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周(春秋)时期的筑城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等联合,进攻西周王都,周幽王姬涅出逃被杀,申侯等贵族拥立幽王之子姬宜臼为平王,往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从东周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一段时间,也叫春秋。

春秋是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因素逐渐增长的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战争极为频繁的时代。在295年中,仅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曾发生过较大的战争376次,其中还不包括众多的奴隶起义。由于铁的发现和逐渐使用,由于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也随之发展。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和号令其他诸侯,收取贡物,相互争战、兼并弱小,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局面。按孔子的说法,西周前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东周时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开始时,据《文献通考》说,尚有诸侯国131个,随着兼并争霸战争的加剧,国家急剧减少。《荀子》说齐桓公“并国二十五”。《韩非子》说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荆(楚)庄公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吕氏春秋》说晋文公“兼国三十九”。《史记》说秦穆公“兼国二十,开国千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各国竞相构筑城池或增修城池。不仅如此,各大国的卿、大夫等,也纷纷在自己的采邑构筑城池。于是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增筑城池的高潮。西周王室所规定的那些筑城规模的条条框框,当然也就被突破,各国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来修建自己的国都。春秋时期的都邑城址,现存颇多,各大国的都城,差不多都有遗迹可寻。

东周王城平面图

(一)东周王城

1954年以来,曾不断对洛阳东周王城进行勘察。该城南邻洛河,西跨谷水(今涧河),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始建于东周初期。夯土城墙早已湮没。位于地势较高处的北面城墙和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在地下保存尚好。北墙长约3公里,全城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开始筑建成的城墙,仅厚5米左右,后经增修加厚,为14米左右。城墙拐角处夯土加宽,估计城上有用于防守的建筑设施。城外有深5米的壕沟。

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

(二)各国都城

1978年对山东曲阜鲁国都城进行勘察、发掘。该城位于洙水、沂水两河之间,城东南为丘陵山岳,西北和西南一片辽阔的原野。城的平面近似椭圆形。始建于西周时期,至今尚有残墙存在于地表之上。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墙厚5—7米。城西、北两面,利用距城墙约20—30米的洙水为城壕,河宽30米,深4—5米;东、西两面挖有城壕,宽30米左右,通向洙水及沂水。全城共11座城门,除南面两门外,其他三面各有城门三座。

鲁故城城墙遗迹

1971年对山东临淄齐国都城进行了发掘,该城位于临淄城西部和北部,东临淄水,西依系水(今泥河),南有牛山、稷山,东、北两面是辽阔的原野。始建于西周。城为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在大城西南方。城墙残迹尚存于地上。城的四周很不规整,有的呈直线,有的沿河岸构筑,蜿蜒曲折。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厚度一般为二十余米,城根部最厚处达67米。全城有24个拐角,拐角处墙加厚,城上有防守设施遗迹。《齐乘》引《齐记补》说,该城有城门13座,现仅探明11座。小城南面二门,其他三面各一门;大城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城门道两侧,有垒砌的石墙,城墙上还建有排水口。城东、西两面,利用洙水、系水为城壕,南、北两面挖有城壕。城壕及洙水、系水,均宽约30米。凡正对城门处的城壕,往往显著变窄,以便架桥,尚有夯土与石块修建的墩可寻。小城为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居住的宫殿、官署区;大城为平民及奴隶的居住区。按《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原则说,小城属于城的性质,而大城则属于郭的性质。

齐国临淄故城探测平面图

郑国都城,位于河南新郑双洎河、黄水之间,始建于春秋时期,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长5公里,南北最宽处4.5公里。中间又有南北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半。两城性质,与齐都相似: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为宫殿、官署区;东城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一倍,为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全城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存城墙残高尚有15—18米,墙基厚40米。

郑国新郑城探测平面图

楚国都郢城,位于湖北江陵北,也叫纪南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该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尚好,有的高出地面7米,顶部宽12—14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目前已发现有5座城门2座水门。城门每门3个门道,门道一侧有门卫房遗址。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亦为每门3个水道。

春秋末期所建都城,规模更大,如吴国都城,吴王阖闾时由伍员建造。不仅筑一大城,而且还筑一纯军事据点性质的小城,以拱卫已发展为城市的国都。据《越绝书·记吴地》载:“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三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大城城址即在今江苏苏州。据《越绝书·记吴地》说:“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小城城址在无锡西南25公里,与武进交界之处,紧依仆射山(白药山)和胥山,面临太湖。城东群山连绵,闾江蜿蜒流经城北和城西,可控制太湖北走廊,扼守苏南交通要冲。该城遗址城墙至今明显可见:城中有土墙将城隔为东、西两部分,墙厚约20米,现存残高3—4米,城墙系堆土而成,城周均有河道相连,实测该城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楚都郢城平面图

吴国都城的规模,不计小城和郭(“郭六十八里六十步”),也比洛邑东周王城的规模大三四倍,甚至比周王朝规定的王城“方九里”也大得多。可见这时周王朝的礼制已完全丧失制约作用。

阖闾城平面示意图

(三)各国邑城

江苏常州西南7公里处,有一西周时期的小国淹,春秋时期为吴兼并,淹城就变为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淹城构筑比较特别,有内、中、外三道城墙,内城呈方形,周长约500米;中城也是方形,周长约1500米;外城为不规则的圆形,周长2500米。每道城墙只有一座城门,而且不在同一方向上。内城门在南墙正中,中城门在西墙偏南端,外城门在西北面。三道城墙外均有城壕。内城壕已湮没,中城及外城壕宽45—50米,深约9米,长年不干。内城地势隆起,城墙高距地面约6米左右,中、外城紧挨城壕,墙高距水面约10米。三道城墙的厚度,均在25米左右,为堆土筑成。中城城壕不与外界相通,但曾于壕底出土铜镞、铜剑等兵器及四只西周时期建造的独木舟。其中一只长11米,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判断为巡弋中城壕及载人出入中城之用。从城门方向看,当是吴国向东方防御的军事要点。

淹城示意图

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修筑了邗沟,并筑建了邗城,以作为屯军之用。该城位于江苏扬州西北2.5公里处的蜀岗之上。平面略呈方形,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有板筑夯土城墙,南面利用蜀岗断崖。城墙厚约20—40米,残高有的尚存7米。断崖高7—10米,陡度约为50度。四面均有城壕(护城河),西、北、南面壕宽达100米,均与邗沟相通。东面城壕较窄,为20—40米,但在城壕外面,即为平行的邗沟。东、北、西城墙,各有城门一座,城门外均有瓮城遗址,城东北角有城楼遗址。另外在北、东两面,还各有水门一座,船舰可由邗沟进入城中。这是一个作为屯兵、积粮的前进战略基地,纯军事性质的城池。

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考古勘察及发掘,已发现的东周都邑城池,不下三四十座。大城如山东的薛城、邾城,周长在10公里左右,为不规则的方形;其他小城,周长一般在5公里左右,多为方形,城墙厚度,大致皆为10米左右。凡诸侯国都,不论大小,绝大多数均有内、外二城。内城亦称宫城,为宫殿区,附近往往设有铸造兵器、线币等官府手工业作坊;外城亦称郭,为“国人”及一般手工业、商业人员居住区。郭城有的在宫城外围,有的在宫城一侧,但都没有《周礼·考工记》所记“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那样规整。X5dTxfUHQB8zpmV5NAidUHshrJFPo5iW04ayU5urJJ+1s5Z6S8B1k6lIBwvHuJ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