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定云(1997)殷墟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曹右琦(1995)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现状和前瞻,《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陈建民(1992)汉语口语研究四十年,《中国语文通讯》(香港)第7期。
陈新雄(1973)《六十年来之声韵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程发轫(1972)《六十年来之国学》,台北:台湾正中书局。
董连池(1994)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松辽学刊》第3期。
方 琰(1996)功能语音学在中国发展的近况,《国外语言学》第4期。
冯志伟(1992)《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志伟(1995)《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
冯志伟(1996)《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符淮青(1996)《汉语词汇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龚千炎(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
郭锡良(1997)《汉语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何大安(1988)《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何耿镛(1984)《汉语方言研究小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何自然(1994)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现代外语》第4期。
贺 巍(1991)汉语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语文研究》第3期。
胡奇光(1987)《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壮麟(主编1990)《语言系统与功能——1989年北京系统功能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编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何九盈(1995a)《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1995b)《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蓝生(1994)试述吕叔湘先生对近代汉语研究的贡献,《中国语文》第1期。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 开(1993)《汉语语言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1993)四十年来的汉语音韵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
李行健(主编1993)《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北京:语文出版社。
李行健(主编1994)《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北京:语文出版社。
李行健(主编1995)《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北京:语文出版社。
李学勤(1998)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文物》第1期。
李运富、林定川(1992)《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纵观》,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林茂灿(1989)语音研究的新进展,《语文建设》第6期。
林玉山(1983)《汉语语法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林玉山(1992)《中国辞书编纂史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林裕文(1982)回顾与展望,《中国语文》第4期。
凌德祥(1998)《语言与语言科学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刘 坚(主编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 坚、曹广顺(1989)甲骨以来近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文建设》第6期。
刘 坚、侯精一(主编1993)《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刘开英、郭炳炎(1991)《自然语言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陆俭明(1980)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1期。
陆俭明(1993)《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1999)新中国语言学50年,《当代语言学》第4期。
陆俭明(2000)汉语言文字应用面面观,《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吕必松(1980—1981)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3期(1980),第1期(1981)。
吕必松(1990)《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松亭(1986)《汉语语法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彭聃龄(主编1997)《汉语认知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濮之珍(1987)《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冠连(1990)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第2期。
裘锡圭(1989)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语文建设》第3期。
邵敬敏(1990)《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方经民(1991)《中国理论语言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编辑部(1992)《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沈家煊(1988)心理语言学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孙玄常(1983)《汉语语法学简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苏培成(1994)1992至1993年的现代汉字研究,《语文建设》第5期。
唐作藩、杨耐思(1989)四十年来的汉语音韵学,《语文建设》第5期。
王 力(1981a)《中国音韵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 力(1981b)《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 力(1992)《清代古音学》,北京:中华书局。
王 宁(1992)1991年的训诂学研究,《语文建设》第11期。
王宇信(1981)《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蕴智(1993)六十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
文 炼(1989)我对40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看法,《语文建设》第1期。
吴浩坤、潘 悠(1985)《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文虎(1992)汉语语音识别的现状与展望,《语文建设》第6期。
伍铁平(1994)八韵年以来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回顾与反思,《湖北大学学报》第3—4期。
徐 超(1996)《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1991)《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通锵、叶蜚声(1979)“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述评,《中国语文》第3期。
许嘉璐、王福祥、刘润清(主编1996)《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于根元(1996)《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北京:书海出版社。
袁 辉、宗廷虎(1990)《汉语修辞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曾宪通(1988)建国以来古文字研究概况与展望,《中国语文》第1期。
詹伯慧(1995)四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方言、共同语、语文教学》,澳门日报出版社。
张 斌(1998)《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 普(1992)《汉语信息处理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赵金铭(1997)《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赵贤洲、李卫民(1990)《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振铎(1988)《训诂学史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子瑜(1984)《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编写组(1989)《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上、下两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语文编辑部(1993)《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刊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法高(1973)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第1卷。
周 荐(199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北京:语文出版社。
周振甫(1991)《中国修辞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凤瀚(1997)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历史研究》第1期。
朱一之、王正刚(选编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北京:语文出版社。
宗廷虎、李金苓(1997)《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J. Greimas(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1999)《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