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关于汉语

前面对语言和语言研究的学科即语言学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现在就来具体说说我们汉族人使用的汉语。

上面说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大约有5000多种。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使用人数大约有11亿以上。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但在海外有大量的人作为母语或外语使用。汉语有悠久的历史,汉语口语形成的最早年代无从考证,但用以记录汉语的方块汉字,从迄今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许多方言。汉语各方言的分歧首先而且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例如:

汉语各方言在词汇上也有分歧。如“白薯”,这是北京话的说法,山东人叫“地瓜”,苏州人叫“山芋”,四川人叫“红苕”。再如连词“和”,那是北京话里的词,苏州话里是“搭”,广州话是“共”。再如北京话里“一个苹果”中的量词“个”,苏州话用“只”,广州、福建话用“粒”。汉语方言在语法上也有些分歧。如北京话说“小王比小李高”,广州话说“小王高过小李”;再如北京话问菜的咸淡说“菜咸不咸”、“菜咸吗”,苏州话说“菜阿咸”。但相对说来方言之间在语法上的分歧比较小。

现代汉语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7亿以上。分布面很广,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华东的北部等。(2)吴方言。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7千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2千5百万以上。主要分布在湖南省。(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千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西省。(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3千7百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以及台湾、湖南、四川部分地区。(6)闽方言。使用人口约4千万。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台湾省和海南省。闽方言内部又可以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4千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和香港。

汉语较大的方言有上面说的7个,但次方言则不计其数。就口语来说,不要说不同方言区之间人们难以通话交际,甚至同一个方言区之内的不同次方言之间,都有可能很难通话。这是因为各方言之间语音上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汉族人在书面上又基本上是统一的,即写出来都是相同的汉字,大家都能看懂。这是因为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基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这种方块汉字每个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可以超越方言语音的限制。正是这种汉字使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也就使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延续,而不至于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整个汉民族可以通用的汉语标准语。现在这种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港澳台叫“国语”,在新加坡等海外称为“华语”。汉语的标准语是近百年来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汉语标准语的形成和推广,使不同方言区的人得以顺利地进行口头交际,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汉语的统一。

汉语的方言可以说是汉语的一种“活化石”,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从方言里看出来。根据目前的研究,无论从语音、词汇上,还是从语法上来看,汉语从南到北的方言差异大致上反映了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比如拿声调来说,中古时期的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一共有八个声调。到了现代汉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只剩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而南方的一些方言,如粤方言、闽方言等,则基本上还保留了中古时期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的声调状况,吴方言也还保留了七个声调(没有阳上调)。再拿一些词为例,日常生活中烧饭、炒菜的容器,闽方言叫“鼎”,吴方言叫“镬”,北方方言叫“锅”,这也反映了从古至今的变化。再拿“走”和“行”来说,在先秦古汉语里,“走”是“奔跑”的意思,“行”是“步行”的意思;唐宋时期出现了“跑”这个词,于是古代表示“奔跑”意义的“走”逐步为“跑”所替代,而“走”替代了“行”,表示“步行”的意思。在现代北京话里,表示“奔跑”的“走”和表示“步行”的“行”,都只作为构词成分在某些词或成语中出现,前者如“奔走”、“走兽”、“走马观花”、“飞沙走石”,后者如“行人”、“人行道”、“行远自迩”等,而不再作为词来运用了。但在粤方言里,“走”和“行”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而作为词来运用,例如:

(5)a. 你唔好周围走。(=你别到处跑)

b. 你行先。(=你先走)

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其他语言比较,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1. 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音节音高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音高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这种区别意义的音高就叫做“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但有的方言有9个声调,如广州话;有的方言有7个声调,如苏州话;有的方言有6个声调,如客家话;也有的方言是5个声调,如合肥话。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7个声调是怎么样的。比较:

语音学中一般把声调的高低分为五度来表示。5度最高,1度最低。作为汉语标准语的普通话,阴平从5度到5度,是一个高平调,记作[55];阳平从3度到5度,是一个升调,记作[35];上声是从2度下降到1度再上升到4度,是一个降升调,记作[214];去声是从5度降到1度,是一个高降调,记作[51]。在汉语拼音方案里,这四个声调分别用“ˉ”、“ˊ”、“ˇ”、“ˋ”来表示,这称为“调号”,调号标在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上。例如:

