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场
香港电影导演扫描

香江光影传奇的背后

时间的激流,是一种演进,是一种冲刷,也是一种沉淀。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作为中国电影之重要一脉的香港电影也悠悠走过了九十多个年头。回溯香港电影的过去,犹如翻开一本厚重而绚丽的书籍,一页页沉稳地展开“东方好莱坞”的光影传奇;也犹如打开一个丰富而珍贵的宝库,银幕传奇中的杰出作品、生动人物正熠熠生辉,映衬着“东方之珠”的辉煌文化。

回望香港电影史,数千部精彩感人的电影作品和数万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都离不开近百年来香港电影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创造。就电影艺术而言,作为创作核心与灵魂的导演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充分调度超群的创意智慧、丰富的想象力,领导电影创作集体巧妙地运用摄影机,以流畅的叙事和独特的风格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书写出生动卓越的电影历史传奇,创造出“东方好莱坞”的精彩神话。

在香港电影近百年的历史谱系中,数百位导演应运而生,各自在不同的时代写下自己光彩的一笔。内地电影导演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美学的发展,被众多学者划分成六代导演群。而相对于此,香港电影导演的整体架构并不是很清晰,没有明显的代际划分概念和界定说法。但综合考虑香港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电影美学发展的进程,香港电影导演群体大体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一、开拓期的引领者,包括黎北海、黎民伟、赵树 、邵醉翁等电影先导;二、黄金时期的耕耘者,包括朱石麟、李翰祥、胡鹏、秦剑、李晨风、李铁等纵横国语和粤语影坛的重要导演;三、转型时期的冲浪者,包括张彻、胡金铨、李小龙、楚原、许冠文等突出人物;四、多元化时期的播种者,包括徐克、许鞍华、严浩、关锦鹏、尔冬升、张婉婷等主力干将;五、新时期的尝试者,包括陈可辛、杜琪峰、刘伟强等旗手人物和彭浩翔等新晋导演。每一位导演的每一部作品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时代的更迭中结构成一个晶莹闪烁的香港电影历史坐标系,各自勾勒出个性张扬的标点,同时也以集体的合力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香港电影画卷。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在法国诞生,翌年初,香港就出现了电影的足迹,除卢米埃尔兄弟派摄影师来到香港之外,1896年1月还出现了《华字日报》报道的电影放映活动。此后从1896年至1949年,香港电影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的整个技术发展变化过程。1909年,香港人梁少坡拍摄了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短片《偷烧鸭》,这是香港人创作电影的最早记载。1913年,香港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投资创作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这是第一部真正本土生产的香港电影。1933年,中华影片公司推出香港第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同年,天一公司出品了粤剧电影《白金龙》,由此开始了香港有声电影的时代。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香港电影逐渐步入彩色时代。

在香港电影萌芽的早期阶段,涌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电影开拓者。他们为香港电影实现了零的突破,将电影从舶来品转化为本土生产,同时在艺术创作和技术创新方面为香港电影后来的发展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充分的铺垫。在早期的导演群体中,黎北海、黎民伟最值得关注。

黎北海,1888年出生于广州,是继梁少坡之后的香港导演第二人,是早期香港电影导演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也是香港本土电影生产的最早开拓者,1950年病逝于广州。从艺术创作来说,黎北海为香港电影创造了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代表着早期香港电影三次质的飞跃。1913年,黎北海和黎民伟与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老板布拉斯基合组华美影片公司,同年导演了创业片《庄子试妻》。影片改编自粤剧《庄周蝴蝶梦》,讲述了庄周假死试探妻子忠诚的荒诞故事,黎北海导演并主演庄子,黎民伟反串主演庄子之妻,饰演婢女的黎民伟妻子严珊珊则成为了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员。这部影片是香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电影,也是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电影。1924年,黎北海自编自导自演了民新影片公司的创业片《胭脂》,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为香港电影实现了由短到长的飞跃。1933年,黎北海创办的中华影片公司推出了香港第一部局部有声电影《良心》,这也是香港唯一一部局部有声片;旋即又推出了第一部完全有声影片《傻仔洞房》,真正将香港电影带入了有声时代。电影是黎北海生命的全部,他是香港第一个为电影事业倾家荡产的人。

