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

原文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也。渊 兮,似万物之宗。挫 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 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 通“盅”,空虚。

②渊:深远流长。

③挫:锉,消磨、挫败。

④湛:沉没。

译文

大“道”像器皿内的空间一样虚无,使用时不会盈满。它多么深远,如同万物的宗祖。消磨它的锐气,解除它的纷乱,调和它的光辉,混同它的尘垢。“道”多么沉寂啊,似无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产生于何处,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老聃智慧

唐高宗李治曾经询问上清派天师潘师正:“道家阶梯证课,竟在何处?”潘师正回答:“夫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

潘师正说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指的是自然界万物都包含“道”的本性,都有“道”的规律,所以都有可能得道。但是,得道有多有少,悟道有深有浅,这是由各人的资质决定的。

资质也可以说是人的慧根悟性,它决定了人悟道的程度和处世的能力。

西汉时期,薛宣父子都在朝中做官,薛宣任陈留太守,儿子薛惠任彭城县令。有一次,薛宣路过彭城,却毫不过问儿子的政绩,因为他明白儿子资质平平,不聪明也不能干。有人问薛宣,为什么不传授一些从政的秘诀给儿子,薛宣笑着回答:“为政只要按国家法令行事就行了,这些他都已经掌握了。至于睿智贤能与否,各人资质不同,他未必学得去,我又何必费力去教他呢?”

薛宣的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要想改变人的资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实中,即使一个人的资质适宜治理一个县,却未必能治理好一个县;即使一个人的资质适宜管理一家公司,却未必能治理好一家公司。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举起一个重物,定会使自己精疲力尽;拿牛刀杀鸡,才能游刃有余。不留余地,没有潜力,即使一时能办好一件事,却很难持久。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事情、许多麻烦、许多困惑。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小事,道理都是一样的。事情头绪越多,越要理出头绪,矛盾越是复杂,越要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遇到强敌先要“挫其锐”,遇到难题先要“解其纷”。当然,“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都得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北宋真宗时期,李允则出任沧州知府。当时宋王朝和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沧州为宋辽接界的前沿地带。李允则深知辽军兵强马壮,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到任后,他巡视州境,下令疏通湖泊,城中增修房屋,还开凿了许多水井。人们一时不明白他的用意,其实他是在为固守城池做准备。不久,辽军重兵压境,城外的老弱百姓都逃进了城。城中既备有住房,又有足够的生活用水,所以人心稳定,合力抗敌,辽军组织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都被击退。这时候,守城用的滚木镭石快用尽了,当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冻。李允则便让城中军民从井中打水,浇铸成冰球,填在火炮内,充当石炮弹使用,以此使沧州城得以坚守。辽军占不到便宜,只得弃围而去。

李允可谓是深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道,化无用为有用,既避敌锋,又挫其锐,将“冲”玩得出神入化。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杨坚刚刚在长江以北站稳脚跟,便询问大将高颎攻取江南陈朝之计。高颎答道:“江北气候寒冷,旱田的收割季节比较晚;江南气候温暖,水田收割季节较早。趁他们忙于收割时,我们调集人马,作出要突然袭击的样子。他们必定会调兵遣将,严加防守,这样免不了就会耽误农时。等他们征兵集结好军队,我们则把军队解散,让战士回家收割庄稼。这个方法可以反复做几次,等他们习以为常之后,我们便真的聚集优势兵力,趁他们犹豫不定之时,出其不意地挥师渡江,必胜无疑。”后来高颎之策果然奏效,陈朝最终为隋所灭。

高颎运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原理,充分营造紧张气氛,造成敌人财力的损耗、精神的疲劳及心理的麻痹,最后猝不及防地发动进攻,一举成功。

由此可见,灵活运用一种道理,也许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当然,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fQkVd7rAkLdZkrvi5K11LK/rBwQBmi4BgyGw4U4OHN4h3q+Xcub2yc3sv8z3wW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