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道教前传:
三大源头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现象,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其起源,则道教大致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是鬼神崇拜,二是神仙之说和方术,三是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这些道教的原始文化一直伴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始终,而且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1)原始的鬼神崇拜

所谓“原始宗教”,就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鬼神崇拜

即上古时代先民对天帝和祖先的崇拜,并由此而产生的神仙和巫文化。影响了道教的神仙系统和斋醮科仪。

原始宗教最初的萌芽,来自于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不足,人们很难应对或者改变自然及自然带来的灾难,故而,原始人只能匍匐于自然的脚下,对于无能为力亦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就都看做“神”,并由此而产生敬畏心理,对其顶礼膜拜。由此,而产生了最初的“自然崇拜”。

久而久之,人们不仅认为自然万物有灵,而且以为人死后灵魂还可以继续存在,于是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的仪式随之形成。于此,在纷繁、层出不穷的祭祀中神秘的巫文化也随之而生:巫舞、占术、禁忌、兆验、符咒。

殷商时代,巫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把对自然、图腾、灵魂和祖先的崇拜,升华到对上帝的信仰上来,并将祖先与天神合一,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套天神系统。接着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以巫术为职业的人,即巫师。这些人以“歌舞降神”,以“符咒驱鬼”。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还负责迎神祈祷的角色。在当时,巫师的地位极高,他们不仅能祝以言辞悦神娱鬼、祭祀祈福,还能除灾治病、卜吉筮凶,因此,殷商上下画符念咒之风甚炽。

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是在周代。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套粗糙的天神、人鬼、地祗三大系统逐渐形成,“天命观”的神学理论也随之形成,将崇拜祖先神灵和祭祀天地并列,并称作“敬天尊祖”。

由以上可知,中国原始的宗教崇拜,不是崇拜单一的神(如西方的上帝),而是对多神的一种崇拜,这也是造成后世道教成为多神教的最根本缘由。

在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三种重要的崇拜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并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崇拜形式,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为以人格化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

自然崇拜的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当时,人们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所表现出的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虔诚敬拜和求告,以此希望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自然崇拜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们崇拜那些神灵,是由当时他们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那时,人类还处于原始部落群体状态,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然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并无能力将这些恶劣环境扭转,故而,他们将心中所愿、所想回馈到对大自然的崇拜上面。这一点,由他们所崇拜的都是对本部落及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或者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就可看出。比如,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祈求和自己的实际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腾崇拜之龙凤信仰

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很难应对或改变自然及自然带来的灾祸,故而对现实存在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敬畏之心,由此而衍生出对其的崇拜,这就是所谓的最初的“自然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对“图腾”的崇拜。

本图所绘的“龙、凤”,即为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其意谓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

随着人们所需和认知的改变,人们开始对其崇拜的对象神灵化,由此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的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

在自然崇拜中,根据人们自我意识的仿照,神灵大抵有喜和怒两种性格。又由于当时的人们并未有地位高下之分,所以所有的神灵地位也是完全平等的。这些优质的特点,在以后的原始宗教发展中并未变质,而是沿袭至今。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是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成长起来的。

图腾这个词,对大家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只知道我们所选择的良禽益兽、水火风云是我们崇拜和依靠的对象。但“图腾”到底是什么呢?

王玉哲教授在他的《上古史纲》中如是说:“图腾的痕迹,是原始社会单位,系存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名称而区分,作为本族的族徽,相信其本身与该项同名之动植物有亲密的关系,或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那种动植物转变而来的,这就是图腾。”

《辞海》中如是译:“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属彼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照列为该全族之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繁衍”。

由此,我们知道“图腾”是最初的类的标志,为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崇拜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的信仰中,人们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并同该物之间有着一种绵延的血缘亲属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故而,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自然存在的某种动物或植物便成了某个民族的祖先,于是便将该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图腾,有目的地加以崇拜。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太帖”,意为祖母。而在一些起源神话中,人们完全将自己的祖先视为某动、植物,比如,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