《庄子试妻》是香港第一部真正本土生产的电影

黎民伟是黎北海的六弟,也是早期香港电影事业重要的拓荒者,1893年出生于日本,1953年在香港病逝,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导演的影片不多,但都别具一格。1927年他和侯曜联合执导影片《复活的玫瑰》,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1928年黎民伟分别以“五卅惨案”和“济南惨案”为素材,导演了《祖国山河泪》和《蔡公时》等影片。黎民伟拍摄最多的是纪录片,特别是记录20年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和北伐战争,以及反映30年代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活动的影片最有价值。他是早期中国电影最杰出的纪录片导演。此外,黎民伟对香港电影的拓荒成就还主要体现在制片业。他先后参与了华美影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电影公司的创建,1930年还协助罗明佑成立了联华影业制片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复兴国产影片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创办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的赵树 和创造天一公司的邵醉翁等人也都是早期香港非常重要的电影导演。赵树 是早期香港电影史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他对电影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他与在美国电影界工作多年的关文清共同创办了美国大观影片公司,同年在美国导演了粤语片《歌侣情潮》;1935年,又成立了香港大观影片公司,导演了《昨日之歌》、《残歌》等重要影片;1948年,他拍摄了香港本土生产的第一部35毫米彩色粤语片《蝴蝶夫人》。此外,赵树 在香港影坛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爱国电影的创作。“七七事变”以后,他亲自导演了《肉搏》、《四十八小时》等爱国“国防电影”,发起香港电影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另一位重要的香港导演是邵醉翁,原名邵仁杰,是邵氏电影王国的开拓者,对早期的香港粤语片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25年,他和几个弟弟在上海创办了天一公司,自任导演,推出了《梁祝痛史》、《孟姜女》等古装题材影片。1932年他把公司逐渐转移至香港,翌年和汤晓丹联合导演了粤剧名伶薛觉先主演的有声片《白金龙》,掀起了香港粤语有声电影的新潮流。

从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17年间共生产了4000多部影片,年产量平均200多部,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300多部,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同时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粤语片和国语片导演,他们辛勤耕耘着丰富精彩的电影版图,整体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品格。

粤语片方面,自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的讲述小人物故事的影片《珠江泪》轰动之后,其他制片公司竞相仿效,现实主义创作热潮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期。期间,粤语片影坛涌现出了胡鹏、秦剑、李晨风、李铁等许多重要导演,创作出了《黄飞鸿传》、《慈母泪》、《人海孤鸿》、《危楼春晓》等一大批优秀的粤语片。

胡鹏是引领潮流的重要人物,被誉为“黄飞鸿电影之父”。1949年,他导演了电影《黄飞鸿传》(又名《黄飞鸿之鞭风灭烛》),片中关德兴塑造的礼义忍让的黄飞鸿形象非常具有历史质感,一招一式的真实武打令观众耳目一新。这是黄飞鸿电影的创作源头。此后,具有侠义精神的黄飞鸿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大源泉,接二连三地被搬上银幕,迄今数量已经超过一百部,成为香港电影重要的文化现象。比较突出的有胡鹏的《花地抢炮》、《龙舟夺锦》等影片,成龙主演的《醉拳》,以及90年代徐克导演或监制的《王者之风》、《西域雄师》等黄飞鸿系列电影。

《慈母泪》剧照

秦剑与李晨风、李铁是粤语片创作的佼佼者。秦剑一生执导过60多部电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粤语片。1948年,他与吴回合作的影片《红颜未老恩先断》小试牛刀,翌年独立执导了影片《满江红》,但叫好不叫座,直到1953年拍摄出《苦海明灯》和《慈母泪》才在影坛引起不俗反响。秦剑的电影继承了粤语片的写实传统,多数是自编自导,主题多为社会教育问题,1955年拍摄的关注父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影片《父母心》是此类创作的典型。秦剑也是一位善于描写女性的导演,在1961年拍摄的著名影片《追妻记》中,他用复杂的内心独白和精致的影像构图,别具一格地描写了一位身为舞女和黑帮夫人但内心善良高尚的女人形象。秦剑的创作比较广泛,除了社会伦理片、爱情片之外,还以《难兄难弟》(1960)引领了60年代都市通俗喜剧电影的创作潮流。1965年,秦剑进入邵氏公司,开始拍摄国语片,创作了《痴情泪》、《何日君再来》等影片。

