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勰《徵圣》篇说:“先王声教,布在方册。”(5页)方是木牍,册是竹简,代指书籍。古代的圣贤重视文章,对于文辞发表过精当的见解,还保留在各种经典中,后人应该去钻研深思。“师于圣”,论文章的道理应该验证于圣人。
《徵圣》篇的首段,刘勰征之于圣人,提出“政化贵文”“事绩贵文”和“修身贵文”三点,以说明文章在社会和个人各方面的重要性。《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是赞美尧的功德,尧能够学习天(“则天”),广溥恩惠,礼义制度(“文章”)实在太美好了。《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丰富多彩。尧和周时,圣人教化大行,文章焕然,故而孔子表达景仰和赞叹之情。刘勰说,这是“政化贵文之征也”,即孔子论政治教化,重视文章的意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郑攻占陈,郑国子产向晋国献捷,慷慨陈辞,晋人不能诘,“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平公设宴招待晋国赵文子,宾主文辞可法,“仲尼使举(记录)是礼也,以为多文辞”。刘勰说,这是“事绩贵文之征也”,国家的重大事务,特别是外交应对宾客的场合,需要运用恰当的文辞来完成任务。《明诗》篇说,春秋时诸侯外交赋诗,“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23页),在宾主酬酢之间,要善于赋诗言志,既能够委婉曲折地表达意旨,又能够彰显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事绩贵文”的意思。《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事亲尽孝,应该情感真实而言辞得体,刘勰说,这是“修身贵文之征也”。《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人之本,而文章对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于作文的原则,圣人在经典中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后人应该细心地去钻研,“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徵圣》)。《周易·系辞下》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言辞是用来辨明事物的,因此应该言辞端正,意思明断。《尚书·毕命》曰:“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文辞须切实简要,准确表达要点,不能标新立异。刘勰征引这些圣人之论,以为立言作文的原则。他说:“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徵圣》)“雅丽”,雅正而有文采,即扬雄《法言·吾子》篇“诗人之赋丽以则”的“丽以则”的意思。华实是比喻圣人文章言辞巧妙有文采,情志充沛而信实。
刘勰用“丽”称圣人经典,是受到扬雄的影响。扬雄在《法言·寡见》里说:“言不文,典谟不作经。”反过来说,典谟之类的经典,都是很有文采的。其实圣人的“五经”,可以谓其“雅正”,难以说“华”“丽”,除了《诗经》和《尚书》《礼记》中的若干篇章外,经典都是比较典雅平实的。刘勰为了矫正当时繁采讹滥的文风,主张“宗经”,故而标榜经典为“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