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圆觉经》的风格特色

比喻说理

《圆觉经》就是一部深寓禅机,文质合一,将佛教与世俗相连,把精巧而睿智超妙的寓意和信仰完美结合的经典。经中佛陀共出40喻,这些比喻主要在阐发义理时运用,以收到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比喻说理:相似之物的对比喻证

比喻是一种修辞,指借彼物喻此物。佛教经典千差万别,内容又非常丰富,从文体与内容的类别可以分为12种:契经、应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称“十二分教”。其中,本生、因缘、譬喻是最常见的经文构成方法。本生是佛陀累世的故事,佛陀在菩萨时代做过国王、大臣、商人、天神乃至动植物等。这些经历和故事就称为“本生”,主要有《生经》和《六度集经》。因缘是指说法时,在某种因缘条件下,说出一种序文式的故事,相当于“缘起”,也有指释尊从过去世修行直至今生成道的种种因缘故事,相当于“本生”。譬喻原本是指由因缘而来的教训式故事,后来泛指“训诫的故事”,或简称为“故事”,即具有轻松意味的寓言,如《百喻经》、《杂譬喻经》。从这三种方式来看,佛陀说法喜欢将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的类似之处加以对比,化深奥之理为浅俗之事,以扩大接受对象。这也就是比喻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大乘经中的《金刚经》六喻、《法华经》七喻、《仁王经》八喻、《维摩诘经》和《如来藏经》各十喻等,以达到“寄浅训深”的效果。

《圆觉经》中的比喻

《圆觉经》12章中,每章都有大量比喻,用生活中的事理喻证教理,用比喻代替抽象教义,是佛陀说法的常用方法。如用人们可以想象的“空华(虚空中的花)”、“水月”、“恒河沙”来喻证“幻有(如幻化之物,并不实有)”、“妄见”、“无量”等佛教教理。

比喻的数量

答文殊菩萨,佛说五喻,偈语部分重复比喻三处:“病目”、“空中华”、“第二月”、“梦中人”、“虚空”。

答普贤菩萨,佛说二喻,偈语复喻二处:“空华”、“钻火”。

答普眼菩萨,佛说六喻,偈语复喻一处:“清净摩尼宝珠”、“眼光晓了前境”、“昨梦”、“磨镜”、“百千灯光照一室”、“虚空华”。

答金刚藏菩萨,佛说八喻,偈语复喻一处:“动目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幻翳妄见空华”、“销金矿”、“空华结空果”、“取萤火烧须弥山”。

答弥勒菩萨,佛说一喻:“心镜”。

答清净慧菩萨,佛说四喻:“眼根不自见眼”、“月”及“标月指”、“自断其首”。

答威德自在菩萨,自说一处,佛说三喻,偈语复喻三处:“大城”、“镜中像”、“土长苗”、“器中锽”。

答辩音菩萨,佛说一喻:“定轮”。

答净诸业障菩萨,自说一处,佛说六喻:“有人忽忘我身,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命根”、“汤销冰”、“认贼为子失家财”、“尘垢”、“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答普觉菩萨,佛说二喻,在偈语中独出“如佛出世”句一处;“心华发明,照十万刹”、“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答圆觉菩萨,佛说一喻:“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答贤善首菩萨,佛说二喻:“大海不让小流”、“微尘”。

比喻的特征

佛陀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顷刻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多年的苦行,对外在和内在的人生经过长久的如实的观察、深入的思索方才完成。佛陀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探索过程也是独特的,从过去到未来、从此岸到彼岸、从个人到众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理性到信仰等,不断超越对立,形成完整、真实而深刻的认识。佛典中比喻的特征和佛陀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致的。

在《圆觉经》中,如“迷途之人”,用迷失了方向的人生比喻妄见的错误。

如“病目空华及第二月”,用有眼病的人看到天空中出现了虚幻的景象,比喻眼根都是妄见,一切都是幻有。另外如“譬如幻翳,妄见空华”,用幻翳说明虚幻不实、众生见不到世间实相,犹如眼睛眼病。

如“梦中幻有”,则是用梦中所发生的醒时皆无来比喻无明之人;“梦中人”则比喻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无明,如在梦中。

如“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矿石中所含的杂质比喻众生的无明妄念,“金非销有”比喻众生本具佛性,不是锻炼出来的。

这些比喻都是用生活中的真实来比喻佛教教理、概念,都是“实喻”。另外有一类比喻称为“理喻”,如“如来藏”、“法界性”都是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因而较难理解。

十二分教(12种经)
十二分教

指佛教经典的12种类别,是在经典的结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AsAvCpJGsQuwpUjiwQASaJF8fjlEw3/aJYT3OIORlrwtCUwb6dRh/XKKfIbtyas5

佛教的比喻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