《黄飞鸿传》塑造了礼仪忍让的黄飞鸿形象

李晨风在1949年独立执导了《守得云开见月明》,此后亦编亦导,成为了5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文艺片导演。李晨风擅长改编名著,先后推出了巴金作品《春》和《寒夜》、张恨水作品《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矛盾作品《虹》、赛珍珠作品《大地》以及金庸作品《书剑恩仇录》等影片。李晨风的电影写实细腻,反封建的主题比较深刻,1960年的《人海孤鸿》和1964年的《香港屋檐下》是他导演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尤其是《人海孤鸿》更具代表性,是李晨风导演的第一部彩色片,由“华南影帝”吴楚帆和李小龙联合主演,讲述青少年犯罪的故事,融合了深刻的伦理主题和强烈的社会意识,朴实生动,不仅是香港粤语片艺术创作中优秀的代表作,而且为日后的香港影坛挖掘了一位扬名国际的天才演员李小龙。

此外,导演过《危楼春晓》(1953)、《紫钗记》(1959)、《沧海遗珠》(1965)等名作的李铁,执导过《慈母心》(1960)、《落霞孤鹜》(1961)、《满江红》(1962)等佳作的左几,拍摄过《败家仔》(1952)、《家》(1953)、《宝莲灯》(1956)等电影的吴回,创作过《播音王子》(1966)、《英雄本色》(1967)等重要影片的龙刚等,都是粤语片影坛值得特别关注的导演。

这一时期的国语片,虽然创作数量上不如粤语片那么多,但是在制作规模、艺术质量上都要强于粤语片。“长城”、“凤凰”和“邵氏”三大公司是当时国语片生产的中流砥柱,导演过《畸人艳妇》(1960)、《为谁辛苦为谁忙》(1963)、《妲己》(1964)等多种类型的影片的岳枫,以《寸草心》(1953)、《百花齐放》(1952)等亲情伦理片著称的李萍倩,执导过《孽海情天》(1953)、《恋爱与义务》(1955)、《凤求凰》(1958)等文艺片的屠光启,推出过《四千金》(1957)、《不了情》(1961)、《蓝与黑》(1965)等名片的陶秦,以及创作过《曼波女郎》(1957)、《星星·月亮·太阳》(1961)等佳作的易文等许多从上海南下到香港的著名导演都被吸纳进国语片影坛,开创出香港国语片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尤以朱石麟和李翰祥的成就最高。

朱石麟是香港本土国语片创作的领军人物,早在30年代就拍出了《慈母曲》、《归来》等一系列优秀家庭伦理片,被称为“教化电影”的干将。抗战胜利后,他来到香港陆续拍摄了《同病不相怜》(1946)、《玉人何处》(1947)、《清宫秘史》(1948)等优秀影片,被赞誉为领导潮流的国语片大师。50年代初,朱石麟先后加入龙马、凤凰等公司,拍摄了《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一年之计》(1955)、《抢新郎》(1957)、《夫妻经》(1958)、《新寡》(1959)、《同名鸳鸯》(1960)等优秀影片,以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独特方式首扛小人物喜剧片大旗,是现实主义国语片创作的主帅。其中,《误佳期》不仅是他个人电影创作水准的最高峰,也是香港电影转变创作观念——开始关注本土都市普通人的情感生活的标志。朱石麟的电影倾向于古典风格,传统的封闭式叙事过程和简约的时空结构是两个重要特点,同时镜头语言上力求产生赋比兴的诗意效果,常常营造出传统绘画中留白的意韵。

