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文本原于道

《原道》篇开始就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页)

“文之为德”的“德”字,一般理解为功用,但是接下来后文并非谈文章功用的问题。《周易·系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德”,即指“本性”。“文之为德”的“德”,也可以理解为本性。这一段是在谈文之本性,渊源于道。第一句是谈文与天地并生,自有天地即有文,其意是在赞叹文的本性之伟大。自天地始判,就有了“文”,天上日月的光辉、地上山川的风景,都是“道之文”,是自然本身具有的文采。人与天地并立而三,是万物中最具有智慧的,明乎仁、义、礼、智、信,居于天地之中,感应天地之动,而有了思想感情,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以显明。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天地间的动、植万物,不须自外的雕饰,皆自然而然地拥有美丽的形色、悦耳的声音,更何况为“天地之心”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文”呢?

这里,刘勰把人类的文章和自然的文采等同起来,正如鲁迅所批评的,“其说汗漫,不可审理”(《汉文学史纲要》),但这正是古人特别是六朝“儒道合流”时期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将人类的社会现象、名教法则的源头追溯至天地自然,人类的一切现象只要源于自然、合乎自然,便是合理的。刘勰这一段里的“自然之道”,按字面意思解释即自然而然的道理。这可能受到郭象的“独化”论的影响。郭象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是“自然”“无主”的,不是任何外因的结果。他注《庄子》说:“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齐物论注》)“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知北游注》)刘勰论天文、地文和人文的产生,没有归结于“道”或其他什么本体,而是认为“文”之出现是自然而然的,这未尝不是受郭象“独化”论的启发。

接着,刘勰转而专论“人文”。初庖牺氏作《易》之八卦显现神明,《河图》《洛书》彰显神理;后“鸟迹代绳,文字始炳”,《尚书》《诗经》中记载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代的文明;后“夫子继圣,独秀前哲”,孔子删《诗》《书》,订《礼》《乐》,“熔钧《六经》”,彰显天地大道辉光,使天下百姓文明开化。自上古的圣人至孔子,都是本源于“道心”“神理”,仰观天文变化的运数,确立人类的纲纪法度,创立经典,教化百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天地之道和人类的常理通过圣人的文章彰显出来,圣人通过文章以显明天地和人类之道。圣人作的经典,因为蕴含着大道,故而能够鼓动天下,发生远大的影响。 cPm2rwNNBU9R+YO4NtUkwjcQE8Yd5e9HFDPn9rRpN/FXkakVmrMiAtauXVDgc41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