type)和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其他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而分为生物型(biotype)。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 strain)。

二、 细菌的命名法

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全名用斜体字印刷。一般属名表示细菌的形态或发现或有贡献者,种名表明细菌的性状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中文的命名次序恰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例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Escherichia coli。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字母代表,如M.tuberculosis,S.typhi等。有些常见菌有其习惯通用的俗名,如伤寒杆菌meningococcus。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可在属名后加sp.(单数)或spp.(复数),如Salmonella sp.表示为沙门菌属中的细菌。

(卢京光) Ypft3/OGu9fnqUQ+PO347KeIAcjbT7B1poaIhPaqG4TCuH9ZAE0+trnzTPK1fR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