《一板之隔》剧照

李翰祥是香港影界的全才导演,在从影30多年中拍片数量超过70部,集宫闱片、武侠片、间谍片、言情片、风月片、民俗片、戏曲片于一身。1956年自编自导电影处女作《雪里红》在影坛崭露头角,进入邵氏公司后开始了他电影创作的高潮期。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轰动上映,这促使李翰祥在1958年导演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推波助澜,在港台地区带动起长达20多年的黄梅调电影热潮。从1960年起,李翰祥几乎每年都位居港台十大卖座片导演之列,和岳枫、陶秦、罗臻并称为邵氏公司四大王牌导演。1963年底,李翰祥来到台湾自组国联影业公司,相继拍摄了《七仙女》、《状元及第》、《西施》等著名影片,为60年代的台湾电影迎来了民营公司独立制片的黄金时代。70年代,在国联破产以后,李翰祥重返香港邵氏公司,拍摄了《大军阀》、《红楼梦》、《金瓶双艳》等影片,其中《倾国倾城》(1975)、《瀛台泣血》(1976)、《火烧圆明园》(1983)、《垂帘听政》(1983)等“清宫四部曲”最为出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港台地区长达20多年的黄梅调电影热潮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末,是香港电影创作稳定且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年产量平均百部以上,以武侠片为主。随着武侠电影先后经历新派武侠片、李小龙真功夫片和功夫喜剧片等潮流,香港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中期,香港本土市民喜剧片兴盛发展,成功挑战武侠片主宰的电影格局。此外,《廉政风暴》带动的时事写实片、《跳灰》引导的警探片以及1973年后重新兴起的粤语片等,也是当时主要的创作潮流。这一时期,香港影坛涌现出罗维、刘家良、张鑫炎、袁和平等数十位创作力旺盛、成就突出的重要导演,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张彻、胡金铨、李小龙、楚原、许冠文等五位。

张彻和胡金铨是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前新派武侠片的两大旗手,代表了当时武侠片创作的最高成就。张彻于1949年从上海来到台湾,拍摄了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之后进入香港邵氏公司。1967年,张彻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杨过断臂情节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古装武侠片《独臂刀》,票房一举突破百万港币大关,奠定了其作为新派武侠片“护法导演”的重要地位。之后创作不断,且屡见新意。最为出色的有1968年的佳作《金燕子》,1969年带动拳脚功夫片风气、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的《报仇》,1972年首开香港电影上海滩创作类型的《仇连环》和《马永贞》,以及挖掘少林功夫题材的滥觞之作《方世玉与洪熙官》。张彻电影以阳刚为标识,主角都是冷傲超凡的男性侠客,强调“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充满了男性的粗犷和雄健。张彻电影独树一帜地开创了激情浪漫、酣畅淋漓的暴力美学,素有“血肉和死亡之舞”的美誉。片中英雄多是赤膊上阵、以寡敌众,决斗时开膛破腹、内肠外露的血腥惨烈的“盘肠大战”最能凸显影片的暴力美学。尽管如此暴烈,但是张彻电影的死亡悲剧常常充满了浪漫和美感,慢镜头的飘逸营造出悲怆震撼的神韵。张彻的创作,不仅对新派武侠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香港电影掀起了“阳刚突破阴柔”的新潮流,并为以后吴宇森等人的枪战动作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金铨和张彻犹如迥异而和谐的“双子星座”。性格上,张彻豪放粗犷,胡金铨儒雅细腻;银幕表达上,张彻酣畅淋漓、暴力阳刚,胡金铨则空灵宁静、佛禅写意。胡金铨也是港台电影史上难得的全才人物,他主演过1956年严俊的《金凤》、1956年卜万苍的《长巷》、1960年岳枫的《畸人艳妇》、1959年李翰祥的《江山美人》等重要影片,成绩突出。作为导演,他于1963年与李翰祥联合执导了轰动东南亚的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65年自导自演了大型战争片《大地儿女》,1966年推出的武侠片《大醉侠》更是以全新的视听影像震撼影坛,带动新派武侠片潮流。之后,胡金铨应邀到台湾,继续创作出《龙门客栈》(1967)、《迎春阁风波》(1970)、《侠女》(上下集,1972)、《忠烈图》和《空山灵雨》(1975)等优秀作品。胡金铨的电影故事简单明了,但包容着佛学禅语的深刻内涵以及严肃的历史探讨,在影像构图上写意风格突出,具有中国山水画的精彩意境。胡金铨的武侠片是一种“影像的舞蹈”,展示的不是真实的武打,而是通过镜头的碎化和蒙太奇的组合创造出的功夫世界。胡金铨还为香港武侠片做出了一个特殊贡献,那就是突破男性主导模式,创造出了多个具有现代独立品格的女侠形象,在阳刚世界中将女性推向前台。

