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不尚贤

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 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 其心,实 其腹,弱 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贤:使有才能的人受到尊重。

②贵:重视。

③盗:偷窃。

④见:通“现”,显露。

⑤虚:使……空虚,净化。

⑥实:喂养,哺饱。

⑦弱:削弱。

⑧强:使……强化。

译文

不推崇才能,百姓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看重那些稀有、罕见的财物,百姓就不会去盗窃;不显露容易引起人贪欲的东西,百姓就不会心神散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在于使人民头脑简单,在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使人民志气柔韧,筋骨强壮,永远使人民没有机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使那些自认为有才智的人也不敢用才智去夺名争利。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没有治理不好的。

老聃智慧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使百姓头脑淳朴,能吃饱肚子;没有贪欲,体魄强壮。这就是说,不剥夺百姓生存的权利,要尽力使百姓生活过得好,身体强健。

在《新书》里就讲到,有道君主治国的办法是要让百姓耕种三年就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余粮。三十年中,就有十年的余粮。所以,夏禹时,发了九年的洪水,商汤时大旱了七年,野外连青草都没有了,但百姓却面无饥色,路上也看不到行乞的人。有道君主的治国之道就是:国中没有足够食用的储蓄,就叫不足;没有足够六年食用的储蓄,就叫紧急;没有三年食用的储蓄,那国家就不成其国家。

尚贤政治一向是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政治思想,因为贤者治国首重教化,因此社会的教育文化才会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使社会安定,人民得到福利。但是在这里老子却主张“不尚贤”,这样的思想显然与众不同,甚至与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思想相背。

然而事实上,老子并不贬低、排斥贤才,只是他认为“尚贤”要有一个限度,即统治者不可给贤人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从而使社会扰攘不宁。

宋朝时王安石积极倡行变法,在理财便民的号召下,实施了“青苗法”“均输法”等新法。除此之外,还实施了农田增产运动,强迫人民积肥,而且强令各路州府主管负责推动贯彻执行。

当时尚未发明化学肥料,所谓积肥,不过是强迫农民制造堆肥、粪肥而已。有一位邑宰在执行这一法度时特别严厉,强迫每保限期交纳大粪一百担,否则罚银一百两。

经过保正日夜奔走催逼,到达限期的那一天,有一个区域只制造了九十九担,还缺少一担。积肥这种东西,既无法用钱买到,也无法立即变出。农民被逼无奈,只好集资购买红苋菜数百斤,用锅煮熟,挤去红水,冒充大粪,凑成整数上交。

挑去缴纳时,眼尖的小吏立即加以挑剔:“咦?保正,这一担大粪滴出的水为什么这样红?”保正沉吟了半天长长嘘出一口冷气,转而气愤的大声说:“老爷,你体谅一些好不好?成年积肥增产,不但粮食未见丰收,连老百姓肚里的大便也被你们挤光了,这便是拉出来的血水,随你要不要吧!”

这则故事就是在讽喻王安石变法的矫枉过正。虽然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评价不一,不过他却是个公认的贤才。但是,因为他大权在握,力求变法,为了争取支持,不惜与不好的人结成朋党。结果贤才反被利用,成为傀儡,为社会制造了严重的问题。所以,老子“不尚贤”的主张,是有他的道理的。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命题,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来治兵,现在又有人用它来治企业,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既深且远。

所谓“无为”,并不等于“不为”,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是迷迷糊糊的什么事都不做,而且是要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任其自然,不要进行人为的干预,这样就可以恢复那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大动乱过后,统治者都担心社会震荡的再次来临,于是便会向老子请教,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而不敢再胡作非为。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就是以无为的方式,缔造了“文景之治”。

汉文帝刚即位就下诏废除了连坐法,马上得了人心;接着他又下诏救济鲜、寡、孤、独和穷困的人民。而且,文帝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臣民产生影响,所以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有人投己所好,从而滋长不良风气,因此他下诏“不受献”,令四方不必献贡。此外,文帝还一次次减免税收,勉励农民“诚实劳动”。此外,文帝期许自己也能做到勤俭节约,他在位期间,宫室、园林、服饰器具都没有增加。

汉文帝正是在安静无为中做到了不扰害百姓,因而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文景盛世。

“无为而治”虽然寥寥几字,但其中蕴含了极其深奥且复杂的治国韬略,值得为政者细细琢磨。 TOIUkNNcisC0+rhc8vudrz5MG8qU/6Btiw4Krm6hnJGQ6NvnAG6o2ZC45QWE9O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