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Du Contrat Social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写道: 伏尔泰终结了一个时代,卢梭却开创了一个时代。

这,是我们从历史书中读到的卢梭。

而这部《社会契约论》却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卢梭——一个作为社会人的卢梭,以及一个作为自然人的卢梭。

·作为自然人的卢梭

卢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相比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巨擘,卢梭的伟大实在来得坎坷。

他是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儿子,母亲在他襁褓中便不幸去世,给他留下的是满柜书籍。卢梭的童年是在阅读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度过的,因此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其他论著时,关于先哲和历史人物的典故总是信手拈来。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派教育,青年时期辗转于威尼斯、巴黎等地,一度不得不靠做家仆来糊口。1750年,38岁的卢梭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在文坛学界一举成名。与狄德罗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写作《论科学与艺术》之后,他也获得过赞誉和追捧,但他腼腆真诚、不愿曲意逢迎的性格却让他始终游离于上流社会之外,最终遭到排挤,选择到乡村隐居。

跌宕起伏的一生让卢梭的思想和写作风格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自然气息。他在游历与漂泊中亲身体验人间冷暖,上流社会的浮夸和虚荣对于卢梭来说,不仅是口诛笔伐的对象,更是导致他最终出世隐居的切肤之痛。自觉被人类厌弃和背叛的卢梭,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故土—《社会契约论》正是他在隐居生活中的作品,远离尘嚣反而让他能够更加清醒地观察和剖析人类社会。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让卢梭在不断开拓思想深度的同时,始终保留着某种天真而坦诚的气质。卢梭在藏书室里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他眼中,阅读是一件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他深爱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在《社会契约论》中随处可见:普鲁塔克、卡里古拉、吕库古……暴君和先哲仿佛都是卢梭再熟悉不过的朋友,引经据典,浑然天成。因此,《社会契约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理论经典,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遥远时代的窗口。

·作为社会人的卢梭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以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步步为营的论证展现了让人高山仰止的民本思想。顾名思义,《社会契约论》旨在研究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我写作本文是想探讨,从人类的实际情况和法律的可能性出发,在社会秩序中,是否存在一种合法又可靠的政府管理规则。” 全书共分为四卷,其各自阐述的内容构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

第一卷从相对模型化的视角阐述了社会结构,并且抛出了全书的核心—契约精神。卢梭将家庭看作社会的雏形,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依靠契约精神来维系的,这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思想似乎不谋而合。契约精神是卢梭“主权在民”主张的内核和基础,也是理性思想的精髓。在依据契约精神构建起的理想社会结构中,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一个整体(主权者),主权者代表所有个体的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意志;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人便成了同时拥有个人独立意志和社会公共意志的双重主体,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状态,却获得了公民自由和社会权利。

这一理想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者”的概念,第二卷便由此入手,集中阐述了主权者的种种特征。主权者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仿佛一种精神人格—看似十分晦涩难懂,不过类比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这一概念:主权者仿佛海洋中无数小鱼构成的庞大鱼群,在掠食者眼中便成了一个仿佛具有行动意识的整体。大鱼群的运动遵循自然和物理法则,主权者的运转则有赖于法律。需要注意的是,主权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二者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主权者是国家得以形成的基础,但是国家作为实体,在实际情况中往往与理想的公共意志相违背—人人皆为决策者的社会在客观上毕竟难以实现。

这样一来,便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三卷,具体讨论了几种不同的政府形态及其运作形式,即民主政府、贵族政府和君主政府。这一部分内容非常有意思,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数的多寡作为区分的依据。仔细想来,这种模式绝不仅限于政府的构成;相反,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思路对于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最后,作为收尾,第四卷介绍几种社会组织制度和宗教信仰。早期信仰新教、后转而皈依天主教的卢梭,对于宗教的看法洋溢着自然主义的理性色彩。卢梭信神而不信教:相信世间有凌驾于人力之上的存在,但却反对在神学和教会中徒然虚度时光。

起承转合之间,卢梭以近乎上帝视角的清晰思路,有理有据地为我们梳理了社会的来龙去脉。

·翻译的思路和初衷

在此之前,国内已有数个译本,其中尤以商务印书馆何兆武译本为经典之作。今次之所以再度重译卢梭这部《社会契约论》,是想要更加贴近现代读者。时代在变幻,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演化。作为年轻一代的译者,虽然没有前辈泰斗的渊博学识,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卢梭作品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为他的慎思明辨拍案叫绝,也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真挚坦诚而感动。我想,这样纯净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是值得与读者分享的—卢梭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必考条目,也不仅仅是学术界奉为圭皋的一个浓缩了理性思想的政治符号,他和我们大家一样有过迷惘落拓的青年时代,有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痛苦,有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求索。这一译本想要让读者呈现的,便是一部文字简洁、思路清晰明确的《社会契约论》,让卢梭离我们更近。

译者:陈阳
2016年6月16日 /AjIPA+yehhPhCSL4e0apExiiOC1MBDjvOxf1rRytscYEjKK+ln9acJxABR/WT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