“图腾”所具备的标志作用,在原始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同时它还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另外,通过图腾标志,人们还可得到图腾的认同和保护。

不仅如此,图腾的标志作用至今仍有沿袭,且盛行不衰。

祖先崇拜是一种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的,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祖先崇拜,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变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开始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化。至此,人们除了像过去那样能够确认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能逐步确知自己的生身父亲。同时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时,人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了对于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栽培。这便导致人们有了人高于动物的观念,从而对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并希望自己祖先的灵魂可以像生前那般庇佑本氏族的成员,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从此而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下的产物——伏羲

伏羲,史记中称伏牺;又称包牺、宓羲、羲皇、庖牺、伏戏、赫胥、包羲、虑羲、泰昊、太昊、太嗥、太皓、泰皇、人皇等。在传说中,其乃人类之始祖;人类就是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繁衍的,为民间信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崇祀对象之一。在一些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便说明了其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其间亦也掺杂进一种图腾崇拜。如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头蛇身之形象的伏羲。

祖先崇拜的行为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其进行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形成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是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如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圈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祖先崇拜,且形式各异。

保持着氏族共同祖先崇拜的民族有黎族、布朗族、高山族、羌族等。例如:黎族把祖先称为“祖先鬼”,且人们对“祖先鬼”的概念还停留在“恶鬼”阶段,认为“祖先鬼”是一种凶鬼,它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幸福。高山族则保留着祭祀氏族祖先的宗教仪式传统,并称之为“请祖灵”。

保持部落或全民族共同祖先崇拜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等。例如:黔东南苗族至今还保留着盛大的祭祖仪式“吃牯脏”,以用来供祭他们共同的祖先“再生始祖姜炎”。而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苗族,则还于每年的五月端午时节,举行极大规模的祭祀盘瓠祖先活动。另外,祖先崇拜在哈尼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供奉护寨神艾玛。传说艾玛曾以过人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从而拯救了哈尼族的人们,因而哈尼族人将她视为自己的女祖先,并将其供奉为护寨神。

保持着家族或家庭祖先崇拜的民族有拉祜族、仫佬族、畲族、傣族、德昂族等。例如:在拉祜族当中,一般家家都供奉着本家的祖先,并用竹篾编成篾牌以作祖先的灵位,挂在家中男性长者的床头上。仫佬族则保留着大规模的“接祖送祖”仪式传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接祖日,十四为送祖日。

(2)“长生不死”的方仙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方仙信仰”,为道教教义另一主要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仙道活动兴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的渴求,促使人类文化的先行者们开始了对延续生命的苦苦思索。方士是其中最早的生命觉悟者,他们对长生不老的生命追求,引领人们将成仙长生变为现实的诉求。他们构想的成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仙,寻仙的目的是寻求吃了可以长生的不死药。一种是修仙,即通过隐居修炼成神仙。

要寻仙药,当然首先得寻神仙。寻仙运动首先在沿海的燕国和齐国展开。这些住在海边的人们,望见海岛中烟涛微茫,虚无缥缈,又经常可以看见海市蜃楼若隐若现的奇景,正投合了人们求仙的心理,于是,神山、神仙便被创造出来,方士们进一步将这些传说丰富和具体化,造出三神山,说生活在那里的全是仙人,且有不死之药存于神山之中。

如此说来,方仙信仰是方士们对生命的深邃思考,即重视生的快乐,拒绝死的痛苦。他们相信,世间会有仙方、仙药及各种秘术,可以让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后来,这样的信仰、主张,被称为“方仙信仰”,而身怀秘术仙方的人就是方士。

方士衍生出的神仙信仰

战国时期,神仙方术日盛,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中已屡见不鲜。此时,在燕齐之国一带,更出现了一些鼓吹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之术的方士,由此而衍化出一种新的神仙信仰,而这些方士则被称为所谓的“神仙家”或“方仙道”。

由“方仙道”提出神仙信仰和神仙长生不死的观点,让当时的人们向往不见,甚而连帝王将相们都加入了寻仙炼丹之列。后来,道教承袭了这一信仰,并由此而演化成道教的炼丹术,而方士则演变成道士。图中所绘,即为方士和方士所鼓吹衍化而来的神仙。