著名演员兼导演李小龙的出现,标志着70年代初香港真功夫电影的开始。李小龙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童年时在《细路祥》、《危楼春晓》、《人海孤鸿》等经典粤语片中担任过主要角色。1971年,他应嘉禾公司邀请回港主演了罗维导演的《唐山大兄》,因票房超过同期在港上映的美国片《音乐之声》而名声大噪。翌年他主演的《精武门》再次刷新《唐山大兄》的票房纪录,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1972年,李小龙的创作主动性空前发挥,推出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猛龙过江》,在银幕上创造了中国人在古罗马竞技场打败西方人的传奇,表达的民族尊严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1973年,李小龙主演了由好莱坞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影片《龙争虎斗》,同年拍摄《死亡游戏》时意外猝死,给香港影坛和世界影坛带来了无尽的遗憾。虽然李小龙导演和主演的真功夫片只有5部,但是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是空前的。他不仅成功地将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创造出香港电影的一次高峰,而且促使香港电影由导演时代进化到明星时代。

从粤语片成名的楚原,是香港后新派武侠片的杰出代表。在1958年导演了处女作《湖畔草》之后,楚原在60年代推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大丈夫日记》等粤语片佳作。1972年,一部浪漫奇情和诡异武侠相融的文艺片《爱奴》问世,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影像新风格,开启了楚原后新派武侠片的创作高潮。1976年之后,楚原陆续导演了《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楚留香》等一系列优秀电影,创造出“楚原+古龙+狄龙”票房金三角的新武侠片奇迹,带动了古龙小说的电影改编热潮。楚原电影善于制造奇诡玄妙的戏剧冲突,进行化整为零的情节铺排,使得全片悬念迭起、高潮推涌。楚原崇尚唯美浪漫,虽然他的刀剑武侠片也少不了血腥杀戮,但总巧妙地化血腥厮杀于浪漫朦胧中,充满了残阳冷月般的凄美意境。

在70年代的香港影坛,武侠功夫片盛极一时,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冠文开创的市民喜剧片。许冠文是由电视走向电影的著名演员和导演,1971年与弟弟许冠杰合作主持综艺节目《双星报喜》声名大噪之后,应李翰祥的邀请进入邵氏公司,主演了《大军阀》、《丑闻》、《声色犬马》等喜剧片。1974年,许冠文创立许氏兄弟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处女作《鬼马双星》,成功挑战了李小龙电影创下的最高票房纪录。之后,《半斤八两》(1976)、《摩登保镖》(1981)、《铁板烧》(1984)等影片屡创票房奇迹,在银幕上热热闹闹地推动市民喜剧文化。许冠文准确把握了小市民的生存状态和俗民心态,创作出一系列困境中艰难挣扎但又无比坚韧的小人物形象,以荒诞的情节、搞笑的动作和夸张的台词等表现方式进行嘲讽。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广受欢迎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从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人从电视实践转到电影创作中,为香港电影带来了贯穿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多元化创作格局。这一格局始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诞生。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四位年轻人分别推出了电影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和《行规》,以全新的视听风格和叙事方式震撼了整个香港影坛,从此开始了香港电影佳作迭出、潮流涌动的崭新时期。虽然群体化的新浪潮运动到80年代中期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它对80年代以后的香港电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徐克、许鞍华、严浩、关锦鹏、吴宇森、尔冬升、张婉婷、谭家明、王家卫、张之亮、于仁泰、刘镇伟、方育平、林岭东、唐季礼、陈木胜、罗卓瑶等年轻导演相继崛起,推出了《第一类型危险》、《投奔怒海》、《似水流年》、《胭脂扣》、《英雄本色》、《新不了情》、《秋天的童话》、《名剑》、《阿飞正传》、《笼民》、《救世者》、《大话西游》、《父子情》、《监狱风云》、《超级警察》、《天若有情》、《我爱太空人》等一大批新颖独特的优秀作品,加上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电影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功开启了香港电影历史的新篇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导演有徐克、许鞍华、严浩、关锦鹏、尔冬升、张婉婷、吴宇森、王家卫,因为多位导演在书中有专题研究,在此仅对在本书写作期间没有机会亲自采访到的许鞍华、吴宇森、王家卫这三位导演做简单的介绍。

