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
这天一大早,天气晴朗,天安门在霞光中渐渐显露出巍峨的金黄色冠盖。
天色渐亮,一幅会标出现在城楼的内檐上,这幅巨标横贯城楼东西,上面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城台上,8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
正门的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在画像两侧的宫墙上,镶着横幅标语,上面分别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金水桥的两边,搭起了临时的观礼台,上面红色的绸卷花环随风飘扬。
旭日慢慢升起来了,北京各界的群众手里拿着小红旗,或高举着彩灯,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涌进,广场渐渐汇成了锦绣的海洋。
10月1日这一天,首都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一面五星红旗。那一天,到底全国有多少五星红旗问世,已经无法统计出来了。
据说,五星红旗的图案刚在报上公布,首都就掀起了抢购红布的风潮,而且红布卖完后,有的人家甚至买来白布回家自己去染了做红旗。
1949年的上半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成立新中国的各种条件已经成熟了。
6月,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成立,随即着手进行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7月15日,政协筹备委员会通过《人民日报》等报纸向全国发表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
《征稿启事》的内容是:
国旗,应注意:
1、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
2、特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三与二,以庄严简洁为主;
4、色彩以红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征稿启事》迅速传遍了全国,并传向了海外。
不到一个月,政协筹备会就收到国内外群众寄来的国旗稿件1920件,图案2962幅,国旗审查小组平均每天收到100张国旗图案。
来稿者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社会知名人士和美术家,甚至还有小学生,当然更多是普通干部和工农兵人员。
这些图案,有的是在车间的工具箱上绘制而成的,有的是在战斗中的战壕里构思的。
另外还有一件,信封上贴了国民党法币20万元的邮票,可以看出是从还没有解放的地区邮寄来的。
广大的海外华侨,也从遥远的美洲、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寄来23幅图案。
一位华侨在来稿中写道:
虽然我的稿件可能不会被采纳,但我还是很高兴,还是感到做了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使我们这些海外孤儿有了信心,有了希望。
8月,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北京饭店和评选委员会对数千幅图案,进行了认真细致审阅和反复仔细研究。
最后,第六小组将复选出的38幅图案印发给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讨论。
这些图案大多数是红旗加五角星,有的加上镰刀和斧头。
其中,郭沫若设计的图案有一颗五角星和两条黄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
朱德设计的图案左上四分之一为蓝色长方形,上面镶嵌着一颗五角星。
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的住所。他是国民党政府的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当双方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政府拒绝后,张治中留在了北京。
闲谈的时候,张治中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您的意见呢?”
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加一条黄杠,你看怎样?”
张治中说:“我不同意,中间这条黄杠,不是变成分裂为两个国家了吗。再说,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黄杠是‘金箍棒’,国旗上弄条金箍棒干什么?”
毛泽东听了,认为张治中说得有道理,他说:“这倒也是个问题,我再约大家来研究研究吧。”
最后,田汉在一张薄薄的纸片面前反复走过,似乎他心目中的国旗就是纸片上的样子。
田汉拿着这张图案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和斧头效果会更好。”
毛泽东接过图稿一看,他高兴地说:“这张不错,镰刀和斧头可以去掉。”
但是,也有一些人就五颗星的书面解释提出疑问:“这四颗星是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国旗不是又改吗?”
毛泽东马上说:“把说明改一改好不好?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通过国旗等议案的这一天,是政协大会的第六天。
9月30日,政协会议的闭幕式上,主席台的一侧走出3个穿军装的男女军人,他们在主席台上撑开一面特制的五星红旗。
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10月1日14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
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以及56名委员宣布就职。
14时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西华门来到天安门,他们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拾级而上,第一次出现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
15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激昂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刹时间,广场上的30万群众欢声震天,红旗、花束、彩灯卷起了汹涌的波涛。
林伯渠接着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此刻,站立在广场中心的联合军乐队总指挥罗浪将指挥旗一扬,200件乐器奏响了威武雄壮的《国歌》。
毛泽东神情庄重,他用力按动了电钮。
新华社广播电台现场播音员丁一岚以她那清新明亮的语调对听众解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它升起。参加大会的30万人都整齐肃立致敬,注视着人民祖国的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此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轰!——轰!——轰!”震天动地,也震动着每个人的心。
丁一岚的声音也变得激动起来:
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它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时代,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
《人民日报》这样写道:
毛主席亲自开动了有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
毛泽东当时非常激动,他的胸膛起伏不已。他看到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如同婴儿一般地诞生了。
毛泽东不由得鼻翼微微翕动,眼窝里溢满了热泪。
广场上人潮汹涌,彩浪翻滚,欢呼声如春雷般滚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情不自禁地俯身在栏杆外,挥手招呼着群众队伍,他面对着麦克风高呼:
人民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