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代的都城

商是生活在黄河下游(今河南、山东)一带的一个部族。至汤当部落首领时,已发展为夏末最强盛的一个部族。汤联合东夷的一些部落,于公元前1600年,发动了灭夏之战,在鸣条大败夏军,并俘虏了夏王桀。商灭夏后,“汤放桀而复薄(亳)”,在三千诸侯大会上,得到诸侯们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建立了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

当时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远远超越夏王朝,据有东至海滨,南达湖南,西至陕西,北至河北的辽阔区域。整个国土称曰“邦畿千里”。但实际上当时人们还没有将领土联为面的地域观念,只有点的概念:在商王朝的统治网中,以王族所居的都城为中心,远近散布着若干诸侯的据点,据点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受商王朝控制的方国、部落。商王族居住和直接统治的地区称王畿,仅相当于今河南北部地区。商的政治结构,分内服、外服。王畿内为内服。其政治组织。全为按地区划分的国家权力机构,这里的统治贵族为百官(百僚、百辟),百官各贵族虽有各自的土地、民众和奴隶,但名义上是由商王分配的,是商王的臣属,要向商王纳贡和服兵役。王畿外职官总称为外服,这里的贵族统治者即各方国、邦的诸侯。商王为开拓疆域、扩大直辖统治区和掠夺财物、奴隶,经常出兵征伐王畿外的某些方国,而有些方国和部落,也不断对商王畿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掠夺,抢劫物资和奴隶,所以商王朝前期,小规模的战争还是不断发生。因而,这一时期,商王朝在加强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加强了都城的防御工事。

商前期的社会情况,和夏代相差不大。国家政权机构还比较简单,基础薄弱,当时又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所以仅靠中心地区建立一个都城,很难对各方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因而夏、商两代,往往在都城之外,另建一个或数个辅助都城,有的规模接近王都,也建有宫殿、宗庙,但主要作为加强统治的军事要枢而设。这种以军事性质为主的都城,有的建在距主要都城不远的地方,以拱卫王朝;有的则远离主要都城,以作为偏远地区的军、政中心。此外,还在统治的边缘地区,修建了一些小的城堡,它们对保卫商王朝的统治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国语·楚语》所说:“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

商汤最早建都城于亳(河南商丘东南),进行灭夏准备时,为了战争的需要,又在亳都以北、临近夏王朝较强与国边境、景山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军事目的为主的辅助都城,称景亳(商丘北)。灭夏之前,这里是各诸侯攻夏部队的集结出发地;灭夏之后,汤又在这里被拥戴为天下共主。后人根据两亳的地望,称亳为南亳,称景亳为北亳。灭夏后,为有效地统治原夏地,汤又在原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建立了一个大都城,后人称之为西亳。据《括地志》等书记载:“河南偃师为西亳”。《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说具体位置在“偃师尸乡”。

1983年,在河南偃师城西之尸沟乡一带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大型商代古城遗址。它西距二里头夏宫不到7公里,历史学家多认为此城即是西亳。1996年和1997年,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动下,又对该城址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对该城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发现大城中还有一座小城,它始筑于大城之前,大城是在小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大城建在洛水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度:北部1215米,南端仅740米,总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周围筑有夯土城墙,墙基部宽度一般在17~19米之间,有的地方超过20米,最宽处达28米。筑城作业采用的是先挖基础槽,再逐层填土夯实的方法。基槽口宽18.3米,底宽17.7米,深约1.2米。主城墙每夯高0.3米,即向中心收缩0.3~0.6米。现存残高2.3米处,顶部宽约14米。城墙根部内外侧均有高约1米的护城坡。城墙东、西两面各有城门2座,北墙有城门1座。南墙因全部叠压在村庄房屋下面,无法发掘,有无城门,情况不明。经对东墙城门进行发掘,发现门道很窄,仅宽2.3~2.4米。门道两侧各有一条东西向窄墙,紧贴城墙两端,夯土筑成。墙体中间立有暗柱,柱下有深埋地表下的暗础石,与二里头的筑城技术相同。城门内南侧4米处,有一条与城墙成直角相交的斜坡登城道,夯土筑城,路面宽约3米。东至墙顶,西与城中东西向主干道相接,显然是守城部队上下城墙的通道。估计此时已有长期守卫的士兵。城墙内还有一条与城墙平行的顺城路和排水沟。沟口宽0.8~1米,深约0.8米。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护城壕,口宽约20米,深约6米。外侧壕岸坡度陡,内侧坡度较缓。护城壕与洛水相通。城内东北隅,曾出土铜渣、陶范、坩埚、木炭等物,说明此处系青铜兵器及礼品的作坊遗址。

