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xing Wenzi
解谜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为了宫廷的安定,他在出征前派人秘密处死了自己的皇弟巴尔狄亚。可奇怪的是,他出发后就听说巴尔狄亚发动了叛乱。
难道是闹鬼了?原来,这个“巴尔狄亚”是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的。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波斯国内人心惶惶。冈比西斯二世只得匆忙赶了回来。哪知道在途中,冈比西斯二世病死了。一时间,波斯贵族们群龙无首,皇宫里乱成了一锅粥。
这时,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出面平定了叛乱,并且靠着阴谋手段登上了皇位。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他命人把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由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三种文字组成。
1835年,法国学者罗林森意外地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终于译解了铭文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把楔形文字同古波斯文对照,从而读通了楔形文字,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谜。
起源与发展
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创造了楔形文字。之所以叫楔形文字,是因为它每一笔开始部分都较粗,而末尾部分都较细,样子就像木楔。
可是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们最初使用的文字看起来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这些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表达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增多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越来越抽象和复杂。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首先,他们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犁”这个符号,除了能够表示“犁”, 还能够表示“耕田的人”和“耕田”的意思。另外,他们又把图形进行简化,一个整体通常用部分来代替就可以了。这样,象形文字开始发展成了表意文字。
后来,苏美尔连年征战,一些统治者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常命人把征战的过程记述下来。在记述的过程中,人们常会碰到一些专有名词,如攻占城市的统治者和城市的名字,为了把它们区别开,他们就开始使用发音符号。发音符号能够表达图形符号无法表达的介词、副词等文法和语法结构,使意思更加准确。经过这样变化以后,苏美尔人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象形符号,最终创立了楔形文字。
Kezai Shizhushang De Fadian
重见天日
1901年12月,一支由法国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来到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
一天,一块黑色的玄武石出现在他们眼前,考古队员们非常兴奋。过了几天,他们又发现了两块。当把它们拼合在一起,这三块石头竟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石碑。
石碑上的内容分成两块,上半块是精致的浮雕,画着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和国王汉谟拉比: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正拿着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汉谟拉比则恭谨地站在他的面前。石碑的下半块,刻着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是世界上最早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昨日重现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当上了那里的第六任国王。与其他国王不同的是,他登上王位就制定了具体的征服计划,先后消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把君主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勤于朝政,关心农业、商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并且花费了大量时间处理案件。到后来,由于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汉谟拉比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他就让大臣们把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补充一些当时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法典被人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部法典呢?
“以牙抵牙,以眼还眼”
《汉谟拉比法典》一共有282条,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总共大约有8000字。
法典主要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其中的很多条都是用来处理自由民内部关系的。“以牙抵牙,以眼还眼”
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何谓“以牙抵牙,以眼还眼”呢?打个比方说,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掉了牙齿,另一个人也要被敲掉牙齿;被人剁掉了手,对方的手也要被剁掉。法典中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谁家的房子坍塌,导致房主的儿子被压死,那么建造这所房子的人就必须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但是,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的规定是不同的:如果弄瞎自由民眼睛是奴隶主,那他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解决。如果是奴隶不幸被弄瞎,那他就只能自认倒霉。
可见,《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巩固奴隶主统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