许鞍华是香港影坛最具有人文气质和文化思考的导演,与徐克一起被誉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双子星座”。自1979年的处女作《疯劫》一鸣惊人之后,许鞍华开始尝试不同的电影类型,多次引领香港电影潮流,1980年的《撞到正》掀起了80年代香港影坛如火如荼的鬼片热潮,1982年的越南题材影片《投奔怒海》引发政治电影潮流,1984年的《倾城之恋》成为怀旧电影的源头之作,1994年的《女人,四十。》再创香港家庭伦理片艺术高峰。许鞍华的电影以主题严肃和风格冷峻著称,1997年拍摄的自传题材纪录片《去日苦多》,透视了她的成长经历,并剖析出她电影中最核心的“创伤体验”理念。这种理念呈现于电影中,鲜明地凸显出意识形态和政治悲情、身份意识和失母漂泊、女性关注和非女性电影的三大叙事主题。当然,对于香港电影来说,许鞍华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她第一次真正将关注女性生命、透视女性的情感心理和挖掘女性的生存状态放到了香港银幕的核心位置,确立了从性别主体出发去探讨女性生命价值的深刻命题。

吴宇森是香港现代枪战动作片的奠基人,70年代初师从张彻,其后十多年拍摄了《过客》、《帝女花》、《发钱寒》等一系列杂牌类型片,直到1986年《英雄本色》的横空出世才闻名影坛。《英雄本色》令吴宇森顷刻间咸鱼翻身,成就了他香港“动作片掌门人”的重要地位。此后吴宇森连续推出《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等坚持独特暴力美学的一系列电影,一举奠定了其阳刚英雄和铁汉柔情、暴力动感和枪之旋律、宗教情节和教堂决战这三大金字招牌。在吴宇森电影中,暴力就是舞蹈,一定会出现激情枪战中英雄腾空跃起、双枪射击,而后两人或三人持枪对峙的高潮场面。每当决战来临时,宁静的耶稣像、神圣的十字架、飞翔的白鸽和轻轻拂动的白纱会应然而至,动静之间子弹纷飞,圣洁的宗教见证了惨烈的枪战,这些独特的意象是其暴力美学的精髓。90年代,吴宇森进军好莱坞,创作出《断箭》、《变脸》、《谍中谍Ⅱ》等蜚声国际的动作电影,同时开启了好莱坞“叛逆小子”昆廷·塔伦蒂诺的“血腥思维”,推动了《水库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美国新暴力电影的出现。

王家卫是这一时期最具个性的作者型导演。1988年,王家卫首次自编自导处女作《旺角卡门》,反英雄、反传统的独特风格轰动影坛。1990年推出的杰作《阿飞正传》成为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亚洲影展的宠儿,之后他陆续推出《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堕落天使》等优秀影片问鼎国际影坛,1997年之后凭借《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分别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和最佳技术成就等多项大奖,2004年集合巩俐、章子怡、梁朝伟、刘嘉玲等众多明星的影片《2046》也颇受关注。王家卫所有的电影都展现出浓烈的个性风格,随意拼贴的叙事方式、寻找与拒绝的母题、漂泊与孤独的人物形象、物化与主观的时空塑造、复调的旁白与对话以及影像奇观的营造等方面,都一脉相承,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探讨韵味。

