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国际视野优教的反思观

进入21世纪,迅猛的社会变革向学校教育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难;加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仍在继续遵循工程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尤其是固守“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规范和准则的为师者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是生存危机。学校教育从未像现今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既要满足随知识经济时代变化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不断需求,又要思考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时至今日的“技能型教师”、“工程型教师”具有的知能权威(如知识、技能、专业、师长、传统)的教育教学作用日益降低;执鞭任教的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唯一载体,也难以把不断创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人师表”者如果在当今社会处于劣势的话,就有可能被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淘沙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一、执鞭任教者面临的危机

在发达国家,滥用计算机网络走上越轨犯罪道路的中小学生正在大幅度增加,青少年成为信息化牺牲品或被害者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由于掌握相当高度信息技术的中小学生不断地增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能否善于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情报,其指导能力和权威作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经常面对非常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两难性课题。

例如,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出现令人担忧的三大不平衡:①生理早熟与精神贫乏;②真善美与假恶丑矛盾;③顺其自然与拔苗助长。本应天真烂漫、放飞梦想、践行情趣、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仍陷于“考试战争”、“考试地狱”的磨砺中。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身上都潜伏着会生长、可变化的两股力量:一是建设力;二是破坏力。学校的教师经常是一往情深、一相情愿地关心和培养中小学生的建设力(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报效社会),而往往会忽视的是,就连“优秀学生”也会滋长或爆发的破坏力。谈到破坏力,这既有内罚型的破坏力,又有外罚型的破坏力。内罚型的破坏力,如焦躁、忧郁、苦闷、内疚、自闭、自责,重者甚至会离家出走、自暴自弃、看破人世、轻生自杀,据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统计: 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的中小学生占总数的80%。外罚型的破外力,如欺侮弱者、破坏公物、称雄称霸,有的甚至违规违法,做出恶性的越轨犯罪事件。这些事件都会致使学校教师加倍承受精神负担和工作压力。

再如,以往学校教育视学生为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班级授课制规范、课本知识灌输的客体,以适合工业化社会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需要;“教师成了机械的贯彻者、执行者,成了没有独立思想与创造、没有独立意志和人格的安图制作的真正的‘教书匠’。不是教师愿意如此,而是体制需要如此。” 加上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加上中小学教师的水平不高,所以能够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师实在不多。再则,现代“文盲”的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新文盲的特征”。面向未来的教育应有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方法,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早在20世纪初期,当人们开始使用“无线电”的时候,“学校消亡论”就接踵而来,有人宣称“今后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教课了”;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问世,有人指出“电影将进课堂,课堂将改变”;20世纪50年代,当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发明以后,有人提出“学校即将消亡”、“教师将被取代”的论调;尤其是电视的闪亮登场,甚至有人为此预言“课堂死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为如何克服学校教育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脱离学校论”(又称“学校消亡论”),批判学校只不过是强制性收容学生和颁发学历证书的机构,主张将给社会与个人带来很大“浪费”的学校解体;二是“终身教育论”,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合作,主张重新构建整个教育体系,强调学校应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出发进行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脑风靡世界之后,不少人提出电脑将代替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更有人断言:时至今日的学校教育制度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信息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高潮,信息革命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及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能,迄今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作用及其评价标准必将重新认定。 正如《学习的革命》所指出的:“我们正经历一场改变我们生活、交流、思维和发展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使得“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正值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问世之际,美国一些名牌学校就敏感地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可贵价值,积极开设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最有效地利用全球信息和分享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将会革命性地改变和取代传统的教育体制。迄今的学校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技能来源和文化教育场所,随着信息化教育、网上课程和虚拟学校似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通过学校以外的许多途径也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那学校是否因此而会消亡?如果学校仍有必要存在,那该如何适时而又应变地对来自各种影响进行选择,并发挥未来学校组织与时俱进的时代作用。如何有效地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研修过程中培养开发在职教师与“未来教师”的信息意识、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怎样处理计算机辅助能力和教师资质能力关联?如何导入计算机现场技术来提高教师教育能力?诸多问题是教师教育面临的困惑与难题,也为21世纪教师教育提出继往开来的发展性课题。作为学校执鞭任教的主体——教师为生存而生存是消极被动的,应当深刻地反思反省在信息化时代应以专业化发展求生存才是积极主动的。

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对迄今教学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先进手段。新技术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已是刻不容缓。然而,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教师面对新技术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即“技术恐惧症”。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对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感到不安,甚至还有抵触情绪,有的会在实际教学行为上我行我素,仍旧偏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现任教师能否适应、胜任或者善任?为此,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学校教育须同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投入巨资将信息技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必备的设施设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卓越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从小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是21世纪造就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被突破或否定,学校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学习方式产生革命性的深刻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地把握信息技术,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在功能,不断地履行教育的真正使命。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变革,首先要消除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一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和对教育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估计不足,没有像重视应试考核那样关注信息技术,特别是没有重视信息技术在改变教育的模仿性、等级性、模式化和群体化等方面所潜藏的巨大力量;二是存在运用信息技术须懂信息技术原理的畏难情绪或自卑心理,认为这不是我辈的专长;三是信息技术已经把图书馆微型化,大型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能在个人家里的电脑中展现,于是就产生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不要教师的误解。教师是有可能在掌握信息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可以促进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能的功能转变,“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

