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语言研究有四个传统:古希腊语言学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和古代中国语言学传统。无论哪个传统,研究语言,大多为的是阐释古代经典,注重的是音和义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字的研究。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哲人在言谈之中就对某些字词和话语进行训释。如《论语·颜渊》篇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以“正”解释“政”。又如《墨经》:“闻,耳之聪也。”在《周易》里就有关于文字起源之说,《周易·繫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春秋战国时期还曾经展开过名实之争。名实的问题实际涉及到了词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中的大问题。到战国末期,荀子在《正名篇》里,进一步就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等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也涉及到了方言与语言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著名论断;在《儒效篇》、《荣辱篇》和《正名篇》里他还谈到了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发展问题。因此后人不仅将荀子看作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把他看作语言学的先哲。
真正的语言文字研究则是从秦汉开始的。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开始出现了语言文字研究的专著,那就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其中《尔雅》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
《尔雅》是一部对字词训诂、阐释的汇编,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自西汉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一般认为,《尔雅》是周秦之间的人所编,后不断有所补充,今本《尔雅》可说是成于众人之手。《尔雅》全书共19篇,收言辞字词共4300多个。这19篇分别为:
释诂第一 释器第六 释山第十一 释鱼第十六
释言第二 释乐第七 释水第十二 释鸟第十七
释训第三 释天第八 释草第十三 释兽第十八
释亲第四 释地第九 释木第十四 释畜第十九
释宫第五 释丘第十 释虫第十五
《释诂》篇主要是列举古人所用过的同义词,最后作者用一个通行的词来加以解释。例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释言》篇主要是对古代常用词进行解释。例如:
还、复,返也。
贸、贾,市也。
《释训》篇主要是对描写情貌的词,特别是叠字进行解释。例如:
穆穆、肃肃,敬也。
《释亲》、《释草》等十六篇则都是对各类事物的名称加以解释。例如: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亲》)
笋,竹萌。(《释草》)
《方言》为西汉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所作,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方言词汇比较的专著。例如:
亟、怜、怃、新、㤿,爱也。东齐、海岱之间曰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陈、楚、江淮之间曰怜;宋、卫、邠、陶之间曰怃,或曰㤿。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公元58—147年)所著,简称《说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他所能看到的古文字都记载下来了,共收字9353个。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方块汉字,有独体的,有合体的,前者如“一、水、木、手”等,后者如“字、折、肝、性”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之意便不言而喻。许慎将9千多个汉字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始一终亥”,这是按汉代阴阳五行家之“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思想安排的。《说文解字》为讲明字形,每个字都用小篆书写。注释的体例基本是:在小篆的汉字字头下,先讲字义,再讲字形,有的讲到字形跟字义、字形跟字音的关系。例如: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象形字]炳,明也。从火,丙声。[形声字]
鸣,鸟声也。从鸟,从口。[会意字]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指事字]
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指事字]
《释名》为东汉刘熙(生卒年不详)所撰,收词1502个,体例仿《尔雅》,但探求的基本方法是声训。所谓声训,就是用同音或近音的词来释义,从而得知词的来源。例如:
尔,昵也;昵,近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
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声训的方法并不是由刘熙首创的,先秦以来不少人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释义,前面举到的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就是一种声训法;《尔雅》、《说文》以及后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也都用过这种声训法。但《释名》与之不同的是,全部释义都用声训法。这对后世“以声求义”、探求词源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上面介绍的《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外,还须提到东汉经学家郑玄。郑玄(公元127—200年)博古通今,遍注群经。今天保存下来的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和《礼记注》。郑玄注经能博采众说,以今释古,并重声训,这对训诂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的先后诞生,郑玄等人注本的先后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最早建立的是文字学和训诂学。从上可知,我国的汉语研究是从研究字词的形音义开始的,其中主要是字形和字义的研究,字音的研究是附属于字形与字义研究的。秦汉文字学、训诂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跟当时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更跟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跟当时崇尚经学、读书识字与仕途结合,都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