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政治上的回归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契机和市场空间,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则导致香港电影业遭遇了空前的资金危机、行业危机和卖埠危机,盗版的猖獗更是雪上加霜,香港电影出现了令人堪忧的低谷状态。这一时期,香港特区政府、电影观众、社会力量等多方力量,也都齐心协力地帮助香港电影。在披荆斩棘、执著前行的艰难发展过程中,所有电影人都在殚精竭虑地出谋划策、积极工作。

徐克、许鞍华、陈可辛、杜琪峰、刘伟强、陈果等精英导演们积极探索,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努力提升香港电影的品格、声誉和市场。徐克带领视觉特技工作室推出《蜀山传》,推动新世纪香港电影特技的发展。许鞍华凭借《男人四十》和《幽灵人间》等作品,又掀伦理片和鬼片热潮。陈可辛和陈德森等人联手成立Applause Pictures电影公司,联合亚洲各国影界精英打造出开亚洲先河的多元化鬼片《三更》、泰国魔幻影片《晚娘》以及韩国爱情小品《春逝》等优秀电影。杜琪峰和韦家辉等人组建银河映像公司,以全新的理念改造枪战片、警匪片、黑帮片等类型片,导演了《枪火》、《暗战》、《PTU》等另类佳作,还创作了《瘦身男女》、《孤男寡女》等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刘伟强联合王晶、文隽组成最佳拍档公司,推出了改编自漫画的《古惑仔》系列电影和漫画游戏特技电影《风云雄霸天下》,2002年后又导演了轰动香港影坛的《无间道》系列,成为香港电影的救世功臣。另类创作的陈果1997年凭《香港制造》的社会写实力度和独特新颖风格一举成名,而后相继导演了《去年烟花特别多》、《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等个性鲜明的独立电影。

此外,众多入行多年而后转执导筒的电影人的加盟,也为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带来新的气象。摄影大师杜可风首执导筒,拍摄了影像和叙事新颖独特的处女作《三条人》。马楚成也从摄影转行,导演了《幻影特工》、《东京攻略》、《浪漫樱花》等影片。麦兆辉从编剧队伍中走出来,独立执导了《别恋》、《愿望树》等影片,2002年以后又跟刘伟强合作导演了《无间道》系列电影和《头文字D》。此外,打造过《小男人周记》、《飞虎雄师》、《飞龙再生》、《A-1头条》等影片的陈嘉上,导演过《晚九朝五》、《神偷谍影》、《紫雨风暴》和《特务迷城》的陈德森,拍摄过《同居密友》和《河东狮吼》的马伟豪,创作过《非一般爱情小说》、《半支烟》和《花好月圆》的叶锦鸿,执导过《野兽刑警》、《G4特工》和《江湖告急》的林超贤,推出过《完全结婚手册》、《每天爱你8小时》和《完美情人》的阮世生等青壮派导演,也是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作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期,一大批新生代电影人开始步入创作前沿,以充满锐气的作品为香港电影注入新的活力。2000年,林爱华推出处女作《12夜》。以女性纪录片《女人那话儿》出道的黄真真,连续导演了《六楼后座》、《六壮士》等商业片。影评人张伟雄转向导演创作,推出了《月未老》、《惑星轨迹》、《太阳无知》组成的“月亮、星星、太阳”独立电影三部曲。黎妙雪拍摄了《玻璃少女》和《恋之风景》两部电影小品。还有导演过《买凶拍人》、《大丈夫》等影片的彭浩翔和执导过《福伯》、《江湖》等影片的黄精甫,也是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中突出的代表。

《河东狮吼》剧照 qo9IqTy89WOw/oD/sfCsprJeFCNxbTpksQf7wMvY35GEeouVwlATy1t5HZhP1Z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