二、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时至今日的工程型教师不可能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师圣人、智慧化身和权威象征,其作用正在遭到否定或失去以往效用,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传授者似乎难以诞生;现在学生可从因特网上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知识,致使学校的教育价值、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魅力正在迅速下降。迄今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学校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吻合,已经感到体制与机制之间的“疲惫”。倘若教师自身资质能力不尽如人意,为师从教者就可能成为信息社会的落伍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及其被动型、依赖型、重复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主动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各种需求;师资队伍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学校能否培养经世济用的人才。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要对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基础的“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生”负责并努力使之和谐地发展。发达国家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都把教师教育改革视为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这也是各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21世纪促进人的发展的显著特征。七国教师教育比较如表2-1所示。

表2-1 七国教师教育制度比较

综观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历程,令人关注的业绩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不同的教育形式促使师资培养培训更为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综合化以及高学历化。近年来,研究生课程毕业者到中小学任教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第二,师资培养培训趋向于综合大学化,力图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并使之得到加强。法国面向21世纪优化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一大政策措施——实施“教师教育大学院”(IUFM,“3+2”模式;现有30所,6.4万名在校生),这一教师教育新模式问世及其运作的主要功绩在于,改变传统师资培养培训机构不一的状况,统合以往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机构的作用,实行从学前教育到后期中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一元化,改革重组原来的师资培养机构(主要是传统的师范院校);关注中小学教育实践,亲近教学对象,热爱教职事业,设置专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模块课程;通过“3+2”,让想当教师志愿者具有爱生敬业之心,从大学第二学年起就开始接受“教师入门指导”和“体验学习的职前教育”,类似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院(IUFM)实施一元化师资培养培训的经验引人注目。

第三,积极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有系统地统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重视从养成、聘用、研修各个阶段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师资培养培训既看学历又重实际能力,并普遍而又严格地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学习化社会所要求的终身学习首先在师资培养培训中得到体现与贯彻,如日本从21世纪实施旨在开阔教师视野的“长期社会体验研修”和支援教师自主研修停薪留职的“研究生院修学休业制度”,又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面向在职教师的“教职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教育,将与时俱进的教师教育视为推动整个社会终身学习事业发展的先驱模范。

现在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出现了值得重视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纠正迄今学历化社会应考制度、选人机制的弊端,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致使重学历变为重视培养未来教师的实际能力,注重每位在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经历;二是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把教学对象作为被动体,激励执鞭任教的中小学教师能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成为主动体,创造有利于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三是健全完善“学社联携”(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重新认识信息化时代社区文化教育的功能,努力创建“学社融合”新体系,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处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以往教师作为民众的“先生”,具有甘受清贫的高尚品格;为人师表者,必备一种执鞭任教的使命感。当今社会的教师职责与使命不仅仅是把多少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由于掌握相当高度信息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孩子正在鞭策着先生”,因此教师原有的指导能力和权威作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经常面对非常棘手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话题,这也是中小学教师为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理当义不容辞地自觉承担的社会职责。为此,发达国家力图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如提高教师聘任条件和考核评价标准)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以及师资队伍优化,但教师聘任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的不能直接等同于国家政府重视、社会市场关注的公平性、时效性或功利性,因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真正推动力在于教师自身的觉悟,并积极地付诸行动。

三、反思型教师终身学习观

由学历化社会向终身学习化社会转变,这是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点,也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因为教育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已经成为国家兴衰存亡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学习也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福祸荣枯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教育都为此进行重大变革,以学历主义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必须让位,取而代之的是倡导整个社会重视终身学习,努力创建一个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的终身学习社会,是以多样性、高质量、专业化和系统化为特点,并能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社会生活、职业性质、兴趣爱好和闲暇娱乐等因素。2008年11月,国际教育局组织(UNESCO)在日内瓦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的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教育之路”。“全纳教育思想是国际教育局组织首创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两大教育发展理念之后又一重大创新。”“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更全面的全民教育战略,被认为是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指导原则。” 这一重大创新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及其社会价值,与教师的资质能力和职责作用密切相关。教师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精英,理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积极主动地成为创建人类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先驱。

