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也是最受民众爱戴的画家。他用淳朴亲切的艺术语言绘出农民艰辛、勤劳的形象,他的画尤其为法国农民所喜爱。托尔斯泰说米勒的画表现的是“基督教徒对上帝及对邻人的热爱之情”。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画家,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生。
米勒是诺曼底人,诺曼底是法国最北端的一个半岛,与英吉利海峡突出的部分遥遥相望。他的出生地是瑟堡附近的格雷维耶教区的格鲁什村。那是一个偏僻宁静的小村庄,村民们靠种植各类谷物维持生活,他们也在碧绿的牧场和草地上放养可爱的绵羊和乳牛。田野上还种了许多苹果树,秋天的时候,树枝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红丹彤彤的苹果,十分好看。由于经常刮着强烈的海风,树枝和树干在环境的影响下都弯曲地生长着,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
米勒家在格鲁什村算得上是有声望的家庭,家境虽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生活舒适、宽裕。米勒的父亲让·路易·尼古拉·米勒担任教区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天生一副好嗓子,不仅担任指挥,而且还会谱曲。除了音乐方面的才能外,他对雕塑也很感兴趣,时常雕刻一些小东西,他的作品摆满了不太宽敞的屋子。他还懂得很多植物、动物方面的知识,常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解不同种类的鸟、鲜花,以及森林里不同树木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作用等。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像他这样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是不常见的。
米勒的母亲埃梅·亨利埃特·阿德莱德·亨利出身于高贵的富农家庭,她是个很有教养的人。她父亲的兄弟中有一个是神父;有一个是化学家;还有一个是酷爱阅读帕斯卡尔、尼柯莱、蒙泰涅和夏龙等人作品的磨坊主。
1814年10月4日是格鲁什村民信奉的圣徒弗朗西斯的祭日。教堂庄严的钟声传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穿着整齐的村民们随着起伏的钟声陆陆续续地来到斜坡上的教堂。他们的脸上都呈现出虔诚、快乐的神情,只有教堂唱诗班的指挥尼古拉神情焦急而慌张。原来他的妻子要临产了,他暗自祈祷一定要在他回去后再让这个孩子出生。
夏鲁牧师缓缓地走上圣坛,开始祈祷。圣坛背后是温柔地抱着孩子的玛利亚像和圣徒弗朗西斯的像,散发着庄严、神圣的光芒。
人们跪着,并低下头默祷。夏鲁牧师打开圣经,以严肃的声调念着路加福音第十一章:“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凡一家自相纷争,就必败落。……壮士穿戴整齐,守卫自己的土地,他所有的皆平安无事,但有一个比他更壮的人来,胜过他,夺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财物……
“人们所能依赖的是神的教诲,除此无他。人不但要去爱别人,而且为了表现爱心,就必须忍受痛苦努力去做,这是耶稣以身作则所启示我们的。”夏鲁牧师合上圣经,说出结尾词:“神啊!请赐给痛苦的法国人民永远的和平与喜悦。”当祷告完毕时,钟楼又响起了祥和的钟声。
尼古拉从教堂飞奔回家,那是在村庄道路最里边的有着高高的小窗的房屋。当他来到门前,就听到里面传出了婴儿哭声。这个孩子就是让·弗朗索瓦·米勒。尼古拉激动地抱着他刚出生的第一个儿子。刚刚出生的米勒手和脚都很长,看上去十分健壮。家里人觉得等他长大后,在村里举行的割麦和摘苹果比赛上一定能得冠军。
在米勒的一生中,对他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是他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她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每天过着朴实的生活,一切的行为都是按照圣经的指示做的。她对这个在圣徒弗朗西斯的祭日出生的孩子异常喜欢,认定他是一个受神祝福的幸运儿。她立刻让尼古拉到夏鲁牧师那儿去,请牧师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米勒的祖母可能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画家。
米勒家在这一天生了个男孩的消息不一会儿就传遍全村了,大家纷纷前来祝贺。夏鲁牧师听到尼古拉的请求后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相信在这个好日子出生的孩子一定会受到神的特别恩宠。晚上,人们在米勒家中喝着葡萄酒、唱着歌庆祝孩子的诞生。夏鲁牧师把取好的名字宣布出来:让·弗朗索瓦·米勒。“让”是继承父亲的名字,“弗朗索瓦”是为了纪念阿西西的圣徒弗朗西斯而取的,在法语中还有和平的寓意,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名字。
