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最初得名于上海
上海滩的皇帝梦还没有做够,就一头栽进那咸风日晒的海岛上,万事转头空。身处异乡的晚年,一个暮色稀薄的黄昏,骨瘦如柴的杜月笙老爷子仍然一身长褂,仰面躺在夕阳里的摇椅上,陪伴他的只有一位坤伶,在暮色里唱着“四郎探母”。窗外是嘈杂的香港市井,蒸腾起滚滚红尘,在坤伶的尾音中这位上海王留下两行清泪,撒手去了……
时光回溯,花繁叶茂、积云漫天的梨花院落,穿着新式改良旗袍的孟小冬,一头齐耳短发,笑眼含春地站在春天的暮色里:“梅先生,游龙戏凤里我得需要个李凤姐呀!”两人就这样在一个繁花凋零、细雨微濛的旧王府里,且歌且舞,伴着天畔的滚滚春雷,唱起了《梅龙镇》:“我不该,错插这朵海棠花……”一时间,风声雨声闷雷声,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浓缩到了这时代尾巴上凋败的旧王府,大清百年来男女不能同台的规矩轻易被打破了。
从锦绣的戏剧舞台,到靡靡之音绕梁不绝的留声轨道,再到光声电交融的电影荧幕,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国人的娱乐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上海是古老中国迎风破浪的一支桅杆,一台指南针,一块水文表。从生活到思想,海派文化就此形成,“上海”这出时代舞台已经搭就,接下来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争奇斗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