方仙信仰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这是因为方士们的这种理论和实践,对后世道教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打下了创造的基础:一,他们创造的神仙信仰,为道教形成长生不死、肉身成仙的生命观奠定了基础。二,他们谱就的神的来源和造神的方法,给道教以启发。他们创造的神仙,则为道教所吸收而成了道教之神。

道教正是在此基础上,而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完备的神仙谱系,并以此为据创造了从天上、人间到地下的仙境系统,例如:三十六天、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二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而寻仙药之活动则衍化成道教的炼制外丹,修炼内丹,并因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丹鼎派。此外,道教吸取神仙家修炼的各种方术,经过一代代高道的努力,形成了一整套得道成仙的修炼体系。

方仙信仰

即先秦时,方士们想象在山岳和海滨有仙人,通过他们施法术,可以和仙人见面,并求得长生之药。影响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炼丹术。

成就“长生不死”之梦的方士

所谓“方士”,就是“方术士”,又被称为“有方之士”,也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者“术士”,后来被称为“道士”。

春秋战国时期,神仙观念已广为流传,且深入人心,“长生”、“不死”、“升天”成了人们仰慕和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此,各诸侯帝国可谓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不死长生”之风气,也就是在这时,所谓的神仙方士得以诞生。

这些方士专门从事神仙方术,并构想出成仙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寻仙(可称之为寻仙派),寻仙的目的是寻求吃了可以长生的不死药。一种是修仙(可称之为修仙派),通过隐居修炼成为神仙。同时,他们还鼓吹和传授一些所谓的长生成仙不死之术,来满足人们长生不死之梦的愿望,更甚的是他们还因此得到诸侯、帝王的宠爱。据记载,当时的统治者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等就十分宠信神仙方术,网罗了不少方士在身边,为实现自己的长生成仙之梦想而多次派他们到东海求仙药。

方士们所行使的方术很多,诸如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以及祠灶、谷道、侯神、望气、导引、烧炼、却老方、按摩方等,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炼丹采药。在当时,由于这些方术还很零散不成系统,所以,为了扩大其影响,一些方士便利用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他们的方术,如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方仙道,而这些方士们便理所当然地被称为神仙家。

方士们的中心思想是讲求长生,认为服食、淫祀就可以成为神仙,这对道教的创立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后来,道教成立之后,他们的神仙信仰和求仙之术均被承袭。因而,有史料说道士为方士的演变。

事实上,道士们所奉行的修炼方术实际上就是由神仙方术中衍化而来的。在汉代,方士之称与道士之称通用,这固然表明一种混淆,但也更表明道教、道士与神仙方术、神仙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

方仙信仰下的产物——三神山

三神山,由方仙信仰中衍生而出,是方士们为进一步将神仙传说丰富和具体化所致而造出的一个神仙仙境。

三神山通常指传说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个位处“勃海”(约相当于今天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岛屿。传说那里有珍禽异兽,盛产不死之仙药,那里所住全都是仙人,他们居住在金殿银屋之中,逍遥而自在。如此仙山胜境,无疑是人们所共同向往着的,所以,李启垣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三神山之蓬莱仙境

三神山,是由方仙信仰中衍生而出的,是方士们为进一步将神仙传说丰富和具体化而臆造出的一个神仙仙境。神话中通常指: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个位处“勃海”中的岛屿。其间,最为人所熟知向往着的是蓬莱仙境。传说,在这里有珍禽异兽,盛产不死之仙药;所居全皆为仙人,他们住在金殿银屋之中,逍遥而自在。后来,三神山被道教所吸纳,而成为其著名的修炼仙山之一。

三神山的传说,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记载,战国时代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均曾“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相传岛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同书卷六《秦始皇本纪》亦记载方士徐福曾向秦始皇提及“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这三神山之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在许多典籍中都有“三神山在海中”这样的记载,如此说来,它和大海有着无以解释的深厚渊源。然而,它又是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曾这样说过:“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也许,这正是它神奇迷人之处吧!

