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家园林
锦绣江山演变铺列

北京北海镜清斋后沁泉廊

中国的皇家园林吸收了私家园林浓缩山水自然景物于一小区域的特点,集精美的建筑、宏伟的气魄、宗教的寄托于一体。览天地之精华,现人间之雄风。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欣赏,皇家园林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对人文历史和政治社会的浓缩体现。它似一座官方的历史博物馆,又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皇家园林是包括宗教建筑、宫殿建筑、坛庙建筑等在内的中国古典建筑中艺术性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

如果说私家园林以小巧清幽取胜,那么皇家园林则以宏伟壮丽著称。传统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很大,园内的布局规划合宜,气势恢弘。中国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因此皇家建筑的选址、布局等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自由地选择地区,理想的区域作为园址可调动诸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建造,并且工匠的选择尽可能是水平最高的,因而工程质量也较有保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皇家园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可以胜过私家园林,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无人能及的气势。

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产生了传统的皇家园林的雏形。比如商朝末年出现的供天子狩猎的囿,拥有大面积的天然土地,除自然的地形和丰富的植物外,还供养着野生动物的繁衍生存,囿中唯一的建筑是台,可供天子登临观望,或举行祭祀等活动。

到了秦汉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有了新的变化。园林规模依然宏伟,同时,园林中的建筑更丰富,也更为华丽。传说中秦始皇很迷信神仙道术,听说东海中有仙山,就多次派人到东海仙山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但都失望而归。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园林中挖池筑岛,模仿海上仙山来实现自己接近神仙的愿望。《秦记》:“秦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处也。”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很迷信神仙方术,也想长生不老,所以仿照秦始皇的做法,在建章宫的西北部开凿大池:太液池。池中筑三岛,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崇楼伟阁以像仙居成为当时皇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在秦代造园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合”的苑中苑的布局模式、使皇家园林的造园风格进一步形成。

不管一池三山的起源说法有何不同,一池三山形式对后世皇家园林的建造与布局的影响非常深远却是无疑的。汉代的建章宫是我国园林史上第一座拥有完整的一池三山格局的皇家园林。此后,历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中都包含一池三山的元素,直到清代。如早期北海的池面,有三座孤岛,琼华岛、圆坻、犀山台。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有趣的是,在平面上,这三座岛与分隔湖面的堤坝形成“如意”“灵芝”的古代吉祥物形状,构成“如意灵芝”。

“一池三山”形式的内涵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联系,老子以“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皇家园林以自然为宗,运用老子“道法自然”思想,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并未有意识去追求什么的大自然本身,却在无形之中造就了一切。儒家思想在吸取借鉴道生万物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点使得国人崇尚艺术心境完全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就成为“一池三山”造园理念的文化基础。但是,究其源头,确是秦始皇寻仙境、求仙药无果的情况下,帝王转而借助园林未满足其内心的奢望。

北海承露台

秦始皇在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建造构想,为其后历代帝王所模仿,但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又何止一个一池三山呢?皇家园林的承露台即是另一个佐证。承露台传说是秦代的遗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收缴的兵器放在一起熔铸,铸成十二个铜人,立在阿房宫前,用来彰显自己的威严。汉朝时,汉武帝刘彻也在建章宫前面的太液池立铜质的仙人承露台。但其目的是妄求长生。这也是汉武帝听信道士胡言的结果。道士说,要止阴气、生阳气,就需要用天降的甘露拌上玉石的碎屑来服用,这样便能长生不老。以后历代都效仿。今北京北海琼华岛的承露台据说就是元世祖忽必烈所立。

现存北海的承露台柱上的仙人,身着宽大的衣服,身材有着匀称的比例,极富生机的表情、优雅的动作都体现出一种淡定。仙人双手托着平平的大盘子,永远都在等待天上水气凝成的仙露。远远观望,铜质的仙人承露台以稳重的色彩,面对着浩瀚的水面。青山绿水围绕着这位双手托盘、永不疲惫的仙人。而这位仙人虽不言语,却在讲述一个两千年的古老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逐渐转向对自然美的体现,尽管开始了人工的造景,但叠山理水的人工园林造景还是应用了山水画的写意轻松手法,打破了秦汉以来皇家苑囿写实的沉重风格。到了金、元、明时期,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尤其是元代长期战乱,加之统治者的不同文化喜好,使皇家园林的建造处于低潮期。纵观历史,清代是皇家园林建造最为鼎盛的时期,留存至今的皇家园林大多都是清代所建造。

清代的皇家园林占地虽不能与秦汉相比,但还是利用设计来突出了宏大的气魄,充分利用山水自然的地貌特征,还创造出宛如天工妙笔的景色,如圆明园的真山真水。园内有园,多样化中又有统一性。每一个景区中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皇家园林反映了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具有大一统、四方平安的象征意味。

