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秩序混乱。作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没有太守,当地豪强大姓雄张,兼并土地,使小民无立锥之地,前来贸易的西域商胡也备受欺诈。227—233年间,仓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强的兼并和勒索,为西域商人前往内地买卖提供种种方便
,使得敦煌成为汉族与西域各族民众密切交往贸易的一个国际都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前凉、西凉和北凉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尊重、保护知识人,为他们教授生徒和著书立说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敦煌效谷人宋纤,就有受业弟子三千余人
。当时敦煌的汉文化水平,并不亚于中原北方甚至东晋南朝,这里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宋纤、郭瑀、刘昞、阚駰、宋繇、张湛等,他们的某些著作曾传写到南朝,有些人则由北凉入北魏,为魏、周乃至隋、唐制度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
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也把内地流行的道教传到敦煌。上面提到的前凉和前秦时的郭瑀,就是一位“虽居元佐,而口咏黄老”的道教信徒
。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曾发现一枚早期天师道的符箓
。S. 6825《老子想尔注》写本,如果不是后代才传入的北朝抄本,那就更证明敦煌天师道的流行
。从敦煌佛爷庙、新店、祁家湾等地出土的镇墓文,也可以看到民间的方仙道的影响
。
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方便。两汉之际,佛教已经从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经敦煌等地区传入中原,很快就和中国传统的神仙方术一起,在东汉都城洛阳和东南沿海一带流传开来。相反,从敦煌北面长城沿线出土的大批简牍文书来看,两汉之际的敦煌,主要是一个贫民、士兵、遣犯屯戍的兵站,没有传播佛教的文化基础。汉末魏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的到来和当地文化水平的提高,佛教很快就在这里传播开来。五凉的动乱和北魏与柔然的战争等一连串动荡的岁月,给佛教在敦煌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西晋时,有世居敦煌的月氏高僧竺法护,率领一批弟子在这里译经布道,人们称之为“敦煌菩萨”
。他的弟子竺法乘,也在这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诲而不倦”
。前凉时,又有高僧单道开、竺昙猷等人,在敦煌修习禅法。
据武周圣历元年(698)立于莫高窟的《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
,有个叫乐僔的沙门,杖锡来到敦煌城东南鸣沙山东麓,忽然眼前一亮,金光灿烂,好像有千佛在金光中显现(图2)。于是,他就在鸣沙山东面的悬崖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不久以后,又有一位从东方来的法良禅师,在乐僔的窟旁边,又营造了一个洞窟
。从此,开启了近千年的敦煌石窟艺术创造史。从前凉到北凉,在高僧的感召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在当地大族的资助下,敦煌的佛教得到迅猛的发展,到北魏平定北凉之前,这里已是“村坞相属,多有塔寺”了
。至今,乐僔、法良开凿的洞窟已经很难追寻
,但有一些属于北凉时期的洞窟和小佛塔保存下来
。
北魏虽然统一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北方,但由于柔然的不断南侵,敦煌在 5世纪后半叶,社会仍然动荡不安,佛教却沿着五凉王朝以来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特别是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这是北魏吸收了凉州佛教以后,经过平城到洛阳的发展而形成的更高水平的文化。敦煌藏经洞保存了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太和三年(479)驸马都尉冯熙在洛州写的《杂阿毗昙心经》卷第六
;莫高窟还发现过北魏广阳王慧安发愿刺绣的佛像残片(图3),那是从都城平城带到敦煌的
。孝昌元年(525)以后,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使北魏王室和敦煌佛教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东阳王在敦煌做了大量功德,抄写了一大批佛教经典,也在莫高窟开凿了一个大窟。北周时,建平公于义任瓜州刺史,也在莫高窟开凿了一个大窟
。这些王公贵族的做法,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作了榜样,上行下效,不久就在莫高窟掀起了一个造窟热潮。
图2 夕阳映照下的鸣沙山
而且,不论是西晋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求法僧和译经僧途经敦煌,给敦煌的佛教不断注入活力。比如,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经敦煌西行取经。404年,智猛等一行十五人出阳关西行取经。518年,北魏派敦煌人宋云与惠生自洛阳出发,西行取经,之所以选宋云出使,应当和他是敦煌人而熟悉西域情形有关。敦煌既是东来僧人步入河西走廊的最初落脚点,也是西去僧侣和使臣告别故国的地方,莫高窟作为西行者祈求道途平安的处所,香火不断。
图3 北魏广阳王慧安发愿刺绣佛像残片
除了印度佛教之外,伊朗文化系统的祆教,也在此时流入敦煌。
1907年,英国考古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西北的一座长城烽燧下,发现了一组用中亚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写的粟特文信件,学界称之为“粟特文古信札”(Sogdian Ancient Letters,图4)。这是在凉州(武威)和敦煌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干(Samarkand,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贵人的书信,不知什么原因埋藏在敦煌长城脚下。信中谈到,这些以凉州为大本营的粟特商团,活动范围东到洛阳,西到敦煌,他们长途贩卖,经营的商品有金、麝香、胡椒、樟脑、麻织物、粮食,当然还有中国丝绸
。这组书信写于西晋末年(312年前后)
,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动。尽管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译文发表,但粟特文专家提供的一些专名和大意的解说,有助于我们理解4世纪初叶敦煌粟特人的状况。据考,这些信札有两封是从敦煌寄出的,说明敦煌和另一个发信地点姑臧(武威)都是粟特商人的聚居地。现编为第二号的信札说到某地有撒马尔干来的贵人(自由民)一百人,可惜地名有残,是否就是恒宁所读的“敦煌”,尚难以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粟特人是由萨宝(s’rtp’w)统领的,即他们有自己的“队商首领”(“萨宝”一词的本意)。而且,琐罗亚斯德教(中国称“祆教”)的神职人员βγnpt(祠主)的存在,表明自那时起,敦煌就有由粟特人建立的祆祠。古信札表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早在4世纪初叶就由粟特商人传入敦煌
。此外,’yps’r和β’nkr’m两个职称的出现,表明这个粟特聚落具有很强的自治性。事实上,从已经确定的粟特文古信札的内容来看,早在4世纪初叶,敦煌就有了以粟特商人为主体的自治聚落,而且伴随有祆教祠舍。这些粟特商胡东到洛阳,西到家乡,正与仓慈治理敦煌时商胡的活动范围大体相同。
图4 粟特文古信札(局部)
魏晋以来敦煌汉文化的发展,为各种外来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则为敦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外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