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玛雅文明作为美洲古印第安文明最辉煌的一页已被浓密的热带丛林覆盖,在尤卡坦半岛这片被遗弃的土地上,我们不难发现昔日辉煌的神庙、壮观的广场、精美的壁画,还有神秘的纪年石柱,这一切都是玛雅人留给这片土地的深厚印迹。一个漫长的时代过去了,大自然几乎将这一切堙没,但奇迹依然留存。
三个不同的区域
玛雅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虽然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很大,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玛雅人生活的区域也仅仅只是在尤卡坦半岛及南部山区这片只有32.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在这一片满是丛林的区域里,虽然各处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深处热带,炎热是它明显的气候特征。
一直以来,人们都按从南到北的顺序,把整个尤卡坦半岛及南部山区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分成南、中、北三个相互交错的区域:南部是以美洲中部山脉及高原为主的山地区域;中部是盆地和峡谷构成的半岛南部区域;北部是石灰石盆地构成的半岛北部区域。这三个区域虽然同属尤卡坦半岛,在纬度上也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气候特征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南部山脉及高原地区,相对海拔较高,冬冷夏凉,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到11月之间,相对于中部峡谷地区,这里雨季显得短暂,但并不像北部区域那样干旱缺水。在南部区域的山间谷地,长着茂密的热带丛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物种,各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而高海拔地区,树木相对稀疏,多以草地为主,这些地方看起来比较荒芜,但是在玛雅文明发展的早期,这里曾经有大量玛雅人在活动,随着岁月变迁,这些人慢慢地向中部等区域迁移。在南部高地区域有三个比较大的湖泊,它们分别是阿马提坦湖和阿提特兰湖,还有东部的伊扎贝尔湖,这些巨大的湖泊蕴含着丰富的水源。在湖泊边上是繁茂的山谷林地,茂密的丛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物种,在这里不难发现美洲虎、美洲狮、鹿、野猪等大型哺乳动物,一直以来玛雅人都在这里狩猎、耕作,其中玉米和豆类是他们最主要的作物。
中部的盆地峡谷地区,植被茂盛,雨量充沛,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到11月之间,在这片区域里有着十多个相互串联的湖泊,伊策萨佩滕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每当雨季来临的时候,这些互相串联的湖泊周边就会被雨水淹没,造成洪涝,而每当雨水退后,这里便又显得生机勃勃。中部区域覆盖着浓密的热带雨林,野生的无花果树、面包树、多香果树、棕榈树在这里随处可见,而在那些低洼的区域则长着矮小的灌木丛林,这些灌木丛中有着大量的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部区域是玛雅人生活的三个区域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区域,在这里古玛雅人除了种植玉米和豆类外,还采集面包树果实、可可豆、树薯等作为食物,而各种野生动物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食来源。辉煌一时的古玛雅文明就是从这片区域开始,并向南方和北方区域传播。
北部石灰石盆地区域,气候干旱,降雨量远没有中部和南部地区多。在这片平缓的区域里,土地贫瘠,富含养分的腐殖土只有薄薄的一层,在土层的下面便是石灰岩层,这些极易渗水的石灰岩层将地表水都纳入了隐秘在地下的暗河中,因此在这片区域里,几乎没有什么地表河流存在。由于北部区域石灰石结构特征显著,地表石灰岩极其容易崩塌,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暴露出地下水体的“塞诺特”。“塞诺特”就是天然的水井,它是在该区域生活的玛雅人的主要水源。可以说,哪里有塞诺特,哪里就有玛雅人的聚居区。公元9世纪后,中部地区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走向没落,这时玛雅文明进入后古典时期,原本在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并在北部区域获得了再次复兴,不过这次复兴是有限的,它已然不能和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相媲美了。
●19世纪石版画:北美洲尤卡坦玛雅村庄沙巴切滋的水井。
玛雅人聚集的三个区域虽然有着明显不同的自然特征,但是各个区块之间并没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界限,事实上它们是逐渐更替的。在这些区域里,玛雅人耕作和生活的模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它们所孕育的文明却彼此依存,带有一种普遍的共性,也正是这样,玛雅文明才在这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里有着自身的特征,并发出耀眼的光芒。
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19世纪石版画:墨西哥玛雅遗址拉勃那的拱门,连接两座四方宫。
玛雅人喜欢在浓密的雨林中修建祭祀用的金字塔神殿、大型的广场,以及娱乐和宗教结合的球场等公共建筑,这除了玛雅人对神灵的狂热外,还和尤卡坦半岛地区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整个尤卡坦半岛区域里,各处都有石灰岩资源可供开采,由于这些石灰石易于开采,并方便雕琢图案,玛雅人便将石灰岩作为建造神庙以及雕刻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物的主要材料。
今天,这些伟大的石灰石建筑遗迹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屹立在那里。在乌瓦夏克吞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玛雅人最早的石料建筑和石刻纪念碑,而在整个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城市和聚居点,其中在中部的蒂卡尔、瓦哈克通、帕伦克、科潘等祭祀中心,有着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都是用石灰石建造的。
