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严昭柱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拟结合学界关于实践本体论讨论所涉及的有关问题,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以利于增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一、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命运

哲学上的本体是指世界的基始或本原。宇宙最初是怎样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自古是人类不懈探索的自然之谜。我国商周之际就出现了阴阳八卦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万物生成说,春秋时的老子又提出“道”“可以为天地母”。在西方,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分别以水、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万物的本原,而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这种离开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考察世界万物的基始或本原的学说,后来被西方近代称之为“哲学本体论”。

人类从蒙昧时代走来,随着对自然界知识的增加,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也愈加丰富,逐渐形成种种以探索世界万物本原为核心、描绘自然界联系的总图画的自然哲学。由于知识的局限,自然哲学不得不用臆想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填补现实的空白,提出了一些天才的猜想,也说出了许多荒唐的见解。直到近代,细胞、能量转化和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演进到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人类才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自然观随之发生变革,现代唯物主义应运而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到这个变革:现代自然科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于是,“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再次申论:“今天,当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只要辩证地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的时候,……自然哲学就最终被排除了。任何使它复活的企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倒退。”

这些论述表明,这时自然观的变革首先就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自然哲学最终被消除了,它的核心内容哲学本体论也被消除了。与这个论断相联系,马克思在他青年时期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中曾使用过“本体论”这个概念,但在马克思主义成熟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再在肯定意义上使用过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还批判了那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当代中外哲学界长期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独立的哲学本体论,恐怕首先应该尊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而要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就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莫大的误解,并落入恩格斯批评的哲学上的历史性退步。

一方面是思辨性的自然哲学及本体论哲学的历史性终结,另一方面则是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正如恩格斯所说:“事情不在于把辩证规律硬塞进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出发加以阐发。” 恩格斯又说:“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近的进步”,现代唯物主义因此“本质上都是辩证的”。 所以,这个自然观,并不独立于辩证唯物主义之外,而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就是属于现代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独立的哲学本体论,但它没有回避传统的哲学本体论提出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升到新的科学的高度,揭示出它的真实的哲学意义,并给予了科学的回答。

具体说,第一,对于传统的哲学本体论提出的世界万物的基始或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应当脱离人的认识和实践去考察,而首先应当把它理解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清楚地提出来,才能获得其完全的哲学意义,也才能理解这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对此作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指出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是本原的。

第二,对于传统的哲学本体论提出的世界的终极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它的哲学意义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所以,一些学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作为世界的本体,这基本上是不错的。而所谓“实践本体”之说,则基本上是不恰当的,而且对于实践,人们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也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其差别就更大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国的实践本体论内部虽然有种种分歧,但其基本理论倾向还是清晰的。它的多数论者经历了从批判旧唯物主义到否定旧唯物主义的过程,近几年来则有越来越多的论者进而明确地否定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最终既超越了唯心主义,也超越了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绝对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于是,究竟什么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还要不要坚持唯物主义?这些重大问题就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唯物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

有人批评说:“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力图从‘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这显然并不了解究竟什么是唯物主义。

恩格斯说过:“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这里提出的“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它不是孤立地追寻世界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而是根本超越传统的哲学本体论,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追问什么是本原的,也就是追问谁是第一性的、谁是派生的,究竟是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是我们的认识应该符合客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应该符合我们的认识。

因此,恩格斯明确地这样说明唯物主义的意义:“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而且,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这就明确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前的唯物主义确实进行了批评,但是,不是批评它们的唯物主义,而是批评它们没有彻底地坚持和运用唯物主义,批评它们在社会历史领域“自己背叛了自己”。如恩格斯这样批评费尔巴哈:“而且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还批评以前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同时又客观地分析这些局限性与时代条件的联系。如他批评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就指出它特有的局限性是与那时的自然科学状况相适应的:“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只有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

所以,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唯物主义。恩格斯强调:“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与时代一起前进的结果。他们“扬弃”了黑格尔哲学,“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 ,由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完成了费尔巴哈完成不了的任务:“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他们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否定一般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限于历史观,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说得好:“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恰当的、十分确切的)反映。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

(三)坚持唯物主义不动摇,不断增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我们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付出过血的代价,得来不易。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深入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保证我们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胜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并丰富党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把它不断推向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开拓创新的思想法宝。今天,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增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本体论似乎极端重视实践,但是,真正重视实践并给实践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以科学说明的,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不在它们之上或之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论断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点。概括说来,它包含了以下意义。

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认识产生于实践,认识过程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运动,实践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推移和发展,实践发展没有止境,人的认识也没有止境。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存在,人的思想认识来自意识自身,或是上帝的赐予。但客观实际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用直观的静止的观点来考察认识,不能把握认识对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依赖关系,也不能把握随着社会实践而生动发展的认识运动。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获得理性认识,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结。要检验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同时是发展真理的过程。所以,应当把实践标准作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本体论强调实践,却执意排斥认识。他们认为,“通过实践,社会在自然中灌注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从而“实践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这里只有人的主观目的,无视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连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也根本否定。但是,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实践只会失败,主观目的只会碰壁。列宁说得好: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对人类有用的认识。“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着我们的表象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在唯我论者看来,‘成功’是我在实践中所需要的一切,而实践是可以同认识论分开来考察的。”

第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理论若不和实践相联系,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而实践若不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列宁所说的“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那样的生动局面。这也是我们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实现真理的正确途径,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这个统一,恰恰是实践本体论的盲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被实践本体论当成了支撑他们论点的依据。的确,这部著作是重要的。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它,并说明:“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不过,马克思上面那些话,根本没有用实践去囊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话语实践”、然后去充作世界本体的用意。在上面那些话之后,马克思特意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要真正克服“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点,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实践观点。这些观点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实践虽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却是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其他活动和各种观念都从这个基础上发生发展,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历史唯物论关于实践的一个基本观点,与那种以“物质实践、精神实践、话语实践”作为世界本体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历史中现实的能动的物质力量,它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决定,在这种矛盾冲突基础上发生与发展,又推动着这种矛盾冲突解决与演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在社会运动中通过各种偶然性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历史唯物论充分肯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些物质力量的革命意义,又高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正确地把握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这与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本体论也是根本对立的。

第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发展生产力的主体,而且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因此,尊重实践,最根本的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倾听实践的呼声,最根本的是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必须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统一起来。而实践本体论声言尊重实践,却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反倒表现出把实践个体化、意识化的理论倾向,这当然不是历史唯物论的理论立场。 TIpxnC9boPJmaiVfFIKU1e/jkSb5EyiBvp/1pYbLlOBOH5HWlnVlQa0Agf7xQ34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