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六 钟灵毓秀

国学知识卡

长城

一提到长城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秦始皇。修筑长城确实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项重大的军事措施,但实际上在秦始皇之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秦国、赵国和燕国,除了诸侯国间的战争外,还要提防匈奴的南下侵略,因此各自在北部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仍然面临着匈奴的威胁,因此他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为基础,大规模地进行修筑,把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多里,这就是最早的“万里长城”。

秦代以后,长城还经过多次修缮和增筑。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汉代政府特地对黄河一带的长城进行了修葺,还向西延长两千余里,最远达到今天的新疆罗布泊。到了明代,为了抵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略,长城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整修,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七千多里。其中山海关到嘉峪关一线修筑得特别坚固,至今尚有部分留存,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1. 滕王阁 [1]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2] ,佩玉鸣鸾罢歌舞 [3]

画栋朝飞南浦云 [4] ,珠帘暮卷西山雨 [5]

闲云潭影日悠悠 [6] ,物换星移几度秋 [7]

阁中帝子 [8] 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

注释

[1]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唐时为洪州州治),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腾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建。前临赣江,为游览胜地。唐高宗时,洪州官吏于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路过其间,参与宴会,即席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序后系以此诗。序文词采绚丽,才气宏放,是王勃骈体文的代表作、历代传诵的名篇。

[2] 渚(zhǔ):水中小洲。

[3] 佩玉:古人佩玉,玉的撞击声可以节制行止,使人保持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鸾(luán):车铃,像鸾鸟之形,取其鸣声之和。佩玉鸣鸾,指滕王及其宾从。罢:停歇。

[4] 画栋:有彩绘装饰的栋梁。南浦:地名,在江西省南昌县西南,章江至此分流。

[5]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西山: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一名南昌山,即古散原山。

[6] 悠悠:闲适貌。

[7] 星移:岁星在移动,古天文学以木星为岁星,岁星运行一周天为十二年。

[8] 帝子:指腾王李元婴,高祖李渊之子。

[9] 槛:栏杆。空:徒然,白白地。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著名诗人。做过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革职,于是远游江汉,客居蜀中。后来做了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犯死罪,遇赦革职,其父王福畤受连累而贬为交趾(位于今越南)令。王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王勃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天才,最负盛名的正是他即席写作《滕王阁序》的故事,后世人们也常常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有《王子安集》传世。

文意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朝暮之间,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寂寞地流淌不息。

这首诗是王勃即席之作,由赞叹今日的盛况转入感慨物是人非,怀古幽情中也隐隐流露出对当下欢会之后终将离散的惆怅。

2.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 [2] 夹明镜,双桥 [3] 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1]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骈文家。字玄晖。齐帝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在郡一年余,其山水名作多作于此时。李白追慕谢朓,称其为“谢公”。北楼:谢朓所建之高斋,人称“谢朓楼”。故址在今安徽宣州城内陵阳山上。

[2] 两水:指城东之宛溪与句溪。

[3] 双桥:指隋朝建于宛溪之上的凤凰、济川二桥。

文意

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有如明镜。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农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朓呢?

首联写诗人于北楼上远望之景,颔联和颈联进而描绘了这幅“画”的轮廓和细部,在这两联之间,宣州城的景色由明丽而渐趋苦寒,秋天的清冷直透纸背。这种景色的冷凉之感乃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也为尾联抒发感慨做铺垫。尾联是诗人在登览这一番美景之后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发问的口吻表达出来:有谁记得我曾经在这北楼之上,临风怀念昔日的主人谢朓?然而,在这无疑而问之中,既寄托了诗人对谢朓的追思,也隐含了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惆怅。

3. 登馀干古县城 [1]

(唐)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 [2] 西。

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 [3] 犹在夜乌啼。

平江渺渺 [4] 来人远,落日亭亭 [5] 向客低。

沙鸟不知陵谷变 [6] ,朝飞暮去弋阳溪 [7]

注释

[1] 馀干:唐属饶州,今属江西,位于鄱阳湖北岸。“古县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馀干县城。先秦时,其地名作馀汗,因境内馀水、汗水得名,为越国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内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属楚国,故诗中云“楚水西”。汉代置馀汗县,隋代正名为馀干县。唐代迁移县治,这个旧县城逐渐荒落。

[2] 楚水:指馀水。又名安仁江,即今信江。

[3] 女墙:城墙上的矮墙。又称女垣、女儿墙。

[4] 渺渺:幽远貌。

[5] 亭亭:邈远无依貌。

[6] 陵谷变:《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地貌变动,喻世事变迁。

[7] 弋阳溪:即弋水,在弋阳县之南。弋阳县在汉代时为馀干县地。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著名诗人。曾任转运使判官,后被贬为潘州南巴尉。又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

文意

馀干古城高耸,上接云霄,孤独地矗立在荒凉的楚水以西。城内空荡荡,以前的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还在,但只剩下夜间在城头啼叫的乌鸦。江面浩渺,江上之人显得格外遥远;夕阳西下,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落下。鸟儿却不懂世事变迁,依旧在弋阳溪畔朝来暮去。

这首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馀干时所作。诗人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弋阳溪曾属馀干县,尔今却归弋阳县,然而鸟儿却不懂世事变迁,依旧朝来暮去。面对着荒凉之景,诗人内心的悲凉无处可诉,于是转而嗔怪无知的飞鸟,实则其悲愈甚。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包蕴着诗人对于历史的深沉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令人沉思。

4. 大观楼长联 [1]

