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颓败线的颤动

我梦见自己在做梦。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

板桌上的灯罩是新拭的,照得屋子里分外明亮。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弛缓,然而尚且丰腴的皮肤光润了;青白的两颊泛出轻红,如铅上涂了胭脂水。

灯火也因惊惧而缩小了,东方已经发白。

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的波涛……。

“妈!”约略两岁的女孩被门的开合声惊醒,在草席围着的屋角的地上叫起来了。

“还早哩,再睡一会罢!”她惊惶地说。

“妈!我饿,肚子痛。我们今天能有什么吃的?”

“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低微的声音悲凉地发抖,走近屋角去一看她的女儿,移开草席,抱起来放在破榻上。

“还早哩,再睡一会罢。”她说着,同时抬起眼睛,无可告诉地一看破旧的屋顶以上的天空。

空中突然另起了一个很大的波涛,和先前的相撞击,回旋而成旋涡,将一切并我尽行淹没,口鼻都不能呼吸。

我呻吟着醒来,窗外满是如银的月色,离天明还很辽远似的。

我自身不知所在,眼前却有一间在深夜中紧闭的小屋的内部,我自己知道是在续着残梦。可是梦的年代隔了许多年了。屋的内外已经是这样整齐;里面是青年的夫妻,一群小孩子,都怨恨鄙夷地对着一个垂老的女人。

“我们没有脸见人,就只因为你,”男人气忿地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

“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的说。

“还要带累了我!”男的说。

“还要带累他们哩!”女的说,指着孩子们。

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

“杀!”

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登时一怔,接着便都平静,不多时候,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我梦魇了,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

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析】

《野草》的变异性也表现在文体的渗透上,其中有散文的“诗化”(《野草》就被看作“散文诗”)、散文的“戏剧化”(如《过客》),《颓败性的颤动》就是一篇“小说化”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母亲牺牲肉体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却将母亲驱逐的故事。这更是一篇寓言,这位母亲的遭遇所隐喻的是鲁迅这样的为后代“肩住黑暗的闸门”的精神界战士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人间的真实关系。于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位母亲对她被放逐的情感反应:“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作为被遗弃的异端,当然要和这个社会“决绝”,并充满“复仇”“歼除”与“咒诅”的欲念;但她又不能割断一切情感联系,仍然摆脱不了“眷恋”“爱抚”“养育”“祝福”之情。在这矛盾的纠缠的情感背后,是她更为矛盾、尴尬的处境:不仅社会遗弃了她,她自己也拒绝了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她已经“不在”这个社会体系之中,她不能、也不愿用这套体系中任何语言来表达自己;但她事实上又生活“在”这社会之中,无论在社会关系上还是在情感关系上,都与这个社会纠缠在一起。她一开口,就有可能仍然落入社会既有的经验、逻辑与言语中,这样就无法摆脱难以言说的困惑,从而陷入“失语”状态:“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这又是一个非常深刻也是很带悲剧性的“无”的选择:不能(也拒绝)用现实人间社会公认的语言表达自己,只能用“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这样的独立的批判的知识分子,他的真正的声音是在沉默无言中呈现的。

【思考题】

这篇“小说”,这首“散文诗”的最后,“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就达到了情节发展与情感发展的顶点,请注意作者怎样以奇特的想象,将这内在激情外化为一个无限阔大、自由、充满动感与力度的外部世界:“鱼鳞……沸水……烈火……暴风雨……荒海……波涛……太阳光……飓风……荒野……”“颤动……起伏……振颤……辐射……回旋……奔腾……”。请高声朗读,将自己的全部情感、体验投掷进去。于是,你就会感受到真正属于鲁迅的语言魅力,同时进入一个鲁迅式的生命的大境界。 8YBGnsZcqwxwYxWUPwQeJEhjHyyrqjl4KGhS349sJOBeE1JpgV5rl0Lq7+WLfsR9



死火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象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 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 。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析】

“火”是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作家,都有对火的不同想象。这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文学课题、思想课题与生命课题:创造出不同于他人、前人,独属于自己的关于火的新颖形象。这就意味着对宇宙生命的新想象,对存在本质的新发现,也是对现有语言表现力的新突破。

鲁迅活跃的自由无羁的生命力注定他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并且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创造:众多作家笔下的火,都是熊熊燃烧的生命的象征;鲁迅写的却是“死火”,面临死亡而停止燃烧的火。鲁迅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就有了梦想者的“我”与“死火”的一次奇遇。

【思考题】

请作文本细读:

1.“我”是在什么背景下与“死火”相遇的?你注意到了“红色”与“青白色”的相互反映和转换吗?

2.鲁迅是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的?他是怎样将“息息变幻,永无定形”的“烈焰”凝定下来的?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递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选择——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5.你怎样看最后的结局?你注意到本文中的两次“笑”了吗? 8YBGnsZcqwxwYxWUPwQeJEhjHyyrqjl4KGhS349sJOBeE1JpgV5rl0Lq7+WLfs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