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

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废周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为敦煌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供养佛舍利,瓜州也在莫高窟的崇教寺起塔供养 。敦煌出土过一些隋朝皇室成员的写经 ,表明隋朝对敦煌的控制和影响已经日渐增强。但由于南北朝时期敦煌的衰落,虽经北朝末年东阳王、建平公等人的经营,至隋朝尚不能与河西其他州相比,所以隋炀帝让裴矩经营西域的主要基地是在张掖 。然而,敦煌的进步,可以从隋朝时期莫高窟建造了大批石窟中反映出来。可惜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全国的反抗,使隋朝成为一个短命的朝代。大业十三年(617),李轨在武威举兵,自称凉王,控制河西。李唐在长安立足后,利用凉州粟特安氏的势力,于武德二年(619),从内部搞垮了李轨政权,把河西纳入自己的版图。

唐初,敦煌地区并不稳定。武德三年(620),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五年(622),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降唐。唐改瓜州为西沙州,治敦煌,而在常乐县置瓜州。六年(623),当地人张护、李通叛唐,拥立别驾窦伏明为主,被唐瓜州长史赵孝伦击败,窦伏明降唐。至此,敦煌地区的动乱基本平息。但敦煌以西、以北地区,都是取代柔然而控制漠北和西域的突厥汗国的势力范围,以南则是吐谷浑的地盘,所以武德末、贞观初,唐朝关闭西北关津,“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在贞观元年(627)西行求法,是从瓜州、敦煌间偷渡出去的

