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风景一
伊斯特惕克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亲爱的读者,当你走入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推开一扇窗户,外面的风景扑面而来。于是,我们坐在窗前,一边茗茶,一边欣赏风景,并侃侃而谈起来。

人世间的风景有各式各样,江南与塞北迥然异趣,黄山和庐山判然有别。风景的多样性恰恰证明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实,美学也是一道风景,而要谈论眼前的风景,免不了要进入美学。说美学也是一道风景,一个意思是说美学的风景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景观,因此,要了解美学,就要搞清楚风景是啥样的。从词源学上说,汉语中“美学”这个概念,对应的西语是Aesthetica(音译“伊斯特惕克”)。汉语的美学概念,据考证是根据日语对Aesthetica的翻译而来的。就这个概念的直观意义而言,每当说到“美学”,人们常识性的理解往往是:美学乃“关于美的学问”。这种常识性的理解没错,但又不完全。

那么,我们该如何谈论并思考伊斯特惕克呢?这就等于问:我们该如何欣赏美学的风景呢?

图1 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

中国古典绘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体。中国画家观看和表现自然风景的方法和观念迥异于西方画家。有人概括为所谓“散点透视”,它全然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古人把这种不断游移变动的观景法则概括为“三远”法,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这看山的“三远”法,实乃观看山景的三种不同方式,可仰视,亦可远视,还可以平视。不同的观法,自然看到不同的景象。看山尚如此,看美学的风景更有多种观法,而不同的观法也就会看到美学的不同景观。

一种观法是顺着历史的线索浏览,追根溯源地探寻美学起源,然后将其历史嬗变一一道来。不消说,这是一种美学史的观法,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描述美学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代的景观。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从美学最基本问题入手,比如从“什么是美”这个千古难题开始,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美学的基本命题和范畴,最终建构起一个美学理论体系。显然,这是一种逻辑推演式的审视。第三种观法是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美学现象上,由现象进入背后的本质,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步步递进,深入到美学的胜景,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观法。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我们不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打开一扇窗看到一片景,再开一扇窗,看到又一片景,透过几扇不同的窗户,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最终形成一个美学的全景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么,就让我们从具体的美学现象聊起吧! yfZmowVP6O5KT0HS/O16DxOt2WKodpWzTQ3E4yd2GVzm1fGWQMac5EwFuQIaAI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