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下半叶便开始衰落的波兰曾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二次大战期间,又饱受战火蹂躏。多难的波兰出现了好多传奇,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就是众多创造传奇的人物之一。虽然他只是个音乐家,但他是伟大的波兰子民,也是波兰的精神象征。他的《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已成为波兰人民和波兰大平原上的心灵之音,即使他已去世多年,他的音乐所具有的魔力依然存在,使无数群众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和超脱。
肖邦的音乐所表达出的爱国热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更被人们所认同,它表达出了人类内心的苦闷与挣扎,让世界更加了解了波兰和波兰人民的心声。有人曾评价说肖邦的作品是波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成就。那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品读一下这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或平凡或传奇的人生历程。
肖邦出生在1810年3月1日(关于肖邦的真实出生日期目前有争议,他的拉丁文出生文献,即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记录上记载的是1810年2月22日,但是他的父母与家人都以3月1日作为他的生日。目前音乐史学界倾向3月1日为他的正确出生日期),出生在华沙附近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村子。他出生的屋子,现在仍保留着,这座房子长长的,窗户和门廊都长满了花卉和藤蔓。屋子所在的园子附近有条小溪,夏天,溪水潺潺;冬天,溪水结冰,周围很安静。肖邦在世时,这所房子属于斯卡贝克家族所有,肖邦的父亲尼古拉斯在这里给斯卡贝克家的孩子们当家庭教师。
肖邦像
肖邦的父亲尼古拉斯1771年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的洛林省马兰维尔村的农民世家,他家拥有一大片葡萄园,在本地,他们的家族一直很有威望。1735年,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曾来过村里。在尼古拉斯还是小孩的时候,他们的村子归一位波兰贵族米开·帕克所有。
尼古拉斯从小便与波兰人很熟,与帕克的一些幕僚交往频繁,这些幕僚中有个人叫威德里奇,他专门负责建设和经营伯爵的产业。尼古拉斯较家中其他人更聪明些,他不想像他们那样知识贫乏,思想陈旧,他一直渴望能有个更广大的生活圈子,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所以,他在16岁那年便把握机会,与威德里奇一起到了波兰。
当时,他已经开始参与帮忙管理帕克的事务和生意了。尼古拉斯虽然年轻,但很受上司的器重与信赖。他善于处理财政问题,还懂得波兰语、法语,后来又精通了德语,这有益于他日后地位的提升。在当时,像他这样出身平凡的人,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在华沙,尼古拉斯凭借自己计算方面的才能,在一家烟草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后来,他便一直居住在波兰,以免被法国军队征召入伍。
当时法国局势动荡不安,后来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民主、自由之风传遍了欧洲各个地方。相比法国,波兰也是饱经忧患,从1772年开始便不断受到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的瓜分,只要少许鼓励,便能点燃这个国家的怒火。1794年春天,当波兰政府军武装抵抗俄国军队时,尼古拉斯终于了解到他的生活步调已经被打乱了。
此时的尼古拉斯对法国失去了兴趣,越发对波兰忠心耿耿,他在波兰人民领袖柯西斯古的领导下,加入了波兰政府军,因战场上表现杰出被晋升为上尉。但可惜的是,这次反侵略运动失败了,华沙被迫割让给了普鲁士,为此,尼古拉斯消沉了一段时间。他没有钱,所就职的烟草工厂也不在了,他想要重回法国,但因生病没能回去。
他曾给朋友写信说,他两度想要回国,都没能成功,还差点死掉,最后他不得不在上帝的意志下低头,决定留下。尼古拉斯一旦下定决心,就非常坚定,他断绝了与祖国的关系,后来他一直不让自己的小孩知道他的出生地是法国,他隐瞒了自己的法国公民身份,和波兰人一样称法国是“外国”。
因为尼古拉斯精通法语和波兰语,这使他能够胜任贵族子弟们的家庭教师。这也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折点。
尼古拉斯于1802年担任斯卡贝克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也就是肖邦的母亲——朱丝蒂娜。她是一个沉默、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她出身贵族世家,钢琴弹得很好,尼古拉斯也擅长横笛和小提琴,两人在接触中慢慢相爱了。
尼古拉斯与朱丝蒂娜在1806年6月结婚。他们一共有四个孩子:露易丝、弗里德里克、伊莎贝拉和艾米莉亚。伊莎贝拉对哥哥的天赋引以为荣,她也是姐妹中寿命最长的,在1881年去世。艾米莉亚14岁便夭折了;在感情与个性上与弗里德里克·肖邦最接近的露易丝,于弗里德里克·肖邦逝世后6年去世。