它缥缥缈缈,绰绰约约,亦真亦幻,如同海市蜃楼。尽管是古人虚拟出来的,它作为一种意识形式的存在,却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不管将来的科学发达到何种程度,它都不会从人们的意识屏幕上彻底抹掉。

帝王君主的寻仙梦

人类对神灵的崇拜由来已久。所以,人们相信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之外的蓬莱三岛上,住着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神仙。神仙们饮琼浆玉露,食玉屑灵芝,住琼楼玉宇,观奇花异卉。美人仙姑、金童玉女,皆能天上地下地任意遨游。

这一切,令世人梦寐以求,于是,人们都渴望见到神仙,成为神仙,要如何才能做到呢?这一切只有怀有神仙方术的方士才能做到。据说,只要通过方士去请求,仙人就肯与凡人相见,因为方士都有神奇的法术。

春秋战国时期,曾有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掀起的寻仙梦热潮,到了秦汉,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寻仙梦就更为浩大、更为浮华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在方士的鼓动下,开始巡游郡县,到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为神仙居住之所,在那里可以采到长生不死的仙药,并请秦始皇携童男童女去求仙。秦始皇于是令徐福等人斋戒,率三千童男童女前往三神山求不死之药,并虔诚地从琅琊送船队到成山头,并想在成山头修建一座直通仙山瀛洲的大桥,为日后寻求不死之药提供便利。据传,秦皇岛就因秦始皇曾在此驻候神仙而得名。

秦始皇后来又多次“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皆为仙人)”,“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他还听信方士之言,不再称“朕”,而自谓“真人”。更甚的是为了让仙人降临,他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二百里内行宫二百七十座,皆以甬道相连,围以帷帐。他自己则深居简出,行踪诡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目的仍是寻仙觅药。他上茅山,登琅琊,浮东海,但无论方士怎样建言献策,怎样挖空心思,神仙还是没能找到,而秦始皇也在返回咸阳时的路上死于河北沙丘。

然而,秦始皇寻仙失败的教训,并未被后代统治者所吸取,据记载,西汉诸帝,少有不信奉神仙的。尤以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刘彻骨子里最为迷恋。于是,便应了那句“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之语,一个个的方士就接二连三地来到汉武帝的身边,希望以此来博得名利富贵。

在汉武帝寻仙历史上留下最浓厚一笔的,是一个叫李少君的行医的方士。这个李少君,自称有祭灶、驱鬼、辟谷、却老的药方,还说曾到海上去,见到了仙人安期生。他还说,要想见到仙人,必须先祭祀灶神,鬼神才会降临,丹砂才可以化为黄金,用这种黄金做饮食器皿,就可延年益寿,并且能见到神仙。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于是亲自祭祀灶神,派遣方士入海寻找安欺生的仙人。可惜就在汉武帝兴致勃勃的时候,没曾想到的是李少君死了,然而,汉武帝却将其去世认为是“化去”。

不久,齐地方士少翁又凭借着鬼神方术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当时,汉武帝的宠妃王夫人刚刚去世,汉武帝对其思念不已,少翁说可以招致王夫人的鬼魂。果然,那夜汉武帝坐在帷帐中,远远地望见了日思夜想的王夫人。于是,将少翁封为文成将军。得宠的少翁告诉武帝,要见到神仙,宫室被服及一切用具都应跟神仙一样。然而,少翁用各式方式召神一年多,却不曾见到天神降临。未免自己方术之法力败露,他并用帛书喂牛,之后告诉武帝说:“此牛腹中有奇。”于是杀牛而得帛书。但是武帝突然发现帛书之上的字迹为少翁的,查问之下得知果然是少翁伪造,一怒之下便将少翁杀死。但对外却隐瞒其事,以免招人笑话。

