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必然是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的主流。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不论从理论引进介绍、学者队伍,还是关注的问题都与以往相比有长足的发展与巨大的不同。甚至还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学者队伍,特别是在一批中青年学者中,这种倾向比较明显。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缺乏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理论,在一些学者中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左”的学术思维,整体的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与不足,正在积极探讨改进的方法,探索发展中国自己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时代》,郑明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贾士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2卷,尤来寅、路爱国、吕丹、刘海龙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孙立田、丹拥军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美〕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蔡中兴、杨宇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1. 〔德〕乌·贝克、于尔根·哈贝马斯等著:《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2. 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and World Orders: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 Robert Keohane ed.,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3. 卫灵:《当代民族主义透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14.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 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欧洲》2000年第1期。
16. 王逸舟:《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欧洲》1998年第2期。
17.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 王朝文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004年版。
19. 刘从德:《和平共处研究中的几个热区》,《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20. 张明明:《当代世界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怖斗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1期。
21. 张宽宇、孟亮:《浅析国际恐怖主义》,《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1期。
22. 李晓鹏:《全球化与战略国际冲突》,《理论导刊》2002年第12期。
23. 李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4. 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4年版。
25. 李滨:《“冷战后”世界秩序与新世界中国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26. 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27. 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28. 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欧洲》2000年第1期。
29. 李滨:《科学方法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1期。
30. 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 杨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受到的挑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
32. 肖巍、钱箭星:《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33. 庞中英:《“冷战后”的终结与中国的回应》,《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
34. 庞中英:《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欧洲》1996年第1期。
35. 罗伯特·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载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 罗伯特·考克斯:《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37. 俞晓秋、袁庆华、常景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评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38. 俞新天:《认识与避免当今世界的冲突与战争——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39. 胡宗山:《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研究探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40. 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41. 曹颖苹、梅建明:《对恐怖主义概念与成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2. 梁守德:《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
43. 黄成志:《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5期。
44. 舒建中:《沃勒斯坦“融入论”评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8期。
45. 鲁品越:《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