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圆觉经》对美学的影响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圆觉经》说的是自然圆悟的境界,对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歌的境界“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通于诗歌中的自然美学及圆悟的境界。

似花非花的意境美

《圆觉经》用“空中花”比喻人的知见——指烦恼心绪就好像这空中的虚花一样,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因为它的本质是“幻化”的。白居易诗中说:“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以朦胧的意境描述短暂虚无的烦恼情绪,仿佛诗中之“花”也如幻如化,似有非有,如镜中像、水中月,本来就是空,何来寻觅处。这种诗美境界便是禅境,禅体证一切都是幻化,连身心也是幻化,所以才会把诗美渲染得一片化境,如羚羊挂角,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得意忘言的语言观

《圆觉经》中也出现了佛经中常有的“以指指月,指非月”的寓言,就是说人用手指指月亮,月亮是目标,手是工具。那么,在写作中,语言是工具,意旨是目标。两者不可本末倒置。诗歌美学理论中“言不尽意”也是同样的道理,言语是有限的,只是表达意思的工具,不能等同于意思,就像手指不同于工具,所以作者应该“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才能写作真正有意涵的好诗,否则雕章琢句,语言虽华丽,却失之自然,而真正的好诗应像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一样,不事雕饰,脱口而出。

透彻之悟的境界观

《圆觉经》是说“第一义”的佛经,所谓第一义,就是最高的悟境,在佛教中是用般若智慧所体证到的最上乘的佛法,“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从美学的角度就是一种“虚静”的境界,创作者只有使自己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如《圆觉经》所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审象于净心,臻至超尘拔俗的心性之境界。

从中国画看“写意即写心”

一般而言,东西方传统美学的最大区别是:东方注重写意,西方注重写实。中国美学也偏重“写意”,其实质就是“写心”,因为意是作者的个性意识、精神意识、心态情绪等,这些都是由“心”决定,心决定境,就是写意的美学风格。

山水画

写意技巧

简笔浓墨,渲染气韵

美是心影

世间的一切美不外是心造的幻影,正如《圆觉经》说“六尘缘影”,外境是心影。

人物画

写意技巧

挥洒线条,逸趣无穷

自性本净

一切人的心性本觉,这种超功利的一尘不染之心,是宗教心境,也是审美心境。

花鸟画

写意技巧

泼墨取神,注重质感

审象于心

此心观一切物象无不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种种取相,皆为虚妄。 9s3Ziy+r066JoTj5aG7Ydt1O1dzDD0IeT8aCVqllUsFKi8PTfEPiU8Kd0j+6tn9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