玛雅人在建造神庙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简陋的石器工具,那些巨大的石板,还有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柱都是用更坚硬的黑曜石制作的工具琢磨而成的。玛雅人用石器工具来雕刻完成这些复杂的艺术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美洲三大古文明
在美洲古文明中,除了玛雅文明外,还有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它们是美洲古文明三颗耀眼的明星,这三个文明彼此独立,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不过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和亚洲、欧洲文明一样影响世界。西班牙人踏上美洲后,开始血腥掠夺美洲的财富。这些古老的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印加帝国,西班牙人为了掠夺黄金,将记录着丰富信息的结绳焚毁殆尽。在玛雅,他们为了消灭异端邪说将各种手抄本烧毁。在阿兹特克,他们更是将破坏原有文化,建立他们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使命,这不可谓不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相对封闭的尤卡坦半岛
尤卡坦半岛作为玛雅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它的自然特征和亚洲、欧洲的其他几个古文明聚集区有着明显的差别,亚欧大陆的几个古文明发展的区域多半处于温带,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相互影响十分明显,而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地处热带,并不适合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事实上,玛雅人也没有和其他古文明一样,培育出家畜,发展畜牧业,他们赖以生存的玉米种植长久以来也只是采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模式,这样的地域状况使得玛雅文明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却又缺少某种外来的力量,使得玛雅文明更富生机和活力。
玛雅人最辉煌的古典时期是在中部的热带雨林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片区域里,玛雅人与外界的交往十分不便,虽然有几条通往外界的商道,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明显的与世隔绝的特征。在玛雅文明发展最辉煌的时间里,因为没有外界的干扰,玛雅内部相对稳定。即使是有外族窥视玛雅的财富,他们对于玛雅的入侵和战争也因为雨林而无法展开。玛雅人在这样的条件下或许更能够将自身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明。玛雅人崇拜神灵,他们将主要力量都用于建造神庙和以广场为主的祭祀中心上,而通过壮观祭祀中心的建造,玛雅人伟大的文明也得到了发展。
中美洲的热带丛林,草木森森,幽隐寂静。这里巍然矗立着一座座石碑,有的石碑上雕刻有精美的图像,有的石碑上有斑斑的象形文字,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古老国度的传奇故事,这个古老的国度就是玛雅。当探险者以一种惊异的目光凝视着玛雅遗址时,它神秘的面纱才在世人面前慢慢地揭开,让我们感叹,让我们疑惑,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踏上征途
美国著名的游记作家约翰·斯蒂芬斯一直对神秘的失落之城充满兴趣。《埃及、阿拉伯半岛皮特拉和圣地旅行记》就是他创作的以探秘之旅为题材的一本畅销书。靠着这本畅销书,斯蒂芬斯拥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他去从事更为伟大的探险事业。
1839年,斯蒂芬斯34岁,他开始着手准备去美洲的密林寻找失落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创造的辉煌文明,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一古老的文明据说就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是在与亚、非、欧等古代文明隔绝的前提下,美洲人独创的文明,并且在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美洲另两个伟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难以与玛雅文明比肩。在英文中,玛雅甚至成了神秘莫测的代名词。当玛雅神秘地失落之后,它的一切秘密就都静静地隐藏在中部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
与斯蒂芬斯同行的,是一位同样对考古探秘有着热情的英国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当两人在伦敦相遇时,都觉相见恨晚,当斯蒂芬斯把想前往美洲探险的想法告诉卡瑟伍德时,卡瑟伍德激动不已。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几乎阅读了当时在欧美能够找到的一切关于玛雅的资料,这些介绍有的说玛雅与古代埃及人有联系,有的说玛雅与古代腓尼基人有联系。但在这些资料之中,对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帮助最大的是一位书商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尤卡坦访古览胜记》,这本书鼓励人们在美洲新大陆上擦亮眼睛,去寻觅一个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为了给养更加充足,旅途更加顺利,在出发前,斯蒂芬斯特地拜访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范布伦。范布伦总统对斯蒂芬斯的探险很感兴趣,并任命他为外交使节,以减少他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外国政府的阻碍。万事俱备,1839年10月3日清晨,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乘坐双桅帆船离开了纽约港,向着隶属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扬帆起航。