不过,这件荒谬之极的事情却并没有消减武帝的寻仙之信心。在这之后数十年间,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神祠无数,派去名山或者海上寻仙求药的方士是成千上万,然而,却是连神仙的影子都不曾觅见。所以,到了晚年,武帝终于对方士们的怪迂之语产生了厌倦。在他临死前发出这样的感慨:“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于是,下昭罢除各处候神下降的方士。

秦皇、汉武的寻仙闹剧,最终均以失败而收场。但是,由于他们的影响,秦汉时期的神仙迷信活动得以盛行。

多次入海求仙的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作为千古第一皇帝的秦始皇,对于卜筮之书、方仙信仰之类却是修养有加,更为了寻找不死仙药和神仙,而不辞千里地多次东巡于海上;并且还派不少方士到处寻找求仙问药,后来虽耗资巨额却终无所获。

秦始皇四次寻仙路线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方士的鼓动下,曾四次巡游山东琅琊、河北秦皇岛等郡县,寻找仙人和长生之药,但最终无果而终。图中示例为他四次寻仙的路线示意图。

轰轰烈烈的修仙派

包括帝王在内的寻仙梦都失败,人们的成仙梦却没有被粉碎,而是更轰轰烈烈地绵延出另一寻仙之辟路——修仙。

所谓“修仙”,就是寻仙梦想失败之后,一些方士便找到新的成仙方法,即通过自己的修炼,白日飞升,肉身成仙。于是,作为长生不死的榜样的各类神仙造出来了,辟谷服食、炼丹造金、召神驱鬼的方术空前地发展起来。这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神仙思潮,而神仙思潮下的产物便为“修仙派”。

修仙派的兴起,为后来的道教道术产生了质的影响。比如,修道炼丹术的实践,不仅促进了炼丹理论的发展,还造就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炼丹理论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而神仙思潮所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更将道家修道引领到一个心向往之的理想中去。当时,人们创造的神仙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幻想类。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山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2)传说类。多为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如黄帝,在首阳山采铜,在荆山铸鼎炼丹,有龙来迎接他上天。

(3)历史类。有史可稽的历史人物,如春秋末年曾“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陆通。传说,他在峨眉山上住了几百年才离去。

这众多的神仙传说,极具诱惑力。于是,寻找名山大川修炼仙术的神学家愈来愈多,而当时的医学和养生术也均有了很大进步。这些,为神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修炼方法。后来对道教道术产生过直接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服食

又称“服饵”,指通过服食丹药和草木“仙药”来求得长生不死的方术。方士们认为,自然界中的某些矿石、草木、菌果、鸟兽等,具有某种神奇的功效,人服食后可获得超常的能力,直至长生不死。

行气

是指导引内气运行、调整心理状态,以达到治病延年目的的一种气功方法。行气方法有惜气、散气、蛇行气法、鹜行气法、雁行气法、蛤蟆行气法、龟鳖行气法等。惜气的宗旨是精神内守,珍摄元气,以保存人体的生命力,养护元气。散气是一种自我疗疾功法,用意念将病邪之气从四肢末端排除。蛇、鹜等行气法,是模仿动物的呼吸动作,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房中术

专门研究有关男女性生活作用、技巧、方法和宜忌的一种方术。因为这种活动只能在房中帷帐内进行,故称。房中术就其目的来说,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研究男女性生活的技巧、功用与宜忌,寻找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途径。二是研究如何通过采阴补阳、还精补脑等方法,求得长生不老,成为神仙。传说黄帝就是在得到九天玄女、素女所传房中术而御女一千二百人后羽化登仙的。五斗米道创立后,曾以房中术为修道内容之一。后来道教丹鼎派亦有男女双修。

辟谷

又名“休粮”、“却谷”、“绝粒”,为一种超越凡人成仙的方术。方士们认为,五谷杂粮虽能暂时维持人的生命,但也总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疾患,是成仙的障碍。既要辟谷,又要不受饥饿之苦,于是,神仙家们发明了名目繁多的辟谷之术。大抵可分为五类:①服食金石药物法。②服食草木类药物法。③服药养食法。④服气法(练气功)。⑤符咒神水法。

