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部日本近代史,经历了维新变革、扩军备战、对外侵略并最终输掉战争的演进过程。维新自强激发的能量被纳入安内竞外的轨道,侵略战争最终毁坏了变革成果,大起大落,沉浮兴亡。

近年来,日本右翼篡改历史、否认侵略的自由主义史观甚嚣尘上,有必要以史实为据,在研讨近代日本弃旧图新、迅速发展的同时,记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血腥侵略战争的罪行,以警喻今世,昭示未来。在这一点上,本书与其他多数的研究著作并无不同。

那么,既曰新编日本近代史,究竟新在哪里?首先,在对日本近代史进程的宏观把握视角方面,力求有所创新,即:

(1)探索日本近代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已经出版的日本近代史有所不同的是,本书第一章未将1853年美国舰队叩击日本国门或者将天保改革作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而是从近世社会历史环境对近代日本发展的影响入手,在探讨近世与近代的历史联系中,说明日本近代史,尤其是明治维新或日本近代化进程日本特色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原因。所谓日本特色,包括:①在欧美冲击下,同样面临内忧外患的中日韩三国,只有日本最早组成“官军”旗号下的雄藩联军,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搭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末班车。②天皇在近代日本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参照欧美模式的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近代天皇制的建立。③武士阶级转化为华族,充当了日本近代化的主导力量,在政界、军界、经济界到文化思想界和教育科技界崭露头角。④在近代东北亚率先掀起文明开化浪潮的日本,选择了军国主义道路,对外频繁发动侵略战争,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仅从明治时代寻找原因,显然是不够的。弄得不好,还会因果倒置。但是,如果从日本近世与近代的历史连续性中去寻找答案,上述许多问题就不难得到解释。

(2)关注日本近代史进程中的变异性。历史进程的连续性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内在的逻辑关系。历史进程的变异性则突出了阶段之间的差别,形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后一阶段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却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复活已经逝去的一切,通过育新于旧,局部量变逐渐积累着整体质变的能量,最终新旧更替。用历史的变异性来观察日本近代史,不难看出,近代日本发展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充满捉摸不定的大量变数。德川时代(1603—1868)的日本国内长期和平,武士文人化并热衷于学理的研讨。明治时代(1868—1912)的日本,却转而国民皆兵,外战接连不断。大正时代(1912—1926)的民主运动过后,竟然是法西斯的横行。昭和初期(1926—1945)一度推行理性协调外交的日本狂傲地自绝于国际社会,景色优美的日本列岛变成了对外侵略的大兵营。近代日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化急行军,在1921年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世界级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国际条约的确认。然而,只过了10年,日本帝国兀自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再过14年,“大日本帝国”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有关近代日本历史进程变异性的探讨,为本书的重点。其中,第二至第五章着重研讨日本何以通过维新自强而武力崛起,第六至第八章主要评析国策抉择错误和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

(3)全面观察近代日本历史的发展整体过程。将倒幕维新运动兴起至战败投降的近代日本历史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不仅符合历史的真实,也有利于评论其历史进程中的成败得失与是非功过。如何评价明治维新的成败得失,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观点。概括起来看,大体有三种看法,即肯定论、否定论和成败兼而有之论。相形之下,成败兼而有之论更全面一些。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换的角度来看,明治维新是成功的。通过维新,日本历史性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时代以“与万国对峙”为最高国家目标,以“富国强兵”为主体的基本国策,曾给日本带来武力崛起于东北亚的结果。但同样是这个基本国策,却因昭和初期决策者的判断失误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把日本引向战争的深渊并导致战败投降。因此,对明治维新的评价,应当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分清其成败功过。

第二,转换具体内容取舍和记述的角度,力求有些新意。

本书除了第一章与通常的日本近代史陈述有所不同外,其余7章的标题,与已经出版的日本近代史编排大同小异。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旧瓶装新酒”,以求内容上有些新鲜之感。本书第三、第四章主要说明明治维新的进程,但分成欧化和民族化等两个发展阶段,突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对众所周知的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也从武士阶级改造和转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加以审视。第七章记述了日本法西斯化进程,但将其与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进行评析,显现两者的互动关系。

近代日本的兴亡,与如何处理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不无关系。尤其是近代日本与中国、美国的关系状况如何,影响了日本国家方向的选择。众所周知,日本自有国家以来,历来重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在古代,从汉代倭奴国到魏晋的邪马台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倭五王,500余年间,历代日本国王无一例外地主动通交,借助中国帝王的权威,增强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并威压朝鲜半岛国家。盛唐时代,富强的中国曾经是日本从政治体制、赋税制度到语言文化、节庆习俗全面效仿的榜样。到了近代,落后而贫弱的中国,成为日本民族主义蔑视的对象和军国主义的用武之地。中国的沉沦,成为日本武力崛起的最大国际契机。军国主义的侵略,将古代中日友好交流的主流扭曲为此消彼长、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东北亚也因此而无宁日可言。被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扭曲的中日关系,只能靠抗击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来纠正,以恢复和平友好的应有状态。其前提,是中国的富强与统一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机器的废弃。在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中国因素的分析,许多问题就说不明白。因此,第七、第八章的记述分析了中国因素在日美矛盾激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抗战对日本国内政局的影响,并且用一定的篇幅记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贡献,并非将太平洋战争仅仅理解为日美之间的战争。

除中国之外,对日本近代发展影响日益增强的国家,当属美国了。日美两国只是到了近代,才建立起恩恩怨怨的复杂关系。美国按照既定的近代远东政策,选定日本为其东亚战略依托,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武力威吓,敲开了幕末日本的国门,使之在加入近代条约体系的同时,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在日本武力崛起的过程中,美国推行的对日政策至关重要。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作为帝国主义新的列强成员出现在远东,日美矛盾开始浮现出水面。然而,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日本的传统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以及陆海军侵占菲律宾、关岛战争行动,促使美国在苦涩中大幅度调整传统的东亚政策,转而扶植中国,对抗日本,务求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并重新规划远东的国际秩序。美日之战,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总崩溃的进程。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苦斗的同时,美国按照新东亚政策的战略思考,也制定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方针和战后对日政策,对战时和战后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在第二章第一节集中介绍了美国的东亚政策;在第八章也涉及了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政策的制定等问题。

第三,在史料的运用上尽量具体化。一般来说,教材多用相对概括的用语来叙述历史发展进程,直接引用的史料和注释都不太多。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本书尽可能详细地引用第一手资料。目的之一,是为对日本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具体一些的资料,至少能够提供查阅图书资料的线索。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资料室、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新泻大学图书馆和人文学部图书资料室、御茶水女子大学图书馆、韩国高丽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借阅便利,以及研究生们的协助,教育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立项和出版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在这里,还要向多年从事日本近代史研究的国内外先学,表示敬意。如果本书能够以先学研究为基础,在研究视角、内容取舍和史料选用等方面取得某些进展,则不胜荣幸之至。当然,开卷是否有益,就有待读者评论了。

宋成有
2005年9月25日于北京海淀蓝旗营 /9pTn4ApbcJO6R5tDGPgWDlGKpHZwwg1pSAtW+s/wVMjUo4bDMORrAUlkMtEEI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