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圆觉经》的哲学思想

主观和客观,真实与迷妄

在中国文人和哲人的心中,对佛教思想最大的感受是“人生如梦”、“四大皆空”。《圆觉经》也阐发了一切如梦如幻,世人却执妄为真、执空为有、执迷不悟的思想主题。

“一切非真”的世界观

佛陀已经不止一次地如此宣讲“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圆觉经·普贤章》),这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实的,连有生命的众生也是幻化,虚妄不实,那世间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联系佛教的思想“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佛学即心学”、“美是心的投影”等,就知道之所以否认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各种现象的真实性,其中一个因素便是我们每个人以心造境,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全部都源于主观,即一切象都是心的幻相,一切境都是心境,心是依托于肉身的不实的东西,所以我们凭借主观所认识的世界也是不实的。

从客观外境的角度看,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的聚散,才有生灭,如各种条件因素集合在一起,才会有某个事情发生,我们所遭遇的那个事情本身,不过是种种条件凑巧在一起而已,所以人生就像梦境一般,不是我们主观在支配着什么发生,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就像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演着,主观只是连续不断接受纷至沓来的各种影响,所以说“一切非真”。

“自性不灭”的本体观

佛陀常把众生的自性比喻成“清净摩尼宝珠”(《圆觉经·普眼章》),说它就是掩藏在众生生命中的精神本源,它本来没有受污染,但是众生为尘劳所迷,抛却珍贵的宝珠,去追随有声色的外境,从而迷目障眼。还有,摩尼宝珠本来清净无色,由于照耀而显现五色,众生却为幻化的光所迷,以为它真的有五色,所以主观上不辨真妄。

众生昧于外境,而不识清净澄明的真珠,但又不损于真珠自身存在,这表明自性实际上不生不灭,不依赖于外物,也不依赖于因缘法则。在本经中,自性就是众生的“圆觉妙心”,是一切的本源,能生万法及种种幻化。

“圆觉妙心”是《圆觉经》的哲学基础

佛教主张“心物一元”,认为意识和物质都是从真如实相(即“圆觉妙心”)而生,都只是暂时存在的现象,所以佛教不属于唯物,也不属于唯心的体系。那么,这个“圆觉妙心”的“心”又指的是什么呢?

“心”分四种

肉团心

即五脏之一的心,在人体内,是心之相。

缘虑心

即八识,因为它们都有了别境界的功能,是心之相。

集起心

专指第八识,因为集积种子,生起现行,是心之相。

坚实心

也叫真实心,清净无染,为心之本性,即圆觉妙心。 A3sDYusBEt/xFGjJ2Bv54yv8FOm4SJjH0uZcxSodxMxOYYvhzxXqXP6QBv+bS1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