北京故宫御花园,从浮碧亭内看堆秀山上的御景亭

帝王渴望社稷平安,园林的建筑中都有寺庙的设置,以求护佑,体现了中国封建传统阶层的思想。这种多功能建筑融合在一起的规划,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群体艺术的综合体现。皇家园林的面积都很大,但是其布局却也更精致。不管是山水景观的高隽飘逸,还是建筑风光的华丽尊贵,都大中有实,大而不空,虚实结合,气韵天成,高窈深窕。皇家园林体现出来的很多传统内涵、经典设计值得我们深入地探求。

北京故宫御花园全景图

皇家园林尺度的宏大规模、格调的磅礴气势、建筑的精致华美等,都可以清晰地从现存的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中感受得到。

不过,除了这些大型皇家园林之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些规模相对小巧的皇家御苑也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没有大型园林的气势,但也从建筑元素的设置方面表现出了皇家园林的特点。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就是这样一座皇家御苑。

紫禁城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北端,是故宫中轴线上建筑群的终结点,始建于明代,占地约十八亩,平面略呈长方形。这座御花园与一般以山水为主要景色的皇家园林有很大的不同,总体呈现严谨均衡的布局模式,尽管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在整体造型上十分近似,但高超的设计没有给人以雷同的感觉。这种均衡与对称明显是其前部宫殿建筑群的格局的延续,同时也体现了封建的宗法礼制思想。园内的古树名花众多,表现出了一般园林清新、优美的环境特色。因为御花园是皇宫的内廷宫苑,因而建筑都以精美细致而著称,金黄色的琉璃筒瓦、以龙为主的装饰纹样、朱红色的隔扇门窗和檐下的鲜艳彩绘,都是皇家建筑级别的重要体现。

古代家庭本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但自从秦汉以来,有了一套完整的郡县制、户籍制和官僚系统逐渐把封闭的家庭和中央集权的国家连接起来,以后历代都逐渐制定和修订各种制度,把国家与家庭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伦理道德规范为纽带,把君权与族权、血缘系统与地缘系统相结合,形成组织的联结,并形成清晰的等级制度,凡和帝王有关的一切都是最高级别的体现,因此皇家建筑所用的材料、装饰、工艺等为一般人所禁用。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要处处维护和体现帝王的非凡气派。

皇家园林的豪华奢侈,世人有目共睹,比起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可谓是人间建筑的上品。建筑的艺术、材料装饰等等都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没有强大的金钱实力作后盾,是不可能建造得这么奢华的。

无锡寄畅园廊桥

皇家园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皇家园林中一般都设置宗教建筑。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于宗教的态度是利用。统治者本身利用宗教来推动管理、推动经济,像唐代是宗教繁荣期也是经济繁荣期。统治者本身也信仰宗教,认为宗教可以护佑自己。颐和园的佛香阁、北海的永安寺等就是设置在皇家园林中的寺庙。

颐和园万寿山的前山中部,原有乾隆时期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为了给他的母亲祈福祝寿。后来在寺中仿照杭州六和塔建了佛香阁,初名为延寿塔。清末,大报恩延寿寺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太后在它的基址上建了排云殿,同时也重建了佛香阁。

佛香阁为平面八角形、高三层、带有四重檐的楼阁,下有高达21米的台基。佛香阁内神台上供有千手观音菩萨像一尊,阁内另有其他大小佛像数十尊。佛香阁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同时也是颐和园中的一处重要景观,建筑本身更是一处观景妙处。站在阁上,可以近俯湖光潋滟,远眺田畴无际、迷茫远山。

永安寺和白塔寺都位于北海琼华岛的南坡,建筑顺着山势由下至上层层叠起。寺庙是喇嘛念经和皇帝烧香拜佛的地方。永安寺最前部是山门,门内左右供四大天王像。山门后面的院落内东西分别设有钟楼和鼓楼。院落北部中间建有法轮殿,是永安寺的主殿,大殿里面供有释迦牟尼像及其弟子,还有十八罗汉等的铜铸鎏金像。

穿过永安寺后面的龙光紫照牌楼,不远即是白塔寺。白塔寺是一座喇嘛教寺庙,建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寺中主要建筑有正觉殿、普安殿、宗镜殿、圣果殿和白塔。