所谓终身学习,意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学习活动以求意识与行为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我或他人的文化教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若从广义上解释,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除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外,还包括自发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处在信息化、全球化激烈变革与动荡中的未知世纪,也是崇尚终身学习、通过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与共存的知识世纪。由于深受传统一次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还缺乏将继续教育贯穿一生、自觉学习伴随终身的理念与行动。因此,在21世纪营造终身学习社会环境应该是各级政府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再则,传统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规范统一的偏重知识记忆的应试教育体制转变为富有创造性和重视素质能力的教育体系。因此,与其说自上而下地教,还不如自发自觉地学,这是终身学习论问世的主要原因。社会的进步和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论提供有利的条件,也为人的生涯需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奠定理论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开始讲究效率和提倡务实精神。终身学习就是提倡重视每个人的潜在能力,注重发挥每个人实际的社会作用。所以,不论是对受过良好教育者,还是对少受教育者或者没受正规教育者,都应该鼓励他们积极为社会进步各尽所能。终身学习旨在克服学历化社会的弊害,既是学校义务教育制度的继续,又使没有学历者或低学历者也能大有作为,重点在于自身价值的发挥和自我教育的发展。终身学习有助于树立21世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创建能在各种不同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各展所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终身学习还能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社会和振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此,终身学习应该是提高国民素质能力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而终身教育则为援助学习者的教育行政居重。倡导终身学习既是适合国情发展的务实策略,又可作为调动各种学习积极性面向未来的远景规划。让每个人在学校教育中断之后有重新学习或训练的机会,在人的一生中的工作时期和受教育时期可以交替进行。终身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助于缩小几代人在文化教育上的差距。这不论是对受过良好教育者,还是对少受教育者或者没受正规教育者,都应该鼓励他们积极为社会进步各尽所能。“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终身学习旨在克服学历化社会的弊害,使没有学历者或低学历者也能大有作为;终身学习可以扬长避短,重视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发挥每一个人的社会作用;终身学习是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继续,并能弥补其不足,重视每一个人的自主性价值和自觉性行动;终身学习能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经济和振兴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如何把适应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培养同学校教育有机协调地结合起来,这是发达国家共同关心并一直努力设法解决的老问题,也是21世纪必须探究明确的新课题。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迄今作为工业化社会产物的传统教育体制面临着深刻危机。为了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软件化、国际化、全球化,作为未来社会生存必需的终身学习趋于综合化、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或超前化。当今世界教育以越来越复杂的多样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工业化社会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的优劣则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出现三大趋势:一是改变传统教育把教学对象作为消极被动型受信体,激励学校教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型发信体,“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生”,创造有利于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是健全完善“学社联携”(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重新认识信息化时代社区文化教育的功能,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学校社会化以及社会学校化,努力创建21世纪“学社融合”新体系;三是纠正迄今学历化社会应考制度、选人机制的弊端,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偏重学历变为重视培养未来人才的实际能力、重视每一位在职人员的学习经历,以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更多更好地培养高质量人才。倡导终身学习,这可以说是发达国家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推进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或着重点。

在终身学习风靡全球的当今社会,发达国家积极倡导教师率先成为从事终身学习的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志愿当教师的应该比其他一般人更愿意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师在职研修政策,可以说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付诸实施的一种典范。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社会文明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为终身学习论提供有利的条件,也为教师生涯需要不断的研修学习奠定理论依据。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在21世纪提高包括教师在内的国民素质能力的战略目标,这是顺应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潮流、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明智选择,更是注重开发青少年潜在智能的宝贵资源、促进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技能型教师”“工程型教师”是工业化社会发展需求的话,那“反思型教师”就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为师者的价值趋向。“反思型教师”,即在日新月异变革的信息化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刻地反思反省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从传统执鞭任教的“知者”转变成为现代教书育人的“智者”,倡导与时俱进的反思型、学者型、创新型教师的时代形象,重要的是凸显“智慧”特征。智慧,乃是教师个体以知识、经验、理解力等为基础,正确判断并采取最佳行动的能力;教育智慧,可谓是为师者具有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教学能力、教学作用等所达到的教育境界;这不仅是培育未来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还是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身需要。处在日新月异变革的信息化社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式知能传授者似乎难以延生或者存在,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应由知识与技能传授者变为创新引导者、智慧点拨者……

当今世界,理想的教师已经由行为主义理论熏陶的“技能型教师”(20世纪70年代)、认知主义理论训练的“工程型教师”(80年代)发展成为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反思型教师”(90年代),这也是21世纪需求理想的教师形象。“反思型教师”首先应该是自我“批判者”、不断“学习者”、深入“研究者”,传递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本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启导、培养、发展现代青少年的创造性、适应性和自主性。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执鞭任教者的资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倘若不尽如人意,就有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

展望各国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从‘师范教育’(normal school, normal university)发展到‘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是世界教师队伍建设共同历程。” 处在全球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必将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创新思想,顺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夯实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依法治教,优化师资队伍,旨在创建具有21世纪特征的既讲究教育公平又重视教育质量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szItpg0dXYkxiP0A8/aKu4j8FftCkmGd3pMdBXKySxO1bvh8n0r708X2GBO71q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