导引

是以动作为主配合呼吸的动力功法,与今天所说的医疗体操比较类似,是以活动筋骨为主的保健方法。

外丹

外丹原称炼丹术。道教为避免其与内丹相混淆,故改称外丹。是以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制取“长生不死”仙丹的一种实验方术。丹砂(即朱砂,又称硫化汞HgS)和汞(Hg,即水银)是其炼丹的重要原料。道教创立后,道士从方士手里继承了炼丹遗产,为制取“长生不死”药的需要,遂发展为秘传的实验技术。

(3)准宗教理论的黄老学说

道家学说,为道家学派所宣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为他和庄子,后世将二者称为“老庄”。

长生不死的神仙

当茫茫寻仙路不能再继续时,方士们又找到了新的成仙方法,那就是通过自己的修炼,可以白日飞升终成仙人。于此,作为长生不死的各类神仙榜样便被造就出来了。图中描绘的就是四位等级不一的仙人,他们年龄高低不等,由此代表着他们修仙品位的不等.

他,为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用五千言著书《道德经》,以此来阐释道德之意。因其学说中的核心“道”为道教的核心思想,故被尊称为道教的教主。后来,庄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了道家的学说。庄子对“道”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有信验的。它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可以心心相传而不可以用口传授,可以用心体验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总之,他把“道”说得玄之又玄,莫测高深,认为修道的过程就是忘掉天下国家、功名天伦乃至个体生命存在,达到与道同化的境界。

除此外,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列子、文子、亢桑子,他们在思想上均沿袭了“老庄”之“道”。

“道”在道教学派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为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此为据而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即将原始宗教崇拜和方仙信仰中所追逐的“神仙幻想”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可的体系。如此说来,说道家学说是道教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源头是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有史料以如此说——道家学说为道教的前身。

诚然,道家学说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比如,在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名。在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信仰。在人物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道教的教主。

浓墨重彩的新道家学派

先秦道家学者除老庄之外,还有战国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田骈、慎到等人,他们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本,依托“黄帝”之名写出许多著作,使信奉老子的道家也崇尚黄帝,并使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逐步合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产生于稷下学宫,当时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成为战同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司马迁在《史汜?孟子荀卿列传》中列举了六个稷下先生,其中有四人都是黄老学派的,可见黄老学派的盛况。

黄老道家在秉承老子“道”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依托黄帝的立言,根据现实的需求,吸纳了儒、墨、法等诸家的部分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摆脱了老庄道家那种仅从历史的经验和个人的体验来观察、思考问题的模式,根据“道常无为”的原则,从治理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务实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道学成为“君人南面之术”的显学,也使道家由反权威主义转变为新权威主义,由在野学术转变为在朝学术,在社会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鲜明的例证。

黄帝、老子,正是在这时由历史人物变成了修道成仙的人物,民间也形成了对黄老的祭祀仪式,并影响到上层。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载,楚王刘英年轻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教),斋戒祭祀”。斋戒后将黄老与佛陀同样祭祀,这已经成为一种宗教的虔诚。

由此可见老子已成为宗教神人,“黄老道”作为一种宗教而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和认可。

黄老学说

即先秦时,老子思想在北方发展,重治道,称仁义,尊黄帝和老子,经过战国齐国稷下学派的整合,在政治上形成了内圣外王之术,建立了“身国同构”的指导思想,汉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代表人物:杨朱、申不害、慎到、田骈等;代表著作:《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

黄老学说的演变

当时黄老道家学说的内容,包括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人道又分为治国和治身之道。所谓“治身”之道,即有关个人如何修身处世及养生长寿的方法。

黄老道家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须效法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故而,他们将循天道,任自然,无为治国,清静养生,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因此,道家学说不仅有天道观及治国安邦、修身处世的政治伦理学,而且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如何养生长寿的内容。比如,早在《庄子》书中,就已记载了某些古代方士导引行气的养生术。《淮南子》一书中也涉及许多寻求长生久视的内容。

