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闲话天文

近年来翻印古书和翻译古书忽然流行,早已超过了《四库全书》时代,可是讲怎么读古书的还很少。是不是大部头古书只为包装摆起来好看?谁有那么多时间读古书?赏鉴古董?“博览群书”只怕是属于有电视电脑以前的时代,不属于现代或者“后现代”了。

不过有书就会有人读。现代人读古书和100年以前古人读古书不会一样。现代人有些想法是古时人不会有的。我想起一个例子。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大概是从前研究学问的人必读的。记得开篇第一条便是“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举了《诗经》的例证。现代人,就说我吧,读起来就有些看法,是80多年前离开世界的我的父亲想不到的。我想的是什么?

顾老前辈是明末清初的人,自命遗民,怀念前朝,自然有更多今不如昔的复古之情。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圣人尧舜治世,是黄金时代。夏朝有治水的大禹,周朝有演周易八卦的文王和制礼的周公,当然是后代赶不上的。那时人人都知天文,不分上等下等男人女人,真正是“猗欤休哉”的盛世。但我想,古人没有钟表和日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东方红,太阳升。”日出在东方,是早晨,永远光明。日落在西方,是黄昏,接近黑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是在天上。“人人皆知天文”,会看天象,好像看钟表,何足为奇?现在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照20世纪50年代统计,全国有6亿人口,个个都是圣人,尧舜也不稀罕了。人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向东向西都会回原地。古人不知道。

我说这些话当然不是要讲现代人怎么读古书,只是由此想到今天是不是还要人人知道一点天文。古人说的天文只是天象,抬头就可以望见。现在都市兴起,处处是高楼大厦,夜间灯火通明照耀如同白昼,再要仰观天象只有去广阔天地才行。现在说天文也不再是观赏星空,望望银河边上的牛郎织女了。20世纪30年代,我在北京还能够看星空认星座谈天文。过了60年,不但看不到星空,天文学也起了大变化。那时我译的《流转的星辰》《通俗天文学》和因抗战未能出版的《时空旅行》都大大过时了。那时的天文学家爱丁顿和秦斯讲宇宙膨胀,写通俗天文学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力求普及深奥的新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现在都是古典了。我也快成为古人了。科学一定要有新知,否则就成为玩古董。现代人看古时人读古时书无论如何也不会摆脱现代人的眼光,这是不由自主的。现在的天文学讲大爆炸,讲黑洞,早已脱离古时诗意的广寒宫和北斗七星以及神话的猎户和仙女了。现在的小学生的课本里都有太阳系、银河系的常识了。还需要提倡“人人皆知天文”吗?

不过我仍然认为,至少是读书人,现在也是有点天文常识,看点通俗天文书为好。从我的微薄经验来说,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拓心胸。这对于观察历史和人生直到读文学作品,想哲学问题,都有帮助。心中无宇宙,谈人生很难出个人经历的圈子。有一点现代天文常识才更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些大国掌权者不惜花重金去研究不知多少万万年以前发生而现在光才传到地球的极其遥远的银河外星系、超新星、黑洞等。这些枯燥的观察、计算、思考只要有一点前进结果,从天上理论转到地上实际,就会对原子爆炸、能源危机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最宏观的宇宙和最微观的粒子多么相似啊!宇宙的细胞不就是粒子吗?怎么看宇宙和怎么看人生也是互相关联的。有一点宇宙知识和没有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只懂小学生课本里的那一点点也好。古时读书人讲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我看今天也应当是这样。不必多,但不可无。

我还想提一点,是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发展历史的通俗化。这会有助于破除流行的不准确认识。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是早就有的,困难在于科学论证。哥白尼神父有了第一次大成功,但完成还是在开普勒算出行星轨道。尽管人已能飞出地球,行走在太空,但太阳系里还有不少难题。牛顿对神学是有兴趣的。科学和宗教是两回事。科学可以研究宗教,但不能消灭人的信仰。要用科学实验破除迷信也不容易,还需要破除迷信中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此等等。要知道历史事实,知道科学进步非常困难,科学家是会有牺牲的。

我想现在一定出了不少讲新天文学成就的通俗易懂的好书,可惜我不知道。希望读书人不妨翻阅一下,可能比有些小说还要有趣。

金克木
1996年11月1日 QaO8KmgjFC17MIx0v12u6JZeAECy97oNTKua+I+fbZ/mhjbe1Gaa5W19TQyR1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