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的大量筑建,说明掠夺性战争的剧烈;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的大量出现,则说明部落联合体的普遍存在。联合体的不断扩大和战争的日趋频繁,促使联合体间进一步结盟,组成更大的地区性联合体。随着联合体内部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经济活动和外部关系的复杂化,联合体的管理体制也日益复杂。如《尚书·尧典》记尧时已设置有四岳、十二牧、司空、司徒、后稷、秩宗、典乐、纳言等职官;随着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要求愈来愈高,联合体首领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许多联合体逐渐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陶唐氏部族首领尧、有虞氏部族首领舜和夏族首领禹,就是中原地区三个最大的部族联合体的领袖,并相继成为间接控制中原地区的盟主。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为中原盟主时,战争更为频繁。据说“国之不服者三十三”。禹不仅“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还曾“伐共工”并灭相柳氏。当时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征三苗之战。禹继尧、舜率领中原地区不同族系的各个联合体,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将实力最强的江汉地区苗族系统的大部落联合体击败,吞并了其中一部分部落,赶走一部分部落,更进一步地走向部族融合的道路。据《左传》哀公七年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明这时禹已成为凌驾于万国之上的,以华夏族为中心、包括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酋邦、部落大联合体的盟主,创造了建立国家的条件。与此同时,禹的权力也达于集中的顶点,如《国语·鲁语》说:当他召集诸侯们在会稽开会时,“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种处置,当然是极不正常的,但它却说明:国家权力的最终形成已指日可待了。禹死后,虽然仍接传统习惯,以由禹生前推荐的东夷族酋邦首领益为中原大联合体的盟主,但禹的儿子启,以武力击杀益,夺取了中原大联合体的统治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王朝。
夏王朝建立后,组建了6个师的常备军,并充分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制造兵器,同时在禹武力征服的基础上,歼灭了与夏对抗的有扈氏和平定了叛启的武观等,基本上稳定了统治。当时夏王朝直辖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方国的武装力量,不存在被攻击的忧虑,所以很少新建有防御设施的城市。又由于夏王朝的王都经常迁徙,据古文献记载的不完全统计,从禹至桀17王,共变更王都13处。这13次都城,地望比较明确的:安邑、晋阳、平阳在山西,阳城、阳翟、斟寻在河南,斟灌在山东西部,东西相距2000里,这样频繁和远距离的迁徙,使夏王朝都城规模不可能很大。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基本上沿用先夏时筑建的城堡,或在其旧址上重修及修葺。即使其后期建造的王都,也仅筑有围墙宫城,而没有高厚的城墙。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据说是夏桀所居的都城斟鄩。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外围没有城墙,仅在遗址中部发现两座土围墙宫城。一座稍大,围墙筑在夯土台基上,台基高约3米,边缘部分为缓坡,宫墙就筑在缓坡内缘上,墙内全是宫殿遗址。宫城略呈方形,仅东北角凹进一块。面积约1万平方米。仅南墙有宫门。另一座稍小,城址西南距大城约150米。南墙宫门内侧有东西塾(耳房),系门卫所居。宫墙的夯筑技术,较平粮台城墙有所发展。基槽是在台基夯土上重新挖掘的,槽底铺有未经加工的红砂石和青石,础石中部立有木柱,作为墙骨,然后在木柱四周积土夯筑。这种结构,可在厚度不大的情况下,相对提高墙的高度。墙宽约1.9米,四面墙的结合部,墙基加宽,墙体类似榫接,以增强结合部的牢度。从军事上看,高宫墙只能起到遮蔽、隐蔽及障碍作用,不能登上城墙进行战斗。
二里头宫城平面图
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原有龙山文化时的城堡,但不久即废弃不用。至岳石文化时期,又在旧城址上新建一稍小于旧城的新城。城为长方形,面积17.5万平方米左右。夯筑城墙基宽16.6米,残高3米。依当时筑城技术推算,估计原高约6米,顶宽约9米。大致为夏王朝建立后构筑的。此城地处东夷族人活动地区之内,显系东夷族某一部族联合体所建。当时东夷已有许多酋邦或部落联盟,如有穷氏、有仍氏、有缗氏等。早在禹时,东夷就不服禹的命令。《战国策·魏策下》说:“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启杀益后,夏王朝与东夷的矛盾更趋尖锐。启死后其子太康嗣位,曾发生“太康失国”事件,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直到“少康中兴”,灭掉有穷氏,夏王朝的统治才得以恢复和巩固。城子崖的新城堡,可能即在启至少康这几十年中,因战争需要而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