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夜颂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之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一九三三年六月八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析】

以下几篇都是鲁迅最后十年(1927—1936)的杂文。这些杂文都写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他有一本杂文集就取名为《且介亭杂文》),于是,就有了鲁迅独特的现代都市体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城市有一个工业化、商业化的过程,现代都市文明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这样一个“现代化新潮”成了众多文学家的描写对象,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都市体验,就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现代都市文学,这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夜颂》所展现的,是鲁迅眼光烛照下的上海都市,而且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夜”上海。

他首先确认自己的身份,或者说自我命名:“爱夜者”。这不仅是因为他喜欢并习惯于夜间写作,更因为他正是与“夜”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孤独者”“有闲者”(不是早就有人把他打入“有闲阶级”吗?)、“不能战斗者”(“战士”的美名已被某些人所垄断,鲁迅哪里敢言“战斗”?)、“怕光明者”(鲁迅早已拒绝了被许多人说得天花乱坠的“光明”)。于是,他爱夜。因为只有在“夜”这个“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大衣”的“普覆”下,才感到“温暖,安心”;因为只有在夜里才“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我们想起了鲁迅《影的告别》里所说,“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鲁迅是属于夜的,夜的黑暗也属于他,在那里鲁迅感到分外自由、自在与自适。

鲁迅接着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听夜的耳朵,看夜的眼睛”。——我们都生活在“黑夜”里,但我们有能够听到黑夜里的声音的“耳朵”,能够看穿黑夜所掩盖的一切的“眼睛”吗?鲁迅有,于是,他拥有了一个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中国:一个“夜气”笼罩的鬼气森森的世界。这正是那些“学识不凡的头脑”所要竭力掩饰的。

白天于是到来,人们又开始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从此就是热闹,喧嚣”。鲁迅却看到,“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是鲁迅的大发现,是鲁迅才有的都市体验。人们早已被上海滩的五光十色弄得目眩神迷,有谁会注意到繁华背后的罪恶,有谁能够听到“高墙后面,大厦中间……”的冤魂的呻吟?

而且鲁迅还发现了所谓“现代都市文明”的实质:“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这一发现也许是更加惊人的。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鲁迅于深夜写下这一句时,大概也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的。

【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无疑是“夜”。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对“夜”的把握,具有强烈的感性特征,他笔下的“夜”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同时又注入了他的主体感受、体验和思考,甚至有了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夜的形象也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请细细品味以下这段文字: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了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这里,“……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一句尤其凝聚了鲁迅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他在1920年代末(1927年)所写的《怎么写——夜记之一》里也有过类似的表达:

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将这两段文字对照起来读,或许你会多少触摸到鲁迅的内心世界和文学世界,写下你的体会与感受。此外,“鲁迅与夜”这个题目还有许多文章可做,也不妨一试。

2.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在这篇《野草》式的散文里,还不忘留下一个夜上海中的人物速写:“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妓女,但“初学的时髦”又未尝不可看作是上海自身的象征。鲁迅是怎样勾勒她的形象的?为什么说“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NgVv1p4S59qrWObzMT7YhT1Wj3/8nepRc32zweuz8UvZRAAhDOCF0m/V1z5mkY7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