(7)a. 妈 mā 灰 huī

b. 麻 má 回 huí

c. 马 mǎ 毁 huǐ

d. 骂 mà 会 huì

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但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35调。例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字,“涂”是阳平字。

2. 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就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除“声调”外,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例如“天”(tiān,[t‘ian 55 ])里的t[t‘]是声母,iɑn[ian]就是韵母。汉语中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如“安”(ān,[an 55 ]),但可以设想其中也有一个声母,只是那个声母是个不发音的“ø”,这种声母就叫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里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这可以表示为(8):

汉语里声母很简单,比较复杂的是韵母。汉语普通话里的韵母,可以由一个元音构成,例如:“大”(dà[ta 51 ])、“苦(kǔ[k‘u 214 ])”;可以由两个元音构成,例如:“来”(lái[lai 35 ])、“加”(jiā[ʨia 55 ]);也可以由三个元音构成,例如:“乖”(guāi[kuai 55 ])、“表”(biǎo[piɑu 214 ]);还可以由一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例如:“翻”(fān[fan 55 ])、“帮”(bānɡ[pɑŋ 55 ]);另外还可以由两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例如:“讲”(jiǎnɡ[ʨiɑŋ 214 ])、“庄”(zhuānɡ[ʦuɑŋ 55 ])。上述五种情况显示:汉语的韵母里一定要有元音,至少有一个,至多出现三个。汉语的韵母里如有辅音出现,那只限于n[n]或ng[ŋ],而且一定处于音节的末尾。如果韵母中只出现一个元音,那元音就是韵母的主要元音。如果出现两个元音,将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口度大的元音在前,如“来”(lái[lai 35 ])里的韵母;一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在前,如“加”(jiā[ʨia 55 ])里的韵母。不管哪一种情况,开口度大的元音是韵母的主要元音。而如果出现三个元音,开口度最大的元音一定处于中间,那也就是韵母的主要元音,如“乖”(guāi([kuai 55 ])、“表”(biǎo[piɑu 214 ])里的元音。

在音韵学里,通常把韵母里的主要元音称为“韵腹”;把主要元音之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把主要元音之后的元音或辅音称为“韵尾”。韵头在发音上起了声母和韵母主要元音之间的桥梁的作用,所以韵头又称为“介音”。照此分析,汉语音节中的韵母可以分为三部分:韵头(介音)、韵腹、韵尾。一个音节的韵母,可以没有韵头(介音)和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普通话里,能作韵头的只限于i[i]、u[u]、ü[y]三个元音;能作韵尾的元音只限于i[i]和u[u]。根据上面所述,汉语的音节可具体表示为(9):

(二)词汇上的特点。

1. 双音节词占优势。

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但在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等多音节的词(基本上都是外来音译借词)只占3%。不过如果从日常口语中词的使用频率看,单音节词仍大大高于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为61%,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只有37%。

2. 合成词占绝对优势。

在汉语的双音节词中,从构词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的优势。从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来说,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A. “重叠(词根的重叠)”,如“爸爸、星星、刚刚、试试、轻轻”等。B. “派生(在词根上附加词缀)”,其中又有(a)词根内部屈折派生;(b)词根前加或后加词缀派生如“老虎、老弟”和“桌子、馒头”等。C. “复合(词根与词根的组合)”:如“学习、聪明,白糖、深造,合理、扶手,扩大、车辆,地震、冬至,留任、借用”等。汉语的合成词中以复合形式的词为主。

(三)语法上的特点。

1. 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汉语缺乏形态,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词类本身无形态标志;另一方面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做谓语、带宾语、带补语、做主语、做宾语、做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试以动词“研究”为例:

(10)a. 他研究(做谓语,可以回答“他研究汉语语法吗?”这样的问题)

b. 打算研究(做宾语,可以回答“汉语词汇你打算研究吗?”这样的问题)

c. 研究语法(带宾语)

d. 研究清楚(带补语)

e. 研究课题(做定语)

f. 语法研究(受定语修饰)

2. 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大家知道,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请看(11):

(11) a. Do you eat the meat every day?

