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火炉”里的紧急会议

8月的武汉三镇,热得如同火炉,即使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全身的皮肤也会像漏了似的,汗水不住地汩汩而出。就连树上的知了,也懒得叫唤。

在汉口的俄租界,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楼,29个中国人却不顾蒸笼般的闷热,聚集在一个房间里,侧耳倾听着一个俄国人的长篇讲话。大约是因为骤然增加了那么多的人,屋里方凳、圆凳、长板凳相杂,显然是临时从别的房间里搬过来的。

那个讲话的俄国人,皮肤格外白净,29岁。他便是共产国际新派来的代表,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尼古拉”。据会议的出席者郑超麟回忆:“在文件中也就用他名字英文开头字母‘N’作为他的代称。”

其实,他的本名叫维萨里昂·罗明纳兹。1898年,他出生于俄国高加索格鲁吉亚,1917年加入俄共(布)。1926年,他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奉共产国际紧急指派,他千里迢迢、星夜兼程,赶到“火炉”武汉,接替罗易、鲍罗廷和维经斯基。他的身份是共产国际全权代表。这“全权”两字,表明他非同小可。

罗明纳兹的两侧,坐着另两个外国人,是和他一起抵达武汉的。

他的一侧是一个德国小伙子,25岁,名叫纽曼。纽曼是德国共产党党员,23岁出任德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虽说年纪轻轻,却有着“暴动专家”之誉,因为他20来岁时,曾成功地领导过德国工人暴动。据云,派这位“暴动专家”前来中国,是考虑到中共正需要组织暴动——南昌暴动、广州暴动……

罗明纳兹的另一侧,是一位俄国女人,名叫洛蜀莫娃。她是罗明纳兹的助手。

郑超麟

罗明纳兹手中拿着厚厚一叠俄文稿,一边念稿子,一边不时离开文稿“发挥”几句。担任翻译的文弱青年,穿白色短袖纺绸衫,脸色苍白,肺病正在折磨着他。他便是瞿秋白。此时,他的手中也拿着一叠厚厚的纸头——他事先把罗明纳兹的俄文稿译成了中文。当罗明纳兹离开稿子“发挥”几句时,他的目光也离开了中文稿补译几句。

八七会议会场

瞿秋白扮演的不仅仅是翻译的角色。罗明纳兹的报告,长达3万多字,是瞿秋白参与起草的。这个报告,是“罗明纳兹—瞿秋白”的登台宣言,从此正式取代了“鲍罗廷—陈独秀”在中共的领导地位。

会议是在极度匆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秘密召开的。会议最初定于1927年7月28日召开,可是,外省代表们来不及赶到武汉。推迟到8月3日,仍然来不及。可是,再等下去不行了。这样,当外地代表来了一部分之后,就决定在8月7日开会。会议非常紧凑,从早到晚,开了一天就结束了。

这次会议,由于代表不齐,无法叫“中共中央全会”,也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是称“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由于在8月7日这天开的,史称“八七会议”。

六常委中的一半——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在南昌前线,未出席会议,留在武汉的三常委——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及病中的蔡和森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主席是一位大高个子,31岁,湖南口音,他便是常委李维汉。当年,李维汉是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会员,后来留学法国,在那里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前身)。1922年年底李维汉回国,由毛泽东和蔡和森做介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维汉跟毛泽东、蔡和森很早便认识,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求学时,毛泽东、蔡和森则在第一部读书。李维汉在1923年出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亦即后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大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八七会议的透明度,要比中共一大高得多,因为当年会议的详尽记录,现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查阅会议的原始记录,便能得知会议的真实情况。

杨匏安

王荷波

李维汉

会议的出席者有:

中央委员:罗迈(即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

候补中央委员:李震瀛、陆沉、毛泽东。

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

共青团代表: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

湖南代表:彭公达。

河北代表:郑超麟。

军委代表:王一飞。

中央秘书:邓小平。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纽曼、洛蜀莫娃。

在会议记录上,发言者用简称,如“迈”即罗迈(李维汉),“东”即毛泽东,“亦”即罗亦农……内中不时出现一个代号“D”字。经查证,“D”即罗明纳兹。

在原始记录上,大会主席李维汉的开场白中这么说及:

在7月4日(12日?)以后,国民党政府背叛。以前常委之组成为特恩立迈太五人(注: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后特恩立到前方,现留的仅迈太二人。

在国际代表未来以前,国际曾有一训令,对中央提出许多错误,指明中国共产党有机会主义,并要中党 开一紧急会议,指出此倾向并改组中央。后国际代表到,对此亦谈很多,并决定召集紧急会议。此会议原定7月28日开,后因为种种关系不果,直至今日才实现。

李维汉的开场白,说明了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批判机会主义倾向并改组中央。

李维汉开宗明义,指出大会的任务在于纠正“错得太远”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机关”,亦即以陈独秀为首的前一任领导机关。

已经“不视事”的陈独秀,仍是名义上的党的总书记,仍是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虽在汉口,却不能出席会议——虽然这次会议是为了纠正他的错误而召开的。

在李维汉讲话之后,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致辞:

在未开始报告之先,我以国际名义向大家致一敬礼。此敬礼非平常的敬礼。国际要中国共产党召集此会的原因是因中国共产党的指导错得太远,不召集此会来纠正则CP 将不成其为CP了。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错误已经很深了,非召集此会不可。过去的错误是在指导机关,国际对于群众方面的英勇的行为仍是非常满意的……

罗明纳兹的长篇报告,经大会讨论,后来稍作修改,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发出。报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扭转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错误”,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在会议记录上写着,罗明纳兹报告结束之后,“休息半小时吃饭”,然后继续开会,讨论报告。

引人瞩目的是,第一个发言者是“东”,亦即毛泽东。原始记录上,毛泽东的发言,约为一千字。

毛泽东的话,保持着他幽默辛辣的风格。他是这样批判陈独秀在国共合作上的右倾错误的:

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他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搬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

毛泽东的发言,有一段话极为重要,那便是他的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见解。记录原文如下: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 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参加八七会议的主要人物:(上排左起)毛泽东、邓小平、瞿秋白、任弼时、张太雷,(下排左起)邓中夏、苏兆征、李维汉、罗亦农、陆定一

当时的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在第十以外,尚未显要,然而他的这段话大有“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意味,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其实,毛泽东在一个多月前(7月4日)的中共执委会扩大会议上,已经说过类似的意见:“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则无办法。”他主张“上山”,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他走的便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之路,“上山”之路。 KDlrcRZf6e+dS7GzPZV7eMGT0f5U6qu0L2tDU0OERVUOUO+OLuDDr8hD7iS/GW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