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博雅风清

其实,早在“文革”前,自从“反右”后,章先生就已日渐消失开心的笑容。他从生活细节和情趣角度讲解鲁迅,被指斥为是对伟大人物的贬损,以至他不得不按照教材备好讲稿照本宣科,再也不见那神来的灵感、即兴的畅谈。

我受业则赶上好时光。50年代上半,正是北大又一黄金阶段,新中国开始向科学进军,北大在教育与学术的宝座上容光焕发。我适时成为她莘莘学子之一员,有幸感受到了弥漫于课堂和校园的科学与民主氛围。

物质生活,国家供给,我们无忧无虑,潜心学习。精神境界,海阔天空,我们自由,舒畅轻松。如今想起,那时代在我记忆里留下来的,大都是旖旎风景。

难忘那大学时的进餐情景。每个月伙食费,十二元五角钱,菜饭可口,营养充足。开饭时,大饭厅百多餐桌,纵横排列,人声鼎沸,蔚为壮观。每隔些日,便会有一种特殊的饭食:油汪汪的白米里,拌着瘦肉丁、洋葱头、红萝卜、马铃薯等,非常好吃。多年后到新疆,才知那叫抓饭,但即便品尝到正宗的抓饭,再也没能重新感受大学餐桌上的香甜。有一次文艺汇演,我写的相声引起轰动,那内容就涉及早餐的美食。《起床诗》讽刺的是睡懒觉:“打起小组长,莫叫床下嚷,嚷时惊我梦,不得床上躺。”这位赖着不起的同学,“只因今日起床迟,误了早餐炸丸子”。可知那时伙食的水准,早餐就有炸丸子的……

当然印象更深的是大学时的心路历程。考上北大,我就得知,中文系里有两位现代史上的名人,系主任杨晦,年轻时火烧赵家楼,是“五四”先锋;教授吴组缃,早年所写小说《一千八百担》,跟茅盾的《春蚕》齐名。入学以后,得教益于各领风骚的专家学者,时常深感荣幸。诸多教授的学识人品、风采神韵,使我觉得他们都是超凡入圣的哲人、诗人。无论游国恩、浦江清,还是王瑶、林庚,以其满腹经纶,都曾经如春风雨露,阵阵涓涓滋润过我求知若渴的心。

那四年里,有些新奇场面,有些惊人言谈,历历如在目前,琅琅如回耳畔。浦江清讲古诗词,沉醉其间,忘乎所以,自顾自地摇头晃脑吟唱起来,似乎讲台之下没有学生,而学生也似乎成了欣赏演出的观众。杨晦议论巴金,居然认为这位文坛泰斗文章写得不过比中学生流畅而已,其名著《家》、《春》、《秋》三部曲,压缩成一部或许会更好些。他说这话时,脸上流露着真诚的惋惜。王瑶说起鲁迅早年的文章,并未引起世人注意,若不是后来有了《狂人日记》,那些恐怕也就会被小贩用来包花生米了。他说到这里,戛然止住,手捂嘴巴,嘻嘻窃笑,就像小孩子玩过恶作剧似的,既开心又心虚……

那时的功课已记不得,而那时的趣事却忘不掉的。自然谁也不会当真,把那作为学问,无非体会疏狂,取其实质精神。与其说那是在教授一门学问,毋宁说那是在传达一种精神:对于文明,对真善美,应该热情向往,取得切身体会;不可趋时,切忌流俗,需要珍重个性,努力追求独创。中文系教授们大都提倡独立思考,说文学没有也不该有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理科何尝又不如是,没有探索更没有前进。这正是北大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未名湖映博雅塔,象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塔名博雅,博大高雅,湖称未名,学无止境,昭示着求实的标准,鼓舞着不断去创新。湖光塔影相辉映,焕发着悦目赏心催人奋进的清新风韵。 i+G7aLmQf3pg7cU0CSM8yqY7uWcS2Q64gthwei8DrQeSaUqYXw8hu7+PCDmEVI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