偃师商城平面图

小城位于大城城内西南,平面亦为近似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74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城西墙、南墙和东墙的南部,与大城城墙重合,并被大城城墙所包夹,墙基宽6~7米。城墙不是直线走向,北墙中间约300米的一段,向内凹进约8~10米,形成4个直角拐弯。东墙中段则向外凸出约10米。西墙也有拐折内凹。小城城墙的凸凹现象,并非受地形限制形成,应是筑城时即按规划修建的。有的学者认为是为便于弓箭侧射,以加强城墙防护能力而设计的,“实即后世城郭马面之滥觞。”小城内纵向中轴线稍偏南处高地上,建有方形宫城,边条200米,面积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夯土围墙。宫城内有8处宫殿和1处祭祀场遗址,北部中央还有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20米的大蓄水池,四壁用石块垒砌而成,深约1.5米。水池两端各有一条石砌水渠通往宫城外。水渠先向北,再分别向东西拐折,从城门下穿过,与护城壕连接。小城东墙外和西墙内南端,各有方形夯土围墙的府库一座,面积稍小于宫城。内有6排共90余座长20多米、宽6米多的库房遗址。

郑州商城平面略图

1956年在河南郑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商代古城遗址,据碳14测定、树轮校正,建城年代约在公元前1595年左右、时间略晚于偃师商城。城为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四面有大小不同的缺口11个,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墙四周挖有深、宽各约5—6米的外壕一条。城墙根部总厚约21米,现残存高度5米处厚约10米,估计原高可能在10米左右。筑城作业方法,与偃师商城相似,也是由主城墙和护城坡两部分组成。主城墙根部厚约10.6米左右,两侧护城坡根部厚度,各在5米以上,向上倾斜角约为23度左右。但这时的筑城技术,已有明显提高:第一,主城墙已由板筑法筑成,两侧与护城坡接缝处,已近似垂直,壁面至今仍留有长约3米、宽约0.3米左右木板的痕迹。第二,护城坡为倾斜夯筑而成,考虑到迟滞攻者攀登,在夯完后,由顶部向下进行铲削,并在表面铺设一层料姜石碎块,以防雨水冲刷。第三,主城墙各夯层之间,采用笋卯式结合法,夯窝较深,两夯层夯窝嵌接,紧密坚实,可增强主城牢固性。第四,使用的夯具,已由4根木棍绑在一起,发展为由成捆圆木紧密固定而成。

城内发现大面积宫殿、宗庙遗址和用人头骨制作器皿的制骨作坊。在以城为中心的约2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还发现大量住房、壕沟、水井和冶铜、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及历史学家们,有的说这是“成汤所居的亳都”,有的说是“中宗所居之庇”,有的说是“仲丁迁暾”之隞,目前尚无定论。但不论何说,都不否认这座大城市为商代前期的国都。仅就构筑城墙所需工程量来看,挖土约170万立方米,夯土约87万立方米。假如每天投入1万名劳动力进行作业,3000名挖土,3000名运土,3500名夯打,500名做勤杂工作,以当时的最高作业率计算,需8年才能完成。如果不是最高统治者所在之地,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很难筑成如此规模宏大的城池的。这还未将建筑宫殿所需的工程量计算在内。

以上是商王朝前期国家都城的城池工事概况。在王畿以外的外服小方国各城,则与此大不相同,不仅面积小,而且以军事性质为主。湖北黄陂叶店,发现一座公元前15世纪前后的古城遗址,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称为盘龙城。城的平面也呈方形,南北城墙长290米,东西城墙长260米。四面城墙的中部各有城门一座。城墙现存残高为1—3米,构造、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近。城墙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外壕,壕内侧有积土,高出外侧约1米以上。在城南壕底曾发现桥桩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出入城池的。城内仅有大型房殿遗址,系诸侯贵族及其军队居住之处。城南、城北才有一般居民住房遗址。说明这是一个纯军事性质的城堡。

商代后期,迁都于殷,据《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不更都”。殷亦称殷墟,它的具体位置,经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曾发现大量宫殿、民房、手工业作坊遗址,并出土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礼乐器皿以及带卜辞的甲骨等,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早期城市。这里虽是商代后期的国都,但迄今为止,经近20次发掘,仍未发现有城墙存在。xP92pUrAKwM3M1P2bNUjoA60seYwm+y4fEVzCEDF+MtNwpid13XyKNS3QKtF74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