肖邦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搬到了华沙,华沙不算大,当时仍属于“华沙大公”管辖。那时的欧洲正笼罩在拿破仑的阴影下,身处在拿破仑权力所支配的时代里,恐怖和悲剧笼罩在这片土地上。在那样动荡的局势里,华沙如同欧洲大陆的分水岭,正处于孤立的和平中心点上。在1814年到1815年间,拿破仑败亡后,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重新建立饱经战火洗礼、残破不堪的欧洲,多难的波兰也再次被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三国瓜分,华沙成了俄国占领区的首都。当然这对年幼的肖邦来说并不重要。
当时肖邦的家庭情况是这样的。父亲尼古拉斯在一所高中教授法文,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让家人过上更愉快的生活,有更丰富的物质享受,他还兼职法文家庭教师的工作。
年幼的肖邦得母亲的遗传,是个文静、充满诗意的小孩。受父亲敏锐的判断力、有逻辑的推理能力的影响,肖邦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很多。而且肖邦接受的教育很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举止温文儒雅,浑身上下流露出一股自然的高贵气质,他与身俱来的气质让很多人惊讶。
在当时人们对音乐家抱有歧视,例如早期的音乐大师,像巴赫、斯卡拉蒂、海顿等都受雇于富有的贵族世家或教堂。他们的音乐是供上流社会娱乐所用的。直到19世纪贝多芬出现以后,音乐家才得以从这样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听众大多仍限于王室和贵族,音乐家的地位未见提高。在时人的观念里,用艺术吸引人的“钢琴演奏者”与街头卖艺者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普通的表演者,没有哪个绅士会考虑从事这种职业。
肖邦雕像
然而肖邦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喜好。譬如说,他母亲和姐姐露易丝在一架大钢琴前演奏舞曲时,他竟被柔美、清脆的乐声感动得哭泣。后来,他便自己尝试着触动键盘,并为此雀跃不已。
肖邦7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有音乐上的天赋,便开始为他寻觅老师,他们选择了茨威尼,这位61岁的作曲家成为了肖邦的第一位老师。茨威尼是位负责、能干的老师,在他教肖邦的五年里,他给肖邦灌输了对巴赫和莫扎特作品所持有的永恒的仰慕和尊敬;他还鼓励肖邦探索一些伟大的维也纳作曲家的作品,还有一些在当时还很少被人演奏的较现代化的乐曲。茨威尼的教导奠定了肖邦在音乐方面的稳固基础。
肖邦在学习的时候,除了遵从老师的指导外,也有自己的意愿。练习钢琴时,他喜欢即席演奏或不断作曲自我娱乐,以代替那些枯燥的音阶弹奏和指法练习,但后来在他自己当了老师后,也坚持让学生从有系统的音阶弹奏和指法练习着手。
跟茨威尼学习了几个月,肖邦便开始公开演奏了。1817年年底时,有位名叫亚历山大的人在日记中形容肖邦为“莫扎特的继承者”。
肖邦7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广泛的瞩目并被称为神童。1818年,他举行了自己生平第一场音乐会,这是一场慈善音乐会,期间他演奏了一首协奏曲。据说,当时人们都很关注肖邦,而事后他自己却认为人们注意的是他穿的天鹅绒外套和他的衣领。
不久,他被一些杰出、有名望的波兰人注意到了,这些人中包括皇太子雷兹威尔和波多基。虽然被众人的喝彩所包围,但是肖邦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并没有被惯坏。他的父亲坚持让他进行一般课业学习,从未中断过。肖邦在家时,一直由父亲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父亲不希望爱子走上许多音乐神童后来的那种悲惨的道路,所以对肖邦的教育问题一直都很谨慎。
肖邦跟着茨威尼学习的最初几个月中,便开始尝试着作曲,在1817年11月,他出版了一首简短的《G小调波兰舞曲》。就在这一年,他还在君士坦丁大帝面前演奏了一首《军队进行曲》,让君士坦丁大帝深受感动。大帝还命令自己的军乐队把乐曲记下来,以便以后随时演奏。虽然这首曲子曾被出版过,但好像没有保留下抄本,该曲应该是出自茨威尼之手。
随着一些新作品的陆续产生,肖邦在音乐方面不凡的创作天分越发显露无遗。但是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还没有学写文章的时候,便学会了写诗。他曾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做为受洗日的礼物。诗是这样写的:
当世界宣布您的受洗庆典活动时,
父亲啊,它也带给了我欢乐。
祝福您生活在幸福愉快的日子里而无忧无虑,
更愿上帝能如您所愿地施恩于您。
这些祝福都是因您而表达的。
1818年9月,肖邦有幸见识了一位大人物,就是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母亲玛丽皇太后,她来华沙访问时,肖邦收到了她的礼物。1819年,肖邦还曾经为意大利的伟大女高音卡塔拉尼伴奏过,后来她送给他一只题字的金表。
肖邦对音乐十分专注,而且自幼经常与到家中拜访他父亲的一些诗人、作家、艺术家保持频繁的接触,但他并没有沾染华而不实或令人沉闷的忧郁气息。
事实上,肖邦活泼、爱喧闹,并不像后来李斯特写的关于肖邦的传记那样,是个“脆弱的、病恹恹的男孩”。他像其他小孩一样幽默、喜欢模仿别人,他经常和玩伴打成一片,他喜欢溜冰,还曾经在冰上摔破了头,他喜欢和周围的女孩子调情取乐,这些总是让他的父亲感到惊愕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