1814年对法国而言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意图征服全欧洲的拿破仑在与俄国的战争失败后,欧洲战场的局势彻底被扭转了。巴黎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联军攻陷,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漫长的战争结束了,波旁王朝复辟,法国人民终于可以从担惊受怕中缓过气来,但是他们的日子依然不好过。政治极为混乱,革命党不断发生骚动。
拿破仑趁机逃出厄尔巴岛,占领法国的古尔诺布鲁士后,与国民军合并,进逼巴黎。1815年,法国又陷入战乱之中,欧洲各国组织联军攻入法国,与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边境附近的滑铁卢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拿破仑大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孤岛——圣赫勒拿岛。此后,法国仍然混乱不堪,虽然以前的国王再度复位,但是主张民主、自由的革命党的势力日益高涨,双方的斗争也越来越明朗化。连年战乱,年轻人被征召从军,土地荒废,赋税却越来越重。
尼古拉又陆陆续续有了几个孩子,家中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米勒在动乱的局势中渐渐长大了。他最喜欢的人无疑是他的祖母,虔诚的祖母经常给他讲圣徒弗朗西斯的故事。弗朗西斯能与森林中的小鸟及野兽对话使他深感惊奇,并羡慕不已。他稚嫩的心中有个小小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弗朗西斯能用人的语言与鸟兽交流?祖母告诉他,那是因为圣徒弗朗西斯有一颗圣洁的心,在森林中鸟兽会主动亲近他,安静地听他说话。米勒还记得每天祖母叫他起床时是这样说的:“我的小弗朗索瓦,起来吧!小鸟每天清早就会来到窗外,唱着美妙的歌,那是小鸟们在歌颂神的荣耀。可是,睡懒觉的人根本听不见,所以你要早起才听得见小鸟歌唱。”
夏鲁牧师也是在米勒的童年时代给予他影响的人。夏鲁牧师是米勒祖母的弟弟,他是一个诚实而博学的人。米勒和姐姐常常手拉着手到建在斜坡上的教堂去拜访夏鲁牧师。夏鲁牧师非常喜爱他们,他拿出糖果招待两个小客人,给他们讲圣经的故事听。有时,他还会带着他们到海边和森林中去散步,为他们讲解各种小知识。当遇到背着沉重的木柴,汗流浃背地从山上下来的樵夫时,夏鲁牧师总是和蔼地说:“辛苦了,神的恩宠一定会降临在你身上。”
走在长满金黄色麦子的田野旁,看到辛勤工作的农民们,夏鲁牧师就会用严肃的语气告诉他们,每一粒麦子都充满农民的血汗,带着神的恩惠,因此每天吃面包时一定要心怀感激,不可浪费食物。
在这个偏僻的小村,战火扰乱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年幼的米勒无法理解什么是战争,他向夏鲁牧师询问这个问题,夏鲁牧师一时也找不到恰当的解释。因为他每次向村民讲道,都是宣扬神的爱以及永久的和平,可是血腥的战争连年不断,和神的旨意背道而驰。夏鲁牧师想了一会儿,以坚定、平静的口吻回答说:“弗朗索瓦,你应当了解,战争不论胜败,都是背叛神的坏事。”
弗朗索瓦仍然不能理解,他不明白既然这是坏事,大人们为什么还要做呢?夏鲁牧师又向他解释,这是因为大人们的心都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看到米勒沉默不语,夏鲁牧师笑着对他说:“这个问题让你现在就理解的话是太困难了,你长大后就会慢慢了解,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美好、受人尊敬的,就不会再有战争这种坏事了。”
一天,三个人又一起去散步的时候,装满麦子的马车从他们身边过去,扛着锄头的健壮农夫拉着马缰,他的妻子在后面帮他推车。夏鲁牧师笑着问米勒,长大以后准备做什么。米勒高声回答他,要做一个好农民,还要画许多漂亮的画。夏鲁牧师听后很欣慰。
米勒7岁时,夏鲁牧师去世了。米勒伤心不已,他总是回想起和夏鲁牧师在一起的日子和他对自己的教导。祖母轻轻擦掉米勒的泪水,温和地对他说:“孩子,不要哭了,牧师的灵魂是受神的召唤到了天国,肉体虽然要埋入土里,灵魂却在天国看着你们。别再哭泣,作最后的告别吧!”米勒在夏鲁牧师的遗体前,静静地祈祷着。
晚上,米勒从二楼窗口往墓地看时,发现很多人在那里燃火,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他感到非常奇怪,就问父亲那些人为什么要在墓地燃火,尼古拉用很无奈的语气解释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坏人专偷刚埋葬的尸体,所以村民们只好带着枪和铁棒,轮流看守新坟。米勒更加迷惑了,他无法想象有人会做偷尸体这样可怕的事情。
原来,因为战争持续得太久了,年轻人被征去当兵,无数的房子被大炮炸毁了,田地也被糟蹋了,很多人穷得连食物都没有了,有些人为了生活只好做坏事,这也是不得已的。那些人偷尸体是想卖给医生作解剖,得到些钱维持生活,但这种偷窃行为实在太不应该了。
看到米勒脸色苍白,尼古拉安慰他说:“谁也不愿做这种坏事,可是,有人穷困到不这样做就不能生活下去。”米勒没有说话,父亲继续说:“任何人都有可能会贫穷,但若是因为贫穷就做坏事是不对的,心正的人是绝不会被贫穷打倒的。”说完,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米勒虽然年幼,但是“心正的人是绝不会被贫穷打倒的”这句话已经牢牢地烙在他的心上。
战乱还没有彻底地远离法国,旱灾、水灾又接连而至,农作物收成不佳,赋税却日益繁重。家中人口多了,负担很重,父母为了要养活一家人,也从早到晚都在田里拼命工作。祖母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没有时间如以往一样给米勒讲故事了。
