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月

周瘦鹃《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近来译事之光”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评语

凡欧美四十七家著作,国别计十有四,其中意、西、瑞典、荷兰、塞尔维亚,在中国皆属创见;所选亦多佳作。又每一篇署著者名氏,并附小像略传,用心颇为恳挚,不仅志在娱悦俗人之耳目,足为近来译事之光。惟诸篇似因陆续登载杂志,故体例未能统一。命题造语,又系用本国成语,原本固未尝有此,未免不诚。书中所收,以英国小说为最多;唯短篇小说,在英文学中,原少佳制,古尔斯密及兰姆之文,系杂著性质,于小说为不类。欧陆著作,则大抵以不易入手,故尚未能为相当之绍介;又况以国分类,而诸国不以种族次第,亦为小失。然当此淫佚文字充塞坊肆时,得此一书,俾读者知所谓哀情惨情之外,尚有更纯洁之作,则固亦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矣。

(原载1917年11月《教育公报》第4年第15期“报告门”。原为

通俗教育研究会审核小说报告,未署名,系鲁迅起草。)

就翻译而言,周瘦鹃是一位多产的译家,他从1911年(时年16岁)开始发表译作,到五四前,共发表各种翻译作品159种。他的第一篇译作是1911年译的英国爱德门的小说《孤星怨》(《小说月报》第二年临时增刊号),同年8月又译了英国约翰·麦特菲的小说《豪侈之我妻》(上海《妇女时报》第3期)。次年,他又发表了6篇译著:计有英国达维逊的《鸳鸯血》(《小说时报》第14期)、俄国某作家的《孝子碧血记》(《小说时报》第15期)、英国窦伦特的《八万九千磅》(《小说时报》第16期)、法国庞拿姆的《六年之中拿破仑》(《小说时报》第17期)、英国哈斯汀的《无名之女侠》(《妇女时报》第7期)和英国柯南达利的《军人之恋》(《妇女时报》第7期)。随后,他的翻译工作更是一发而不可止,计1913年19种,1914年20种,1915年49种,1916年12种,1917年36种,1918年11种,1919年截止五四以前2种,未标明翻译年份者4种。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书影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是周瘦鹃影响最大的翻译作品,是他部分译作的结集(也有论者认为系直接译自国外现有的短篇小说集,但并无确切证据)。书分上、中、下三卷,内收47位外国作家的49篇小说,其中有12篇曾经刊载于《礼拜六》上。全书选择审慎、体例谨严,且每篇前均冠以作家小传,简明扼要,或叙或评,颇见功力。王钝根谓“渠于欧美著名小说,无所不读。且能闭目背诵诸小说家之行述,历历如数家珍。寝馈既久,选择绣精,盖非率尔操觚者所能梦见也。” 诚非溢美之词。《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送交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审核时,鲁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在所起草的《评语》里,赞其“用心颇为恳挚”,“足为近来译事之光”。 此评语后发表于1917年11月30日《教育公报》,就被看成是该书的广告了。

鲁迅如此赞赏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并非偶然。他是将其置于民国初年中国小说界的大环境下来审视其意义的:“当此淫佚文字充塞坊肆时,此一书,俾读者知所谓哀情惨情之外,尚有更纯洁之作,则固亦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鹤鸣矣。”这里说到“鸡群鹤鸣”,显然是动了感情:他大概是想起了和周作人一起翻译的《域外小说集》所遭到的冷遇。现在,《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问世,鲁迅自有许多感慨。我们也不妨就此将《域外小说集》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的境遇和翻译作一比较,或许是一个有意思的考察角度。

其一,二者都是短篇小说的成集翻译。短篇小说的翻译在中国一直没有长篇小说那样流行。较早的翻译作品是:1903年1月刊载在《湖南教育杂志》上、陈匪石所译的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年6月刊载在《浙江潮》上、鲁迅(署名庚辰)所译的雨果的《哀尘》。1905年以后,《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刊物上都有短篇翻译小说刊出,但仍不成气候。《域外小说集》1909年出版时售出极少,是可以理解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八年以后于1917年出版,情况已经大变,不但翻译的短篇小说被中国读者接受,大多数文学期刊上还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原创的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已经被中国现代文学所吸纳。周瘦鹃所翻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短篇,反而不大顾及长篇小说了。这也反映了时代文学潮流的变迁。

其二,周氏兄弟在翻译语言上是追求古意的,采用了比当时的大翻译家林纾还要古奥典雅得多的语言。这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但也极大地妨碍了读者的阅读。而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则别有选择,或用浅近文言,或用白话。他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接受,有意吸收读者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和章回小说形式,在小说中插入“看官们”、“话说”等语式。在小说的叙述视角上也偶有变化,采用更为中国读者接受的传统的全知视角,而不是小说原来的限知视角。不仅如此,在一些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中,也对原文中不太能被中国人理解的意象进行改造,改头换面为中国的意象,如以“沉鱼落雁”形容美人等等。这些变通或许不够严谨,显然不如《域外小说集》。鲁迅在《评语》中也对此提出了批评:译本“用本国成语,原本固未尝有此,未免不诚”。但却因此吸引了中国读者,其影响就大大超过了周氏兄弟的译本。

其三,和周氏兄弟一样,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也把译介的重点转向“欧美名家”。这反映了一种新的翻译视野与眼光。在西方文学进入中国之初,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学的顶尖水平缺乏了解,大量翻译的是其二三流的作品。林纾早期翻译哈葛德的作品,广受欢迎,就是一个例子。随着中西交流的逐渐深入、译者外文水平的提高,对西方文学的了解程度也越来越高。到《域外小说集》,周氏兄弟所收的就都是名著了。周瘦鹃就更是自觉于此,以翻译世界名著为己任。他是第一个将高尔基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他不仅关注强势民族国家的文学,也和周氏兄弟一样,注意弱小民族国家的文学。《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里计有:英国18篇、法国10篇、美国7篇、俄国4篇、德国2篇,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瑞典、荷兰、塞尔维亚、芬兰各1篇,是收外国短篇小说数量最多、国别最多、名家名作最多的一部选集,在近代翻译史上自有其重要地位和影响。

(李默) Auo06idDMkkwqirPRSd6Xt2Kn9J7DWwHu9IK4nbcrgt1zlSg1FGLsmeOp/8c2Z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