琼华岛白塔因其高度成为北京城的标志之一。高高耸立的白塔与蓝天白云共同倒映在北海的水中,不由得令人想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脍炙人口的歌曲。白塔高35.9米,顶部有大伞宝顶,铜铸的华盖分为地盘、天盘、日、月、火焰。白塔寺中部圆形塔肚的直径为14米。塔身正南红底金字的藏文图案装饰,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眼光门”,塔周围有306个通风孔。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环绕。站在塔上远眺,北海的景色和全城的景色一览无余,在建筑普遍低矮的过去不由自主能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

从北海南大门入口处看琼华岛

在皇家园林中设置寺庙,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统治者建筑寺庙,能对臣民起到精神麻痹的作用,把自己的统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维护了其宗法统治。同时,宗教信仰也要求帝王自己由崇拜认同教理教义,而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还需要全身心的皈依。宗教为人生提供了终极基础,这种内驱力推动帝王去从事德行。

现存的皇家园林都为清王朝的遗物,园林中的寺院,主要为藏传佛教寺院。这是因为在大清入关以后,清王朝为了扩大统治,顺治多次请达赖来北京。1653年,达赖五世以及三千随从终于到达北京,顺治不仅以最高礼仪接待达赖一行,而且给予达赖重赏。这次活动,使清王朝团结了西藏,也笼络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心。清王朝推崇藏传佛教,使满族、藏族、蒙古族这三个民族在精神上形成高度的联合,这对于稳定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同时巩固了清王朝中央的统治地位。除了寺庙外,皇家园林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宫殿。避暑山庄和颐和园都是清王朝的夏宫,在炎热的夏天,清代的统治者往往不在紫荆城内居住,而是在空气凉爽的园林中居住和办公。因此,皇家园林中都有宫殿区的设置,为皇帝的起居和办公提供场所。和园林中金碧辉煌的寺院相比,园林中的宫殿区在外观上反而相对朴素,不使用琉璃瓦以便和园林建筑的总体气氛相协调。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鸟瞰图

颐和园苏州街

皇家园林中除了建有寺庙宫殿建筑外,往往还在园中建有一些小型的园中园。

谐趣园就是颐和园的园中园。“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未进谐趣园门就听到水声潺潺,又有荷香扑鼻,三步一折,五步一回,来到了园内,池水碧绿,垂柳婀娜,小桥如彩虹横卧在水面,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石嶙峋,建筑飞檐翘角,装饰古朴典雅,没有琉璃瓦的绚烂,没有皇家园林一贯的辉煌,倒有私家园林小巧精致的风范。青砖灰瓦,小亭映衬,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杨柳抽芽吐绿,夏天荷香飘远溢清,秋天池水碧绿清透,冬天大雪红梅压枝,在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小园中,四季的景色如画面般丰富多彩,时趣盎然,使统治者在巨大的园林中享受私家园林般的小巧和静谧。

皇家园林的布局设计定然会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与传统观念。园林的景物及建筑小品体现着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授。尽管皇帝的权威是以精致的布局来呈现的,但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整体氛围。也许这个世界一直就这么奇怪,“这山望着那山高”,皇帝有时也会羡慕普通人的随意生活。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所以不能像普通的老百姓一样,游街逛市,领略街道上市俗生活的情趣,因此产生在皇家园林中仿照民间的街市,建造买卖街,供皇帝游玩,享受普通人的乐趣。

颐和园北宫门内的苏州街,就是当年乾隆为了享受逛街的乐趣而修建的。当年这条街的边上共建有店铺房两百多间,但每间房屋的尺度都很小。建筑的立面形式仿照清初北方民间的店铺,楼店、牌楼、平房等都有。买卖的东西也模仿普通集市上的商品,太监和宫女分别扮演商人和民妇,使皇帝感受热闹的气氛。虽然一些东西是假的样品,但这样的街道宛然具有一个寻常百姓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市井气氛。帝王对这样的街道也钟爱有加。苏州街只是皇家园林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景点,无园林欢赏自然景观的常态功能。遗憾的是1860年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这个区域被毁,之后慈禧虽然重建苏州街,但远不如当年气派。今日所见的苏州街是“文革”之后恢复重建的,对于普通的旅游者来说,走惯了普通的市井,逛逛皇帝的街道,满足了人们好奇的娱乐愿望。

皇家园林给我们的最深印象,也许就是磅礴尺度的威严气氛,这就是皇帝“移山缩水入君怀”的想法。平心静气地说,中国皇家园林的确吸纳了私家园林的许多优点,在保留园林情趣的同时,皇家园林的建筑在规模、尺度、形式多样化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皇家园林在威严中不失和蔼,在雄伟中尽显山水的自然风光,不愧为园林中的瑰宝! 1wh3bwZzCRTojMIE8ybQQQIGeYwO0wIuCw/FuKmz9jnHEe0z0yOP6xYC9pEji8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