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熟视无睹的“文化”

人总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著名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

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当我们用筷子或刀叉进食时,当我们穿上旗袍或西装时,当我们在宴席上举杯劝酒时,当伴娘伴郎陪伴着新娘新郎出现在婚礼仪式上时,当教师教学生背诵一首诗歌或掌握一种计算方法时,当基督徒在礼拜天去教堂听布道时,当中国人按照习俗在中秋之夜吃月饼或在除夕之夜包饺子时,当威尼斯人在冬末春初聚集在圣马可广场上通宵达旦尽情狂欢时,当婴儿周岁生日“抓周”时,当古时中国人见面作揖而现代中国人见面握手时,当老年人在悠闲地欣赏着京剧和老歌而年轻人疯狂地“蹦迪”时,当我们步入中国的宫殿园林或进入西方的教堂时,当我们的先民刀耕火种而今人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时,当古时师傅领着徒弟在手工作坊中锻打而现代工人在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旁忙碌时,当企业家确定一个工程或提出一种企业理念时,当政治家举行各种仪式和政务活动时,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时,当文学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当思想家进行理性沉思时……在人的任何一种活动中,从日常生活到社会运动,都体现出一种文化来。

然而,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终生不离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热土的人们,那些每日每时习以为常、得心应手、不假思索地应付着程式化的工作的人们,那些像星移斗转、暑去寒来那样自然而然地展开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男欢女爱、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的日常生计的人们,很难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力量。

结果,每日每时每刻、世世代代生活在文化之中,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又不断地为文化所塑造的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流程中,对于文化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与阐释。在很多时候,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往往是对人而言最陌生的东西,因为,它已成为人习以为常、不假思索的生活内涵。于是,一方面是丰富多彩、活生生的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精神支撑这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红尘人生,默默地谱写着世世代代循环往复、生生灭灭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人对自己的文化的漠然和无知。通常,只有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的转折处,人们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或文化的力量。

一种情形是,当我们把一个人从他所熟悉的生存环境“抛入”异国他乡的新环境中时,文化会非常鲜明地跃现在他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应答问题、处理事务等一切活动之中。他会在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情感表达等方面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或文化的碰撞;他会感到自己在文化上是一个“陌生人”,如果不经历一个艰难的“文化适应”过程,他将无法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

另一种情形是,在个体或社会生活的重要转折处,人们会遭遇到更大的文化力量。例如,在个体的层面上,从儿童到成人,常常会经历一个“青春期骚动”或“青春期危机”。这实际上是一个个体从儿童的文化模式向成人的文化模式转变所碰到的文化冲突。在社会运行的层面上,在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转折时代,人们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体会到文化的存在,这就是身临和目睹文化的断裂,即一种旧文化的衰亡和一种新文化的诞生。

但是,即使人们在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转折处感受到了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力量,也并不代表人们已经形成了关于文化的清晰的概念和清楚的理解。甚至当人们自觉地使用文化概念时,也常常有着不同的所指。例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可能指这个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或不识字,也可能指这个人在行为举止上缺乏修养,还可能指这个人对一些人们都熟知的东西缺乏了解等。同样,有时我们用“文化”来代表文学、艺术等具体文化形式,有时用以概括传统习俗、风俗习惯,有时用来指称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等等。

显而易见,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批判活动和批判理论,我们在这里不会像一般文化学那样,满足于对风俗、习惯、仪式、禁忌、图腾、价值规范等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描述,也不会一般地介绍饮食文化、性爱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居室文化、保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告文化等等。我们要透过文化现象的表层,探视文化的深层规定性和特征,从而解释文化在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运行中的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RP/MvtV5mL1MtQYT71i0v5M9dP1GzREo0e1xy6mKAjs55nggYwreC74XrUAXPk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