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龙》精读”是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精读”系列课程之一,起初由杨明先生领衔主讲,并撰著出版了《文心雕龙精读》教材。杨先生荣休以后,讲授这门课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肩上。我努力将王运熙先生、杨明先生讲授和研究《文心雕龙》的传统坚持下去,在几轮课程的讲稿基础上,撰写了这薄薄小册,得到了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资助,希望出版后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本科阶段,学生在上了“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学史”前半段等课程之后,就可以进入这门课程的学习了。在使用本教材的同时,应该备一本王运熙、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并认真通读,以扫清文字、典故等阅读障碍,了解刘勰《文心雕龙》的总貌。在对《文心雕龙》比较熟悉之后,如果能带着问题去通读全书,效果会更好。比如提出“刘勰是如何论述文章的实用功能的”“刘勰如何论述作家”“刘勰的折中思想在书中是如何体现的”“刘勰对于辞藻之美持什么态度”等等问题,在阅读时处处留心搜集材料去回答,会加深对原书的理解。平时阅读,不要放过一些小小的疑点,进行深度挖掘,便能做到读书得间。我在书中列举了对于《序志》“逐物实难,凭性良易”两句含义的辨析作为例子,希望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书从《文心雕龙》五十篇中选取三十篇,分为十九个专题进行串讲。点面结合,既联系《文心雕龙》全书对各个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又在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中阐述刘勰文论的来龙去脉、沿革因创,引导学生阅读、掌握刘勰的基本文学思想,并能够在文学批评史学科背景中作出恰当的评述。每个专题后列有三四篇论文作为“扩展阅读”篇目,均是《文心雕龙》研究颇有成绩的学者撰写的,希望读者能对相关专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如果想继续研究《文心雕龙》,需要阅读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前者是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注本;后者搜罗、排比众家之说,材料很丰富。想了解历代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须阅读张少康等的《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研究《文心雕龙》已经成为古代文史的一门独立学问,简称“龙学”。“龙学”大致有两个角度:一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在文化史、文学史的背景下探索刘勰的基本思想和《文心雕龙》理论的本来面目。今天学生若从这个角度进入“龙学”,需要对先秦汉魏六朝的文化和文学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细读萧统《文选》、钟嵘《诗品》等基本文学、文论典籍,并与刘勰《文心雕龙》相参照。二是文艺学、古代文论的角度,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探索刘勰《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并联系现代文艺学理论给予解释,阐发其意义和价值。今天学生若从这个角度进入“龙学”,需要对现当代的文艺学、美学理论有深入的认识。用现代眼光阅读《文心雕龙》时,要注意到古今文论之间、中外文论之间既有相通的一面,也存在差异暌隔,要去辨析这种“同”与“异”,不能把外国的文学理论命题上升为文学的普遍原理来做准绳衡量、评判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个研究角度各有其价值,不能厚此薄彼,学生应该都有所了解。较好的途径是阅读王运熙的《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和张少康的《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与“龙学”大家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只是一本入门读物,疏陋错误之处一定不少,恳请方家批评指正。本书曾作为讲义于2013、2014年下半年在中文系本科生“《文心雕龙》精读”课上印发给同学讨论,不少同学坦诚地提出阅读意见,供我修改时参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