欲风而行的列子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除了老子和庄子外,还有列子、文子、亢桑子,他们在思想上均沿袭“老庄”之“道”。其间又尤以列子的成就为最大。列子又名列御寇,其所著的《列子》、《冲虚真经》被道教信徒视为必读经典。此幅画所描绘的是列子御风而行的情景,他目光凝视着杂木,神态慈祥而安和,头戴一巾。衣衫飘逸、乘风而舞的样子至为具备仙骨道风之韵。

黄老学说中的祖先神

先秦道家学者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本,依托“黄帝”之名写出许多著作,使信奉老子的道家也崇尚黄帝,并使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逐步合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学派——黄老学派。黄帝正是这一时期由历史人物变成了修道成仙的祖先神的。图中所绘即是被民间信奉的黄帝神的造像。

自古以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特别是统治者的需要。黄老道学说就是迎合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所关心的两大需要而产生的,当时大统一下的封建帝国统治者最关心的两件大事:一是如何安定国家,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二是如何延长自己的寿命,并且有子孙嗣续,以保证其统治的延续。黄老学说便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应用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来论述统治者的治国与养生之道,以寻求能使国家太平长治,个人长生久寿的方法。黄老道家学说,因而成为当时统治者的治国方术。

崇尚黄老学说的汉武帝

介于黄老道家学说鼓吹的治国方术之职能,到了西汉初期,统治阶层开始倚重着黄老之学来安邦治国。故而,黄老学说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得以兴盛。在西汉时期诸多的帝王中,汉武帝是最为重视黄老之说的君王。据史料记载,他曾多次寻仙问药,更甚的是这个曾多次北伐匈奴的帝王,晚年时因迷信长生仙药,而服食大量金丹,致使自己性情大变。另外,在他统治的年间,社会上追求长生成仙的风气更是盛行。

不过,到了西汉初期,黄老之学开始较偏重于探讨安邦治国的道理。所以,汉武帝亲政之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其中所罢黜的百家之言中,重点之一就是黄老学说。自此后,黄老派的政治学说不再时兴,而是以个人养生为宗旨的学说继续发展。另外,由于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汉代社会追求长生成仙风气的盛行,促使黄老养生学与神仙方术迅速地结合了起来。到了东汉,黄老学说便演变为偏重个人养生成仙的学说。黄老学的主旨变成养生成仙,而治国为政成了其次要内容。大约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就偏重以清静养生思想来注解《老子》。书中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可分为两种:“常道”,即自然长生之道。“可道”,是经术政教之道。该书以自然长生之道为本,讲述了许多黄老家养生的方术,如除情去欲,保养精气,气功术等。

东汉统治者中,也有不少人嗜好黄老养生术。甚至有人以黄帝、老子作为崇拜的偶像,祷祠求福。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时,楚王刘英便把黄帝、老子当作佛祖一样的神灵来祭祀。东汉延熹八年,桓帝就曾两次派使者去陈国苦县祭祀老子,欲求成仙。次年,桓帝又用祭天的隆重礼仪,在濯龙宫中亲自祭祀老子。大约在此时出现的《老子变化经》,宣称老子行乎古昔,变化其神,托胎于李母腹中,孕育七十二年乃降生楚国。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楚以至秦汉时代,老子多次变化名号,降生人世,为帝王之师。这样就把老子本人完全神化,将其变成了生化天地万物,并且经常降世传教的最高神灵。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黄老学说在东汉时期得以再次兴盛。但这时的黄老学说,已和西汉初年大异其趣。黄老学因与神仙方术和宗教信仰相结合,而逐渐被神秘化、宗教化,终在东汉后期孕育出中国的民族宗教——道教。

道教继承和改造了道家的理论,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奉道守戒、修仙得道为修持目标。老子作为道的化身,被道教徒奉为教祖。因此,道教与道家学派,在思想渊源上确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不仅有一套系统的教义理论,而且还有其特殊的宗教活动仪式、教派组织、科仪制度和宫观建筑。 3IrabwqmYf2xcwVJ75/5WZ+VWyEqwd7uI/HAHFLNzE4BXfAAjVX9mUZgIrgc8h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