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美的普遍本质与作为语词的“美”

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遇到“美”,比如到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旅游,下了车,忽然看到明镜般的湖泊,湖畔柳叶轻拂,我们会忍不住脱口而出,真美啊。听音乐演奏,看绘画作品,欣赏雕塑、建筑等都会让我们发出美的赞叹。浮士德临终前听到挖土的声音,以为是人民在填海造田,感叹说“真美啊,你停一停”。这是个很著名的例子。“美”这个词用得如此频繁,让人不由自主地认为存在一种东西,一种普遍的东西,它隐藏在某个隐秘的地方,我们虽然是因某个具体的事物发出“真美”的感叹,其实它只是一个现实的触媒而已,让我们如此感叹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个普遍的、隐藏起来的东西。这样的观点非常普遍,也是传统美学的主导观念,目前为止,还具有巨大的影响。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抓那个隐藏的东西,但它又总好像是在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切之则近,又倏忽远逝。

既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就必然有一种研究“美”的科学,这一思路看来如此正确,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却是错误的。“你会认为美学是一门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科学——光看用词就很可笑。我建议它应该包括哪种咖啡味道好的问题。” 在这儿,重点还不在“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上,即使我们认为“什么是美”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但“美学”被称作一门研究美的现象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却显得还挺有道理。其实重点在“科学”这个词的用法上,它涉及两个谬见。一个是浅薄的谬见,即真的认为有一种研究“美”的科学,通过发掘这种科学的运作模式,就可以将美的本性、美的规律、美的结构等进行完善的定义和分析,并建立起严整的美学大厦。这一谬见通过对“科学”一词的澄清就可以消除。科学是一种经过严密定义和约定的系统,它主要是研究物质性对象的,如果我们说有一个关于“美”的科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悖谬,“美”恰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美”与人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当然,我们也可以不用“科学”这个词,而使用“理论”这个词,即我们认为可以有一种研究“美”的“理论”,比如在我们大学课程设置中也有一门“美学理论”课。然而不幸的是,理论一词与科学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它也指一种系统性的规定,至少,我们说理论的时候,要达到各定义和原理之间的自洽。因此,美学理论就是一种关于美的系统性规定。这么说应该会获得较大程度的赞同。于是就会涉及第二个谬见,这是一个较深入的谬见,也是维特根斯坦着力破除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哪怕不知道美是什么,也可以通过谈论哪些东西是美的来建立起一种美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背后有一种机制,这个机制保障美学理论的成立,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哪些东西可以算作美的东西?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美的东西好像是无所不包的,所以维特根斯坦开玩笑地建议美学研究“应该包括哪种咖啡味道好的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学生里斯对此解释说,美的范围“很难找到边界”。

其实想想在美学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就会知道美学的对象到底有多不确定。比如我们学到美的东西要分几个类型: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滑稽、丑等等,且不说这些类型之间的交叉和重叠,划分这些类型的标准又是多么混乱不堪,只要想一下丑为什么就成了美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就会觉得这里面颇有意味。为什么一个本来与美相对的范畴成了它自身之内的东西呢?通常可以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时间上的理由,即由于历史的发展,我们的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丑也能够被我们的审美意识所接纳,成为审美的对象。这个理由如此平庸,因为几乎什么也没说,只能作为一个结论而已。在需要给出理由的地方反而给出结论是一种无效的回答,虽然这样的回答很常见。另一个理由听上去要好得多,这是形式上的理由,即我们关心的不是丑的内容而是丑的表述方式,只要表达丑的方式很美,我们就认为它可能是一种美。但这样一来就要面对一个奇特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忍不住对内容反感,另一方面,我们又得承认表达的方式让我们喜欢。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忽略内容,只关注形式,从形式上去寻找美的共性,同时认为,这种美的共性存在于所有美的类型中。

大凡有点儿经验的研究者就会发现,如果我们为一些类型寻找共性,随着范围的扩大,共性会越来越抽象,以至成为完全与具体类型无关的东西。一旦我们尽可能地搜寻可称之为美的例子,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然迷失在大量的例子中,这些例子没有任何共有的东西,只不过某些例子具有相近之处,一些例子与一些例子相勾连,就像是一把锁套着一把锁,各种各样的锁结成长长的锁链,但第一把锁与最后一把锁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它们之所以能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叫作锁。美学也是如此。因此,传统的美学研究法不得不抛弃在实例中寻找本性的道路,就是因为无法找到在各种实例中都存在的那个“本质”。当然还有一条抽象的道路可以走,那就是乞灵于“内在形式”,虽然谁也看不到这种“内在形式”在哪儿,但是至少人们会想,既然我们把这些美的东西放在一起,那么一定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决定了我们能把它们放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历来的美学研究者都在殚精竭虑地寻找这个内在的一致性,却没人觉察到这一预设方法倒果为因,缘木求鱼,本身就很荒唐。所以,现代美学对它的质疑和抛弃,就很可以理解了。然而,现代美学依然没有质疑美学研究的起点,即为什么要把这些“美”的东西放在一起,现代美学悬置乃至抛弃了一致性问题或本质问题,其理由就并不充分,那个最根本的核心依然没有被摧毁:即到底为什么能够把那些“美”放在一起,在哪个层面上,这些“美”的东西能够放在一起讨论,而且又不必乞灵于“内在形式”?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理由。 bYpVszg81tPlOH0DQtIloQavVvTG6OL2IhBQ93na8li/R9vOTUw8S949ZjD7uu5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