米勒到了上学的年纪,尼古拉把他送到村里的教会学校。他性格内向,和同学们不是很亲近,但是他学习用功,非常懂事。放学后,他从不到处玩耍,而是到田里帮父母干活儿。没有农活儿要做的时候,他就躲到安静的地方,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阅读。
米勒家竟然有一间小小的图书室,使得米勒能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中,尽情享受这些精神食粮。这些图书大多是关于圣经或是诗人的著作。之前,很少有人想起来翻看这些藏书,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米勒总是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尘,对这些书异常珍惜、爱护。他一看起书来就废寝忘食。米勒一生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是在少年时期就养成的。他可以称得上是活到老,学到老。
尼古拉和埃梅实在是太忙了,他们在以前生活比较宽裕的时候,还时不时阅读一些书,现在早已没看书的时间和精力了。他们既没有注意到小米勒经常出入家中的图书室,更没有发觉他的绘画天分。米勒最亲近的祖母虽然知道米勒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那些同龄的孩子在玩耍时,米勒则是安静地藏起来看书,但是她以为这是米勒太内向的缘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孩子蕴藏的惊人天赋。
家中的藏书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米勒命运的转轮。他读到古旧的宗教书时,发现了许多美丽的铜版插画,那都是与基督教有关的,包括耶稣的一生及其门徒的事迹。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拉丁文本的《圣经》和维吉尔的作品。一本古老的插图版本第一次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开始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的宗教情感。家中没有专门作画的用具,米勒拿起木炭在纸上描绘,刚开始虽然画得不好,但是过了没多久,他已经能够画出和原版一样的画了。
每天晚上,祖母在昏黄的灯光下纺着棉线,米勒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书。屋子里充满温暖、宁静的气氛。睡觉的时候,祖母要在每个孩子的额上亲吻一下,然后跪在床边祈祷着:“神啊,请赐福给孩子们。”这是她最幸福的事,孩子们可爱的小脸使她心中充满了快乐。
一天晚上,祖母照例来到米勒的床前,准备亲吻他时,发现枕边放着两张木炭画。她感到很好奇,顺手就把两张画拿起来看,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两张画一张画的是耶稣的祈祷,另一张画的是圣徒弗朗西斯在森林中和小鸟们说话的场面。虽然画显现出稚嫩的笔法,但对于米勒的年龄来说,这样的主题是很深奥的,而且毫无疑问可以由画上看出他的绘画天分。
祖母激动地拿着画向尼古拉夫妇的房间快步走去,她甚至忘了要给米勒一个晚安吻。尼古拉夫妇见到神情激动的祖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在担心时,祖母已经把画送到他们夫妇面前。当他们知道这是米勒的画时,不免也吃了一惊。随后,埃梅高兴地说:“这一阵子,弗朗索瓦从学校一回来,就关在房里,原来是在画这些画啊。你们看,画中的耶稣和书上的一模一样。”尼古拉也赞赏不已,连连夸米勒有绘画的天分。
祖母站在一旁,一边用手巾擦着眼泪一边说道:“如果夏鲁牧师能看到这些画,不知会有多高兴,他常给弗朗索瓦讲耶稣的故事,弗朗索瓦一定是听懂了才画得出这些画,夏鲁牧师要是能看到就好了。”尼古拉夫妇也感到一阵心酸。
米勒长得很强壮,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要显得高大得多。虽然他性格内向又沉默寡言,但是他心地善良、见义勇为。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时,在路上看到树林里有三个高年级学生正在欺负两个低年级学生。他勇敢地走过去阻止那些高年级的学生,并责备他们说,欺负弱小是一种羞耻的行为。那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当然不把米勒放在眼里,举起拳头就向米勒的头部飞去。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米勒抬起左臂阻挡的同时用右拳用力地打在一个高年级学生的下颌上。高年级学生惊愕了一会儿,三人立刻合扑过来。米勒后退一步,踢倒先冲过来的一个,再用力推倒另一个。但是寡不敌众,情势急转直下,这时原先受欺负的两个孩子恢复了勇气,帮助米勒对抗高年级学生。直到从田地干活回来的农夫拉开他们,才停止了这场“战斗”。这件事校方马上知道了,因为是高年级学生的不对,米勒并没有受到老师的责罚,从此,高年级学生再也不敢欺负低年级学生了。这是耿直的米勒在学校里唯一的一次打架纪录。
米勒语言类课程的成绩很好,他的绘画成绩也非常优秀。他画出的画连老师看了都大吃一惊。只要有时间,米勒就到处写生,在牧场里悠闲吃草的羊群、森林里的树木、海岸的景色都是他绘画的对象。格鲁什村的教堂装上了新的钟,嘹亮的钟声响彻云霄。每当米勒听到教堂新的钟声时,就会想起夏鲁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