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成书于1776至1778年间,是一部兼具自传与哲学性质的作品。它时常被后人拿来与创作于1766至1770年间的《忏悔录》相比较,而卢梭自己也表示——“这些书稿可以看作是《忏悔录》的后续”。但是在忏悔录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彷徨无措的卢梭——他反思自己的过失,鞭笞自己的脆弱,拷问自己的良心。自我批评是痛苦的,痛苦的卢梭始终背负着沉重的心结。本书是卢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最后部分在卢梭去世前数周才写成。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卢梭没有在1778年7月2日因脑血管疾病发作猝然离世的话,这本书还会继续写下去,还会揭示更加丰富的内容。

十多年之后,当年因作品思想内容而遭到的迫害和排挤渐渐尘埃落定,不知不觉中步入晚年的卢梭在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将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淡泊。远离尘嚣,在孤独的漫步和遐想中,卢梭终于能够挣脱尘世的羁绊,无拘无束地放飞思路,天马行空地思考,思考命运、知识、异见、苦难、希望、谎言、幸福、自由和爱情。所以,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自由、坦荡和平静的卢梭。

这样的卢梭,不再是我们从历史书和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位雄辩而睿智的思想大家,他并不期待用这样的一本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他走下了哲理的神坛,来到每一位读者身边,说道:“我的遐想录只写给自己。一翻开这些记录,我便会想起当初下笔书写时的美好,让已经流逝的时光重现。”

这样的卢梭,不会再因为世人的误解和偏见而满腔怒火。纵然心中依然有矛盾和不理解,他也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事物真正重要之所在。他曾说:“大地上的一切都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变之中,任何事物都无法维持始终如一的形态。”还说:“灵魂,是人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剥夺的事物。”他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或许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始终应该关注自己的灵魂,守护自己的初心。

这样的卢梭,不会再因命运的大起大落而大悲大喜。他变得坦然而平静,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审视当下,都能够以一种冷静而不冷漠的心境泰然处之。他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学会用置之度外的心境看待生命与死亡、疾病与健康、财富与贫穷、荣耀与污蔑……所有这些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当然,卢梭并没有借此将自己捧上神坛,相反,他无比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我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度过一生,然而现在还没有真正活过就即将死去。”这句话从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口中说出来,无疑是对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提醒:这一生中的每一天,都是用来体验和生活的,而不是用来等闲虚度的。卢梭说自己还未真正活过就即将死去,这样的自我评价或许太过严苛,但即使是如此严苛的卢梭,也承认自己确实度过一段“完全是我自己,没有杂质,没有挂碍,可以说是真真切切地活着”的时光——那是一段腹中有食物,脑中有理想,心中有热情的时光。对于这段时光的描述,堪称全书中色调最温暖的内容,这在卢梭的全部作品中都不多见。

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写道:伏尔泰终结了一个时代,卢梭则开创了一个时代。

卢梭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他卓越的哲学思想,也是因为他性格中的善良和真实。通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样的著作,我们领略到的多半是卢梭精妙的逻辑思维和思想高度,而通过《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我们能感受到卢梭内心的善良与真实。在这本书里,卢梭终于走下了神坛,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痛苦彷徨,有孤独寂寥,有无奈悲伤……而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在遐想中与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拥抱孤独,拥抱疼痛,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陈阳
2016年夏天于北斋 +2+p5+DwtGk2fvwQly9nsuQTthAa0MjWZOe1U9F9EAUtpAQB0swa9QGVYucM+H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