—Yes, we eat the meat every day.

—* Yes, we eat.

—* Yes, eat every day.

b. What do you eat every day?

—We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 Eat the bread every day.

—* The bread.

c. Who is Xiao Zhang?

—I am Xiao Zhang.

—Xiao Zhang is me.

—* I.

—* Is me.

可是汉语里却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如(12):

(12)a. 你喝啤酒吗?

—我喝啤酒。

—我喝。

—喝。

b. 你喝什么?

—我喝啤酒。

—喝啤酒。

—啤酒。

c. 小张是谁?

—小张是我。

—是我。

—我。

汉语里还常常能见到、听到这样的句子——句中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如(13):

(13)今天下午全校大会。

3. 上述两点带来了汉语语法一系列的次特点:

A. 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所带来的特点。我们知道,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如(14)所示;可是汉语的情况则不同,如(15)所示。比较:

这样,很自然的,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16)a.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 (动宾关系)

广播事业 (修饰关系)

广播赵忠祥 (主谓关系)

(17)b.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 (并列关系)

打算回家 (动宾关系)

挖掘出来 (动补关系)

研究结束 (主谓关系)

访问回来 (连动关系)

讽刺说 (状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养殖研究 (定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B. 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在印欧语里句子与词组是对立的:句子一定有个定式动词(finite verb),词组则一定没有定式动词;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则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例如:

(18) a. I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我学习汉语语法)

b.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c.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d. Studying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学习汉语语法很重要)

e. *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f. * It is important study the Chinese grammar.

而汉语则不同。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就无所谓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加之句法成分可以随语境省略,汉语的句子也就不一定是“主语—谓语”的模式,因此汉语的句子和词组在语法构造上不形成对立。在汉语里,几乎任何一个实词或主要词组,只要能加上一个句调就能成为句子。由此也可以了解到,在印欧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一层一层的“组成关系”,即由词构成词组,由词组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一种“实现关系”,即词和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C. 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试以“动宾关系”为例:

(19)a. 吃苹果 (动作—受事)

b. (这锅饭可以)吃5个人 (动作—施事)

c. 吃大碗 (动作—工具)

d. 吃食堂 (动作—方式)

e. 吃利息 (动作—凭借)

f. 躲高利贷 (动作—原因)

g. 排电影票 (动作—目的)

4. 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随之改变。例如:

(20)a. 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 ≠ 大大的眼睛(定中偏正关系)

b. 吃饭了(动宾关系) ≠ 饭吃了(主谓关系)

c. 客人来了(主谓关系) ≠ 来客人了(动宾关系)

d. 来早了(动补关系) ≠ 早来了(状中偏正关系)

5. 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汉语里有量词,在说明事物数量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来表示,中间一定要加一个量词。例如,我们不能说“*五书”、“*六笔”、“*三狗”、“*四桃子”,而得说“五本书”、“六支笔”、“三只狗”、“四个桃子”。“本”、“支”、“只”、“个”是量词,这是大家都知道和了解的。英语里似乎也有量词。例如:

(21) a. I take a piece of chalk.

(我拿了一支粉笔)

b. W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tea?

(你能不能给我一杯咖啡)

c. I bought a fish of 2 kg (kilogram) yesterday.

(我昨天买了一条2公斤重的鱼)

但英语里的“piece”、“cup”、“kg (kilogram)”是作为名词来用的,而且也用得很有限,只出现在不可数名词的前面,这跟汉语的量词有本质区别。

汉语里还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吗、吧、呢、呗、了”等。这些词通常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一定的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请看:

(22)a. 他不愿意啊!

b. 他不愿意吗?

c. 他不愿意吧?

d. 他不愿意呢?

e. 他不愿意呗。

f. 他不愿意了。

英语里没有语气词。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eeQFpSF9gFDkcWjqOYgdCVjOvwjE+q1h4+jvYIBQCEC/TY5b4G+jKL73hlEbs8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