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汉语史诗问题的回顾与评论

20世纪初叶,西风东渐,西方式的文学史观念也随之传入中土,文学修史之风一时兴起。作为西方文学、哲学始祖的希腊,其文学的源头当然是它的神话、史诗。尤其是史诗,长篇铺叙,讲述本民族的神话、英雄人物和上古史迹,将想象和现实融化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之内。史诗的题材、人物、修辞、风格以及叙事方式,都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方文学孕育于它伟大的史诗,这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因此讲西方文学,一律从神话、史诗讲起,这已经成了不易的定式。

可是这一符合西方文学现象的定式作为理解文学史的背景观念被借鉴到中国,就立即出现问题:中国古代典籍并无记载有类似史诗这样的诗歌体裁,就连神话也是零碎分散存于归入史部的数部典籍和诸子的著述。何况神话获得文献典籍记载的丰富性、完整性,相对于希腊乃至北欧都是欠缺的。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们观察到,以西方的文学惯例为背景观察中国文学史而产生的解释难题,困扰了不少治中国文学史的学人。在本论中,笔者将这种困扰称为“史诗问题”。“史诗问题”随着西学东渐,简直成了一桩学术的公案,从20世纪初到当代,虽然不甚热烈,但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王国维已经意识到上古文学源头的中西差异,继而鲁迅、胡适、茅盾、陆侃如和冯沅君、郑振铎、钟敬文等学人对史诗问题提出了一些假想和论据,1950年代之后史诗问题依然存在,饶宗颐、张松如等学人都有专论探讨。纵观过往一个世纪,但凡涉及上古文学,这个“史诗问题”似乎是绕不开的,总得提出一些假说给予安顿。无论是提出何种理据解释这种现象,还是直接消解这个问题,史诗的困扰都成了学术关注的焦点。本论并不打算延续前辈学者的思路,为“史诗问题”提出更周详、更严密的解释,而是梳理这个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学术关注,翻检他们提出的各种解释的理据,从而检讨“史诗问题”的合理性本身。“史诗问题”要说明的无非就是文学的源头,那么我们自然要问:“史诗问题”是不是一个解说中国文学源头的合理方案?上古文学的研究长期为“史诗问题”所缠绕,背后是不是有一些与学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意识形态因素?透过梳理上古汉语文学的“史诗问题”或许可以解答上述疑问,为我们思考汉语文学的源头带来新的启示。 4ztvmW/Vq+wBpmQ33PcKB8hSU+emZ7voLm/3xJgDpcySTIdX1DcR44zOyv2wd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