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队伍建设与学者分布特点

1995年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发展最快的十年。十多年前,中国只有很少的大学开设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系(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但到2005年中国已经有近五十所大学开设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或外交学专业,六十多所大学设立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院/系、国际关系研究院及其与国际关系相关的各种研究中心与研究所。与此相应的是,培养的学生也在成倍增长,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是如此。随着中国大学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必修的政治基础课,中国大学生接受国际关系基础知识教育的数量较之以往有了惊人的提高。除此之外,在这十年内,中国省级以上的党校、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省级社会科学院)甚至是政府机构也纷纷扩大或成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机构,有的还加入培养国际关系方向研究生的行列。可以说,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除极少数省份外,开设国际关系专业的大学及其国际关系研究机构遍布各地。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专职教师与研究人员也有了大幅增加。

广义上可以说,中国所有的大学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院系与其他国际关系研究机构都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的机构,这些机构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都应该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者。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教育和研究体制所决定的。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和任何一个研究机构都声称它们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它们的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因为中国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都要开设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以此作为中国学生分析与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论,中国的大学和国际关系的研究机构都有义务要求其教学与研究人员以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研究国际问题。因此,在中国没有任何国际关系学术机构认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研究机构,很少有国际关系学者会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者。鉴于此,如果从中国期刊上发表的国际关系论文以及出版的有关著作的作者分布来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学者最集中地分布在这样一些学术机构中,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美国所、欧洲所、拉美所、亚太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大学以及其他解放军系统的院校与研究机构等。如果以地域来看,以北京、上海最为集中。

但从狭义的观点来看,中国的某些大学国际关系院系和某些非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机构由于其研究和传统的特色不同,或者有的学者在所写的作品中对国外或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学说与理论借鉴多一些,因此,它/他们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西方学派的特点。如果认为这些机构和学者代表着中国非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流派,其实这是重大误解。比如中国一位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秦亚青,他以研究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而著称,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往往被人认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实,秦亚青本人公开宣称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革命意识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为基础,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和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 而且秦亚青本人还身体力行,积极倡导与支持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另一位中国著名学者王逸舟也是如此。他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自由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事实上,王逸舟本人多次呼吁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改变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被忽视的现象。 因此,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所谓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或建构主义代表,实质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者与倡导者,只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使他们有了这样的标签:一方面与他们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介绍与引入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在其作品中借鉴的某种方法、范式有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才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派、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这种狭义的国际关系学派更多地借鉴了国外与西方理论对应学派的方法,比如强调国家中心说,强调市民社会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强调国际相互依存与合作、强调国际交往中的身份与利益的建构或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在近十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学者借鉴西方国家国际关系理论观点与方法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学新特点。但这些狭义学派的学者从根本上没有改变他们世界秩序的基本看法,即目前的世界秩序存在着巨大的不公正,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不公平的世界秩序。

根据狭义的国际关系学派的分类,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中大致体现出这种一些特点:以一些较年长的学者如北京大学梁守德、方连庆,中国人民大学的冯特君、李景治等为代表,往往更擅长于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这从他们的著述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一流派的学者还包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解放军系统的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许多学者以及中国大学里众多的教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和其他不太借鉴西方学派的学者。这一类学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中占了绝对多数。而北京大学的王正毅、南京大学的李滨、上海交通大学的郭树勇等人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往往更接近于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国际关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的王逸舟、南开大学的庞中英、复旦大学的苏长和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在其著述中更擅长于借鉴自由主义研究范式来研究国际关系。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清华大学的阎学通、南开大学的张睿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往往更倾向于借助现实主义的范式来研究国际关系。以外交学院的秦亚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的袁正清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侧重于借鉴建构主义来研究国际关系。还有一些学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的李少军则强调综合借鉴各种西方流派的理论与观点来研究国际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以传统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外,其他学者有时学术研究是跨流派的,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郭树勇也强调借鉴建构主义的方法来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学术刊物。中国近十年来有关国际问题的刊物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阵地。其中比较著名综合的刊物有:《世界经济与政治》、《太平洋学报》、《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观察》、《外交学院学报》。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侧重于地区国际关系的有影响的刊物如《欧洲研究》、《美国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当代亚太》、《东南亚研究》等也为这一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发展提供了阵地。在这些国际关系的专门期刊之外,其他众多的期刊有时也刊登一些国际关系的论文,其中较有传统马克思主义特色并且刊登有关国际问题的论文较多的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思潮》、《中央党校学报》等。在上述所有期刊中,所刊载的文章较有理论深度的国际关系期刊当属《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美国研究》。其他一些期刊也刊登一些较具理论深度观的研究文章,但在总体上不如上述三种期刊多。而且这三种期刊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兼容百家的特点,更多地刊登一些狭义上非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论文。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狭义学术流派的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ZRHNLPypGQ02UTZZbAg+g8xQCX6+XK9VyKyk2C8tf/xTYehuCV4wz2FjsutdYI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