●在玛雅文明遗址发掘的历程中和普及玛雅文明知识方面,
寻觅之旅
1839年10月30日,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在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沿岸的伯利兹城顺利登陆。斯蒂芬斯以自己美国外交使节的身份很快结识了当地的官员帕特里克·沃克,并瞭望到了玛雅这座失落之城的大致方向。不久,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就毫无波折地发现了玛雅文明中的科潘遗址,他们被这个古文明留下的断壁颓垣惊呆了。
斯蒂芬斯生动地描写了他们发现科潘遗址的经过,他们在茂密的丛林中披荆斩棘,缓缓前行,突然眼前一亮,一座方形的石柱,约有14英尺高,3英尺宽,赫然矗立在眼前,四面从上到下都刻有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的浮雕。前面是衣着华丽的人物形象,神色庄重威严,背面是稀奇古怪、令人费解的图案,两侧则是或密或稀的象形文字。在这块石碑后,还错落着另一些石碑,也都布满图画或者线条。
●曾经覆盖在逝者脸上的面具
当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石碑时,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对美洲古老文明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通过这些神秘的遗存或者说精美的艺术品,他们知道这绝不是传说中的埃及人遗迹或者腓尼基人遗迹,而是独特的美洲文明。这个已消逝的文明绝不比曾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逊色,只是因为它们湮没在静谧的丛林之中而没有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
抵达科潘遗址大约两周后,斯蒂芬斯不得不完成临行前美国政府交给他的一些使命,如考察横穿尼加拉瓜以联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线路。卡瑟伍德则较为自由,他又寻觅到了伊萨巴尔港附近的基里瓜遗址,并认真做了记录。
1840年复活节,终于能够摆脱其他琐事的斯蒂芬斯与卡瑟伍德又踏上了探险之旅,他们前往玛雅文明的另一个重要遗址——帕伦克遗址,它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热带雨林中。他们在最宏伟的建筑中设立营地,像在科潘遗址—样开始工作。斯蒂芬斯寻找碑刻,砍伐缠绕在上面的灌木丛,在依然挺立或已经坍颓的墙体中仔细辨识遗迹现象。
在工作了大约两个月后,1840年6月他们离开帕伦克遗址,乘船前往墨西哥湾沿岸的特米诺斯泻湖,然后抵达尤卡坦首府梅里达的港口赛萨尔,之后他们再度开始了在丛林中的穿梭。几天以后,当他们从低矮的灌木丛里钻出时,抬眼看去,大片开阔地上点缀着基墩遗迹,是没有阶台的金字塔状的庞大建筑群,不仅宏伟壮观,而且保存很好,没有一棵灌木丛阻碍视线,风景如画他们又考察了一。段时间,启程返回美国。
玛雅研究新纪元
1841年6月,两卷本的《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旅途见闻》问世了,尽管大多数整页图版都是关于玛雅碑刻和建筑方面的,可这本书还是轰动了世界,并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本书文笔生动、插图精美,不断再版,玛雅遗址自此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这本书告知读者,玛雅文明是一个在建筑、雕刻和绘图等方面拥有熟练技巧的民族所独创的奇迹,这改变了人们之前对玛雅的认知。
斯蒂芬斯从这次游记出版中又获得了丰厚的稿费。1841年10月9日,他再次和卡瑟伍德前往中美洲的密林中继续寻觅玛雅文明,并且明确此行具有考古学和科学目的。他们本来不想宣传此次探险,但他们因为传记的出版而变得名声大振,因此他们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考古工作也进行得更为顺畅。这次他们对遗址中的建筑、遗迹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和记录,并利用当时很稀有的照相设备拍下了一些图片,还把一些刻着象形文字的石碑用船载回了美国。1842年3月7日,斯蒂芬斯的探险队到达了此前没有到过的大型玛雅遗址奇琴伊察,宏伟的建筑、精细的雕饰再次给斯蒂芬斯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三周的认真考察。
1842年6月,斯蒂芬斯一行返回美国。9个月后,一本新的游记《尤卡坦旅行记纪闻》诞生了,这本游记比上一本更精美,描述的玛雅遗址也更为详细,再次掀起了抢购狂潮,并长销不衰。
1840年可以看成是玛雅研究的分水岭。在此前的两个世纪里偶有零散的探险活动,有时令人惊讶地集中在极个别遗址上。在1840年之后,人们对玛雅历史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并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一些学者开始搜集各种玛雅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不断发现、整理玛雅抄本,从而研究玛雅的历史发展、历法、科技以及生活起居等;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不断地进行考古探察,从玛雅遗址的实物中研究、推断玛雅文明的蛛丝马迹。玛雅文明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蒂卡尔城,是1956年美国100多名考古专家经危地马拉政府同意后,前往考察发掘的,这座占地面积广大、布局合理的古城在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后得以重见天日。1931年,墨西哥考古学家发现卡拉克穆尔遗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进行深入发掘,这里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玉器,改变了此前人们认为玛雅文明玉器制作不发达的认识。
直到今天,无论是对玛雅文明的文本解读,还是对于玛雅遗址的考古发掘,都在不断进行之中,关于玛雅的传说或者被证实或者被否定,但玛雅文明的神秘色彩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因为人们对玛雅认知越多,就有越多的谜团无法解释。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去叩问,去聆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