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一年(776),吐蕃进围沙州,但迟到十年以后的贞元二年(786),才最后以“勿徙他境”的条件,迫使敦煌百姓“寻盟而降”。按照吐蕃当年所向披靡的实力,要拿下一个敦煌城,应当不难,但为何围而不攻呢?在敦煌军民已经弹尽粮绝、没有抵抗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与敦煌百姓立盟后受降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吐蕃正在大力弘扬佛教,而敦煌正是他们所要保护的一座佛教圣城
。的确,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吐蕃赞普马上敦请从武威退避敦煌的高僧昙旷入藏讲道,昙旷辞以年老多病,所以用文字的形式作答,写成《大乘二十二问》(有P. 2287等多件抄本)
。一度风行吐蕃的汉地禅法,很可能就是汉僧摩诃衍在沙州降蕃后奉赞普诏命而入藏传播的
。这些正好是敦煌佛教对吐蕃的意义所在。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从吐蕃王朝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吐蕃每攻占一地,往往把当地的官僚和高僧等具有社会号召力的人士迁往别处。如吐蕃占领西州后就曾做了这种迁徙工作。敦煌文书P.3918《金刚坛广大清净陀罗尼经》题记所记唐伊西庭节度留后使判官朝散大夫试太仆卿赵彦宾、僧广林阇梨,P.2132《金刚般若经宣演》题记中的僧义琳,和P.2732《绝观论》题记中的“西州落蕃僧怀生”
,就是从西州迁出的官人或僧侣。世家大族、官吏、高僧是汉文化以及汉化佛教的传承者,他们的离去,使得西州汉文化的根基被抽空。相对而言,敦煌却因为在降蕃以前与吐蕃订立了“勿徙他境”的盟誓,所以得以保存更多的汉文化。而“勿徙他境”的另一成果,是为敦煌保存了人力物力,使敦煌不像北凉灭亡后的情形那样,人口大量流失。
在吐蕃王朝崇佛的强大压力下,敦煌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不见了,读书的儿童转到寺院接受童蒙教育;虽然有“道门亲表部落”的建制,但道观也在文献中消失;摩尼教是吐蕃公开禁止的宗教;除了景教在敦煌文书中可以见到两个十字架和一段占卜文之外,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文化,几乎是佛教一枝独秀。沙州的僧尼寺院从13所增加到17所,僧尼从310人猛增到数千人。而且,敦煌在吐蕃的庇护下躲过了“会昌法难”,佛教教团和寺院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敦煌教法方面,不论是早期出身西明寺的学僧昙旷,还是后期出身藏族的“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
,都给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民间百姓的抄经、念佛、开窟、造像,更是始终不绝。
张议潮在848年赶走了吐蕃的统治者节儿,却留下了自己少年时从学的老师法成,让这位藏族大法师在沙州继续讲经,教授弟子。归义军成立后,极力恢复唐朝各项制度,强化汉文化教育,并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成分,使得汉文化在敦煌乃至整个河西地区部分地巩固下来。总体上讲,归义军时期的文化较吐蕃时期更加开放,佛教向民俗化方向发展,其他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活力,并且与民间文化渐渐合流。
图7 敦煌藏经洞发现行脚胡僧形象(MG.17683)
吐蕃崇佛的政策,造就了强大的敦煌佛教教团,汉族高门出身的洪䛒(俗姓吴)领导的敦煌僧尼大众,参加了张议潮领导的起义。吐蕃的崇佛政策深深地影响了归义军,佛教在归义军时期继续盛行,莫高窟在归义军张氏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造窟高潮,有人称之为“敦煌千佛洞的中兴”
。曹氏归义军继续这一作法,在莫高、榆林两地,修建或改造了许多洞窟,几乎历任归义军节度使都建造了自己的功德窟。敦煌重新发挥了她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即转输商品,传播文化。归义军官府安排协助了许多西行取经的和尚前往印度,敦煌的寺院也接待了不少东来的梵僧前往中原
(图7)。经行敦煌的当然不只是僧侣,还有一批批使者、商人和其他宗教的传教士们。归义军政权与西面的佛教王国于阗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与沙州联姻的于阗王室对敦煌石窟作出过很多贡献,他们的供养人像也都绘画在莫高窟和榆林窟中
。西州回鹘在复兴佛法时,也得到了敦煌的帮助,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就曾让人抄写《大佛名经》送到西州,两地的讲唱文学作品也互有交流
。
在中国其他地区基本已经绝迹的祆教,又频繁出现在归义军官府的入破历(收支账目)上,此时是以“赛祆”这种民间信仰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但赛神的地点,仍然在原本立有祆舍的城东一里的甘泉水边
。
敦煌写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的题记表明,这篇赞文和后面书写的《尊经》,很可能是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写成的,如果是归义军当地所用的文本,则说明了景教教堂的存在
。敦煌发现的从外地(吐鲁番)寄来的一封粟特文信函表明,这里的景教徒与西州回鹘的基督教牧师保持着通信交往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莫高窟北区发现了叙利亚文的《圣经·诗篇》,为景教在敦煌的存在提供了更重要的证据
。
敦煌发现的三种摩尼教经典,其中一件是五代后唐时从内地带到敦煌的,似乎它们早已没有人信奉,但却相对完好地保存在佛教寺院的藏书中。
封存于归义军后期的莫高窟藏经洞,原本应当是三界寺的藏书,这座不大的寺庙,却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宝藏,汇聚了各种文化因素的典籍
,这可以说是敦煌国际都会面貌的完整展现。
敦煌在9、10世纪的中西文化交往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归义军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是敦煌藏经洞宝藏的文化面貌之所以如此丰富的原因。相反,原本较敦煌更具规模的国际大都会凉州(武威),就是在这两百年间衰落下去的,战乱频仍,不复昔日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