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两个“转向”说起

中国美学史的理论资源极其丰富,激发你好奇心的问题委实不少。只要你留意,定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中,奇妙玄奥的问题俯拾即是。

比如,为什么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却数年不点目精,他的理由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为什么唐代书法大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得笔法,书艺大进?为什么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为什么老子故作玄虚地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的谜可以罗列无数。

这里,我想从两个颇费思量的“转向”说起,由此便可真切地触摸到中国古典美学的真精神。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这就是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反而不好画,因为太熟悉的缘故,画得好不好很容易判别。反之,从未见过的鬼魅则容易画,因为不必逼真摹写。照理说,难画的东西自然显出画家功力水平,理应被当作画家追求的目标。但有趣的是,中国美学不这么看。徐复观注意到,魏晋以前常有人引用这一典故,而魏晋以后不再。这是为什么?他的解释是魏晋以来,中国绘画观念骤变,写实和形似不再被尊崇,庄子美学思想所开启的“传神”观念,成为中国绘画安身立命的根基。 所以,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大相径庭。惟其如此,清代画家邹一桂在目睹了西方写实绘画后发出如下感叹:“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壹壹,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看来,中国画家并不追求逼真写实的描绘,而更加强调笔法中透露出画家的个性气质。所以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造型艺术中,甚至深蕴在中国的一切艺术形态中,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倘使说上述历史昭示了中国艺术所走的独特道路的话,那么,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接踵而至,它是由宗白华提出的。他发现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美,一曰“初发芙蓉”的美,一曰“错彩镂金”的美。如果说魏晋以前两者势均力敌的话,魏晋以后出现了深刻的“转向”:“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境界,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从两种美并驾齐驱,到将其中一种美视为更高境界,这个转变也是非常深刻的。回顾中国艺术的独特面貌,追溯中国美学的特异观念,甚至考察我们民族性格的许多特征,都不得不联系这一“转向”。

两个“转向”也许本无关联,不过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它们都发生在魏晋时期。一个是崇尚神似韵味而轻视形似写真,一个是从崇尚“初发芙蓉”而不再留恋“错彩镂金”,两者均以魏晋为分野。难怪美学史上通常说魏晋是中国艺术自觉的时代。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重写意而轻写实,重“初发芙蓉”而轻“错彩镂金”,两者合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形态,进而缔造和完善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

要搞清这些转变,还必须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 gvo2dOQ/lPOoPK0oojG9eOb5af66vmvdecIINmuLw31y3DUP4wDo0AdzXmLAnN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