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读俞平伯先生《清真词释》

平伯师的《清真词释》继《读词偶得》出版了,于是我又不揣冒昧地来写书评。其实这是多馀的。因为平伯师的文章见地,早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无庸我来喋喋。而弟子给老师的著作写批评,不是意存标榜,就未免有失恭敬。不过切磋之义,圣门不废;刍荛之言,大雅察焉;有话不说,反悖乎诚。况乎著书立说,原俟传流遐迩,以求赏音之士;一得之愚,虽未必有当,要为平伯师所不罪,则幸何如之。所以甘蒙揣籥之讥,不辞其喋喋云尔。

这本《清真词释》分上中下三卷。结撰经过详作者自序中,为免复述,照抄如下:

这些旧稿从《读词偶得》里撤出,也不曾修改,径编为本书上卷,我自己实在怕看那冗长醉梦的谰语也。在丁丑以前,曾和废名释“醉桃源”(即“阮郎归”)一词,也还是很长的,却已经过两次的修改,今列于中卷之首。以后被搁置了多年,直到近几年应友人之请,曾评释陈注《片玉词》本起首的两篇“瑞龙吟”与“琐窗寒”,从头讲起,本是我的原来计划。此外又偶写了一些简短的文字略附评注,名曰“清真词易读”,原为自己闲时阅诵,又为初学取譬,但既不成书,这些材料被拉杂收编,今中卷是也。

中卷非一时所成,亦非在一种心情下一种格式下写的,故最芜杂。但较上卷,又过了十多年,或不无寸进,望读者详之。下卷比较通畅完整平易,这另有一种来源。三十四年冬天,教育部在北平设“临时大学补习班”。……约我往教《清真词》,……我的亲戚胡静娟女士方服务于二分班文书,偶来旁听,颇致欣赏。但公馀诵习究不方便。后来我说,暇时可到舍下闲谈,您如写以文字,我的《清真词》的解释庶可迅速完成也,遽承欣诺。迟日出其笔录,精详圆满,不蔓不支,略加修正俾全其美,即本书下卷是也……

这里亟应注意的乃是作者自己对作品的批评。对上卷中诸篇解释,作者名之为“冗长醉梦的谰语”,于中卷则谓“较上卷又过了十多年,或不无寸进,望读者详之。”根据这话,可以看出在写《读词偶得》的时代,作者之修养较写《清真词释》时多少得有点距离。正如我在论《读词偶得》时所说,这可以窥作者治学问的阶梯途径。盖学问之道,本无止境,知识是累积而增的,自然与年寿共长,尚无若何关系,最难得的乃是“火候”。我们在课堂上听讲,多喜趋于老教授们的座下,而于年辈稍晚的助教们,则每每略存不敬之意。夫岂是他们不配教我们乎?总该是老教授们炉火纯青的劲头更格外能感召学子耳。著书立说写文章亦复如是。《读词偶得》非不善也,平伯师之谨慎谦的态度犹昔也,“不无寸进”之语,固是作者谦巽之辞,然亦正见出虽作者亦可以断定自己的火候若何,才说出这样既谦巽却实具自信力的话。而在旁观人看了,又奚止尺寸之进而已哉!详考其迹,约有三端:《读词偶得》只释小令,故本书上卷亦皆为小令,中下二卷则不拘此例而多释慢调,一也。上卷中评释文章篇幅多长,中下卷则言简意赅,适可而止,二也。文章一写得长时,便容易琐碎繁缛,且不免泥于章句之论议,短则次第分明,眉目清朗,而道其筋节之细腻处,初不减于畴昔之胜,三也。然而这犹为皮相语,其真正好处,非读过原书不能体味捉摸之,不是区区楮墨所能尽,只好付之阙如了。

说到这里,乃不免要戏台里喝彩一番,找补几句“仰止”的话。大抵平伯师释长短句有三个长处。一曰体贴原作心情。这当由于平伯师自己即是词家所致。惟其能体贴原作,故词中之严针密线直曲显晦处皆能了无孑遗地说出,然后听者或读者能够恍然省悟。二曰有自我境界在内。讲文学作品不是演算题,必须设身处地,现身说法。有我在内始克情文相生,一味客观将不免枯燥支离。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相似,其本身即应厕于文学之林,《清真词释》即是如此。故有许多篇文字都是平伯师自出机杼的文章——创作。读《清真词释》不独于周邦彦的作品有清楚的了解,顺便还领略到平伯师的文章风格。较之童蒙时读《左绣》一类书籍,看了那些毫无感情一味呆讲的启承转合,如诵汤头歌诀般的难受,真是大相径庭了。三曰最重章法结构。夫“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平伯师亦自知之。又曰分析与创作走的正是相反的路。而卒娓娓孜孜,以间架结构层次照映度人者,是平伯师知个中甘苦处。盖侈言欣赏专主性灵,弃章法结构于不顾,本未尝不可;但对“法”毫无所知,也未必真能统盘接受前人作品之深趣。为浅学者说法,我宁取平伯师条分缕析的作风,不主空泛的直觉欣赏。某次平伯师和我谈到给学生讲书。我说:“先生讲书好像领导学生逛庙。自己是到过这儿的,闭着眼也可走遍了全庙。却不惮劳苦地站在庙门口,陪了学生一同进去。走一处指点一处,虽近于琐细,却昭晰详明。尽管来过这儿的人觉得这未免太啰嗦,而没有来过的可大大地沾光了。当然庙的面积很大,被领进来的人不一定能浏览周遍,毫发不遗,但能看见几分便可受用几分。总比站在门口不让学生进去,只听自己说里面如何如何美丽的强得多。”平伯师当时虽未置可否,我想我这话恐怕是不无道理的。讲堂上如此,写文章亦然。周保绪说:“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愈勾勒愈浑厚。”我说平伯师解词(不独解《清真词》),也是愈勾勒愈浑厚。他人一挦章摭句,便索然寡味,而平伯师则愈分析得入微,愈醰醰有味,故不惮勤为勾勒也,最近有人谓我:“俞先生讲诗词不免归方评点《史记》习气。”我想,他大约对归方之流便有着成见的。且归方等人之谈文章作法,如我前面所云,是没有感情的,而平伯师则有自我在内,读其文便如晤其人,以归方和平伯师相比,虽不为无见,终非真知平伯师者也。

迤逦说来,已嫌拉杂。关于周邦彦的作品,有《清真词释》在,合亟不谈。不过周词中那种“桃花人面旧曲翻新”的题材太多,乍看去似是一病。但“词”这玩意儿本身就离不开卿卿我我,所以于清真先生亦可以无讥。再则,周氏翻新的本领也确乎不凡,正可为我们初学填词的人借镜。于是更可以存而勿论了。

最后,我愿意说句买椟还珠的话,即“《清真词释》虽好,而自序尤佳”是也。读《清真词》而不读平伯师的《清真词释》,犹可言也,读《清真词释》而竟不读《自序》,那真如入宝山而空回,未免为笨伯矣。原书具在,读者盍一验之,便知吾言之不谬也。

戊子重阳后二日宣南城西隅写讫。

原载一九四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一○五期 qpATC4IxVgcSEEi0pa1zHa8JdY3EpUPwCO4P7nNZOIie75SouzEmLZRSKk3OB5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