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服饰
旗袍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女装,富有浓厚的民族韵味。旗袍的设计巧妙,造型质朴,结构严谨,至上而下由整块衣料裁剪而成,各部位的衣料不相重叠,整件旗袍没有多余的带、绊、袋等装饰,因为领口高翘挺拔,使人精神抖擞;腰身内缩,使人显得大方苗条。由于贴身,使富于青春美的三围隐约可见;下摆两侧开叉,不仅行动方便,还给人轻快活泼之感。旗袍的样式很多,款式的变化主要依据袖式、襟形、领子的变化而定。就袖口而言,分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就领子而言,分高领、低领、无领;就襟而言,分圆襟、直襟、方襟、斜襟、双襟等;就分衩而言,可分高开衩、低开衩。旗袍的质地也不一样,秋天穿夹旗袍、冬天穿棉旗袍,夏天穿单层旗袍,旗袍适应的面很宽,很少受年龄限制。
旗袍从形成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当时的旗女把头发高高盘起,腰以下的身体被服装人为拉长,再穿上花盆鞋,使身材显得更加苗条细长,但与汉女的宽衣宽裙相比,只是高了一个个儿。辛亥革命使原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成为历史,出于政治原因,那时穿旗袍的人大大减少,旗女纷纷改作汉族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的打扮,旗袍几乎销声匿迹。现代旗袍的产生与流行是在20世纪20年代,长马甲被看做是现代旗袍的前身。女子的马甲原是短的,套在裙子外面,后来出现了长马甲,一时成了时尚,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聪明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了一步,将两者合二为一,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但式样有了变化,减瘦下摆,成了上下大小相仿的直筒式的袍子。现代旗袍的发源地在上海,由于宋庆龄夫人的倡导,由于阮玲玉、胡蝶等上海电影明星的“偶像效应”,旗袍很快就流行起来,上海的女学生得风气之先,成了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青楼女子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随后在全国普及起来。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间,旗袍的款式不断更新,如领头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旗袍摆脱了旧的式样,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制定了的《服制条例》,对旗袍的样式作了具体规定,明确旗袍为女子礼服。2006年上海开始将旗袍列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
旗袍属于中装,相对于中装而言的是西装,西装又称“西服”。就狭义而言,是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两件套或三件套)。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流行当今的服装结构模式。常见的款式有翻驳领和枪驳领;前身口袋有三,左上小袋为手巾袋;衣服下摆为圆角形、方形或斜角形,有的开背衩;袖口为真开衩或假开衩;正中为双排钮或单排钮;以带有羊毛成分的精纺、粗纺面料为宜,也有布料或化纤等薄型面料的。穿着西服具有大方、简洁、端正的效果,能较好地体现工艺精致感和合体贴切性,并且穿着者的年龄跨度大,适宜于老中青三代,常在社交场合穿着。西装分为男式西装、儿童西装与女式西装。女西装平驳领、枪驳领比较普遍。最正统的西服样式,上衣与裤子以及背心都是用色彩相同的面料缝制而成,再系上西服领带,给人留下肃穆、端庄的印象,适宜于正式均合以及礼仪性活动。女式西装受流行因素影响较大,但最根本的是要合体,能够突出女性体形的曲线美。应根据穿着者的年龄、体型、皮肤、气质、职业等特点来选择款式。穿一套合适的西服,使人变得更加美丽大方。
女式西装的历史不算长,一般的说法把它归于上世纪。20世纪初,一些家庭主妇纷纷走向社会,担任社会职务的越来越多,有的还身居要职甚至成了国家领导人。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她们纷纷仿效男性,穿潇洒的西装,于是女式西套装应运而生。不过也有资料说,妇女穿西装的时间还可以提前,依据的材料是说19世纪的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George Sand),在女人都穿雨伞式长裙的时代,她独树一帜穿起西服,被人视为女扮男装。当然,作为西装的一个类别,女士西装毕竟只是整个西装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常见的一个说法是西装起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据说西装上衣原来是西欧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生活,散领、少扣的衣服穿起来方便,适合捕鱼作业,以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式。现代西装的历史常常被追溯到17世纪后期,当时一起出现的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合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构成了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形成了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燕尾服是经典的西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规定男士参加夜里的社交活动必须穿燕尾服,现在已被深色套装所替代。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与女西装的历史都不长,但其变革的过程都具有一种革命的意义。现代旗袍与清代旗袍相比,凸显性别差异,反对性别歧视,展示女性美是一个典型特征。首先,与现代旗袍仅指女袍不同,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不属女人的专利,旗女之袍与男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其次,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宽大平直;而现代旗袍显露腰身,表现体态;第三,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现代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在此以前,中国对人体持十分含蓄的态度。对古代美人的评价脸是主要的,身体的其他部位肩、胸、腰、臀、腿被埋在层层的衣衫底下。旗袍的出现,对社会、对传统的旧观念是一大冲击。民国的大军阀孙传芳不仅要求取缔模特儿,还极力反对女子穿旗袍。他认为那种衣服“太勾男人的眼珠儿,且女人露臂袒膀有伤风化,易招(男)人想入非非”。民国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1934年时就有几近臀下的,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给人以活泼轻捷之感,但阻力也很大,当然,谁也挡不住旗袍改革的潮流。
女西装的发展与现代旗袍的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西装原来是男子的专利,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上流社会虽然形形色色、有国际化性格,但人们在服装上却相当盲从。香奈儿(Coco Chanel)从上流社会的礼服中受到启发,设计了香奈儿服装,开创了男装女穿的风尚,在服装界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女装第一次出现了简单的直线条轮廓,使女人的身体真正从紧绷的束腰中解放出来,西装成了女性衣橱里重要的组成部分。40年代DIOR(迪奥)推出的名为“新风貌”时装系列,具有鲜明的风格:裙长不再曳地,强调女性隆胸丰臀、腰肢纤细、肩形柔美的曲线,打破了二战后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打造出全新的西装轮廓。这种风格轰动了巴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0年代出现的女性化西装,采用收腰的设计来凸显出女性S形的身段,领口和袖口的设计更细腻,衣长明显缩短,使身材比例更为完美。80年代的简约化西装,适应女权主义复苏、女性走向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潮流,设计也更为简洁,完全朝普通的男式西装靠拢,通常只用收腰来缓解西装强硬的感觉。女西服的发展打上了性感、平等、独立的烙印。
显然,就妇女解放的意义来说,中国旗袍与女式西服基本走向是十分相近的,当然这不能替代各自的文化特征,例如,服装造型、外形、结构、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审美文化等。
1.分别介绍旗袍与西装的一般特点。
2.为什么说旗袍与女士西装都具有妇女解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