贞观四年(630),唐朝出兵漠北,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所控制的伊吾,也在首领石万年的率领下归降唐朝,立为伊州。九年(635),唐朝又出兵青海,击败吐谷浑,使河西走廊不再受外部的干扰,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贞观七年,去“西”字,敦煌正式名为沙州。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以吐鲁番的高昌王国阻隔丝路北道经焉耆、高昌到敦煌的道路为由,出兵高昌,灭掉持续存在了一百三十九年的麴氏高昌王国,在高昌设西州,在天山北的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设庭州,行政建置均与内地州县相同,又在西州交河县设安西都护府,以控制西域。这是唐朝进军西域的重要一步,据记载唐灭高昌的《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纪功碑》,率领骁雄鼓行而前的诸将领中,第一位就是“沙州刺史上柱国望都县开国侯刘德敏”,而碑文的作者则是“瓜州司法参军河内司马太真” ,表明敦煌、常乐的文武官员和士兵参加了这次重要的战役,敦煌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物资和兵员供应基地。贞观十八年(644),唐朝出兵讨焉耆。二十二年(648),进击龟兹。但由于唐太宗的去世,高宗永徽二年(651)正月,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举兵反叛,唐朝进军西域的步伐暂时受阻。经过反复争夺,唐朝最终在显庆二年(657)打败阿史那贺鲁,西域的宗主权从西突厥的手中转移到唐朝手中。显庆三年(658)五月,唐朝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并设立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镇守西域广大地区 。自龙朔二年(662)始,青藏高原吐蕃王国的军队进入西域,与西突厥余部联合,和唐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咸亨元年(670),吐蕃攻占西域十八州,唐朝一度罢安西四镇。不久,唐朝陆续收复失地,到上元二年(675),四镇基本恢复。为了加强西域的镇防能力,特别是针对南面吐蕃的威胁,唐朝在上元二、三年(675—676),把丝路南道上的两个重镇——典合城和且末城,改称石城镇和播仙镇,并划归沙州直接管辖。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南道的军事镇守能力,同时也标志着敦煌实力的上升,以及敦煌在唐朝经营西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编订于此后不久的《沙州图经》卷五,有关于石城镇和播仙镇的详细记录,反映了沙州对两镇的控制实况 。上元以后,唐朝和吐蕃在西域的争夺仍持续不断。仪凤年间(676—679),吐蕃再次攻占安西四镇。调露元年(679)裴行俭收复西域失地,重立四镇,以碎叶代焉耆,切断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合。武周初,东突厥复兴,侵扰唐朝。吐蕃乘机进攻安西四镇,唐朝不支,于垂拱二年(686)放弃四镇。长寿元年(692),王孝杰率军收复四镇 ,并发汉兵三万人镇守,大大增强了唐朝在西域的战斗力。从此以后,直到8世纪末的一百年间,安西四镇的建制没有再动摇,西域基本在唐朝统治之下。在唐朝用兵西域和镇守西域的过程中,不少沙州将士奔赴前线。《沙州都督府图经》卷三“张芝墨池”条(图3),记有开元二年(714)任“游击将军、守右玉钤卫西州蒲昌府折冲都尉、摄本卫中郎将、充于阗录(镇)守使、敦煌郡开国公”的张怀福 ,就是任职西州蒲昌府而镇守于阗镇的敦煌人。据敦煌写本P.2625《敦煌名族志》,任职西域的敦煌人还有“游击将军上柱国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张端”、“正议大夫北庭副大都护瀚海军使兼营田支度等使上柱国”阴嗣监、“昭武校尉庭州咸水镇将上柱国”阴嗣宗、“壮武将军行西州岸头府折冲兼充豆卢军副使”阴守忠等 。沙州和西州同属唐朝经营西域的基地,两地之间的官员迁转十分频繁,与上述敦煌人任职西州相反,也有一些高昌人任职沙州,如阿斯塔那239号墓所出《唐西州高昌县成默仁诵经功德疏》记:“西州高昌县安西乡成默仁,前任别敕授焉耆都督府录事。去景龙四年(710)二月廿七日,制改授沙州寿昌县令。” 正是因为两地官员的任职关系,所以我们在敦煌文书中常常发现有原本是吐鲁番的文书,而吐鲁番墓葬中也出土有不少敦煌文书。随着唐朝的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化,武周时在沙州设立了豆卢军。景云二年(711),唐朝分陇右道,设河西道,并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统辖河西地区的军政。天宝元年(742),河西节度使有兵7.3万人,战马1.94万匹,兵力居全国第三,而战马则为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唐朝前期的敦煌,在全国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下,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二县(寿昌有时废置),共十三乡,唐朝的均田、籍帐制度贯彻到每个乡里,在严格的律令制管理体制下,敦煌井然有序,生产得以稳步发展。水渠灌溉系统比以前更加完善,围绕敦煌城四周,就有五支水系、84条干渠、支渠、子渠构成的水利网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从西魏大统十三年(547)计帐所见的狭乡,变成唐朝敦煌户籍所见的宽乡。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商品经济也走向繁荣。在敦煌的市场上,有中原来的丝绸、瓷器,有西域的玉石、珍宝,有北方的驼马、毛织品,也有当地出产的五谷。《资治通鉴》卷二一六说,天宝年间,“自〔长安〕开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这里的陇右,是包括敦煌在内的。天宝时(742—755),沙州有户6395,口32234 ,达到了前秦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图3 P.2005《沙州图经》卷三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爆发,驻守河西的唐军劲旅都前往中原靖难,吐蕃乘机从青海北上,进攻唐朝领地,先是占领了陇右,切断了河西与唐朝的联系,继而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攻占凉州,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被迫西奔甘州。永泰二年(766),吐蕃进而攻陷甘州、肃州,继任河西节度使杨休明退守沙州。大历十一年(776),吐蕃攻陷瓜州,进围沙州。敦煌军民在阎朝的率领下,艰苦抵抗,经过十年的奋战,到贞元二年(786)时 ,已经弹尽粮绝,在吐蕃答应“勿徙他境”的条件下,“寻盟而降”。敦煌从此进入吐蕃统治的时代。 2PZ3AvAULWpCUVNi6YBd8jqAXOJ3myAwWlrbHXcv9DIimPEXh/2d80/4XRtpWh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