(清)孙髯

五百里滇池 [2] ,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3]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4] ,西翥灵仪 [5] ,北走蜿蜒 [6] ,南翔缟素 [7]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蠏屿螺洲 [8] ,梳裹就风鬟雾鬓 [9] ;更苹天苇地 [10] ,点缀些翠羽丹霞 [11]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 [12] ,三春杨柳 [13]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14]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15] ,唐标铁柱 [16] ,宋挥玉斧 [17] ,元跨革囊 [18]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 [19] ;便断碣残碑 [20] ,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楹联丛话》七

注释

[1] 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2] 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3] 岸:谓将冠帽上推,露出前额。帻(zé):古代包扎发髻的头巾。岸帻,谓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4] 骧(xiāng):奔驰,腾越。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5] 翥(zhù):飞举。灵仪: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

[6] 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又名长虫山。

[7] 缟素:指昆明南面的白鹤山。

[8] 蠏屿螺洲:蠏,同“蟹”;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9] 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 苹:水上浮萍。苇:芦苇。

[11] 翠羽:翠绿色的鸟雀。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 九夏:指夏季的九十天。芙蓉:莲花。

[13] 三春:旧指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也指春季的第三个月为三春。

[14] 凌:迎着。虚:天际,天空。

[15] 汉习楼船:据《史记·平准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6] 唐标铁柱:据《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7]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载,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18] 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9] “尽珠帘画栋”句:化用王勃《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一句。

[20] 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作者简介

孙髯(1711—1773),字髯翁,号颐庵,自号蛟台老人。祖籍三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生于清康熙年间,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为滇池大观楼题楹联一副,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即为此作。

文意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面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一片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叫人欣喜啊!东边的金马山像神骏在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如凤凰在飞舞,北面的长虫山犹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似白鹤在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胜境,登上高楼欣赏一番呢?看那远处像螃蟹一样大的岛屿,像螺一般小的沙洲,像少女梳理秀发般摇曳的垂柳,还有满目皆景的水草、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犹如翡翠一般的小岛,天上飞动着的灿烂红霞。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垂的金稻,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季花红叶绿的芙蓉,春天依依的杨柳。

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面对苍天感叹:历史上那些英雄,如今还有谁存在呢?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一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制造战船,操练水兵;唐中宗统一南诏后,在弥渡立过铁柱刻书以记功德;宋太祖在地图前挥动玉釜划大渡河为界;元世祖挥师南下,乘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烈丰功,是何等的显赫,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然而转眼之间朝代更换,如早晨的云、晚上的雨一样不能持久,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功德碑变成了断石残碑,在苍烟落日的照耀下倍感凄凉。到头来,只不过赢得了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综观这一副对联,上联从空间着笔,下联从时间着笔,将由远及近的滇池风物、从古到今的云南历史,概括于180字当中,以雄浑之笔,写兴衰之感,将眼前的美妙景色与作者的慷慨心胸熔于一炉,真可谓我国古代楹联中的极品。

5. 黄鹤楼 [1]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2]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日暮乡关何处是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 黄鹤楼: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屡废屡建,故址在今武汉黄鹤山西北黄鹄矶上,面江而立。旧传是因仙人王子安骑黄鹤经此地而得名。

[2]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3] 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唐县名,属沔州,今为武汉三镇之一,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4]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沙洲,在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因三国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江夏太守黄祖杀祢衡于此。

[5] 乡关:故乡。

作者简介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曾入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很早就有诗名,尤其是《黄鹤楼》一诗,极负盛名。据说李白到了黄鹤楼,都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文意

传说中的仙人乘黄鹤飞去,留下了诗人当日登览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黄鹤楼在这千年之中,凝聚了时间变迁的沧桑之感。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浓密茂盛。诗人沉浸在此美景之中,伫立远望,不舍离去,直至日暮时分江上浩渺的烟波触动诗人内心的愁绪。

全诗以故乡之思作结,江上烟波,勾起了诗人的羁旅客愁和对家乡的思念。

6. 咸阳城东楼 [1]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

溪云初起日沉阁 [3]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4] ,故国东来渭水流 [5]

注释

[1] 咸阳城:秦、汉都城。在唐代隔渭河与长安相望。诗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2] 蒹葭:水草。汀:水边平地。洲:水中的陆地。

[3] 溪:咸阳城南的皤溪。阁: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日沉阁:夕阳隐没于寺阁之后。

[4] 行人:旅人,作者自指。当年事:指秦、汉的灭亡。

[5] 渭水:这两句感慨历史变迁,只有渭水依然汩汩东流。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县令、监督御史、润州司马以及刺史等职。晚年归家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其诗以登临怀古见长,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有“丁卯体”之称。

文意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周围的群山,雨意渐浓,大雨在即,城楼上蓄满狂风。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啼虫鸣,不识兴亡。行人也不必去追问过往之事,秦汉已作古,只有渭水却依旧东流。

首联写登上咸阳城楼,举目所见蒹葭和杨柳,仿佛诗人所熟悉的江南水乡,由此勾起诗人的乡愁。颔联接着写咸阳城楼上所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唐皇朝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忧虑。颈联可作互文理解,即两句合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傍晚飞鸟停息和秋天寒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代的旧宫苑。秦汉的灭亡,令诗人联想到唐朝的命运。然而,诗人却笔锋一转,没有将意思说尽,但却隐含了对唐王朝的忧虑,给人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意味深长。

7.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偓佺 [1]

(北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2] 。长记平山堂上 [3]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4]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5]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6] 。堪笑兰台公子 [7] ,未解庄生天籁 [8] ,刚道有雌雄 [9]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0]

注释

[1]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水调歌头,词牌名。“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这首词的小标题。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为之取名为“快哉亭”,并赋词。

[2] 窗户湿青红:青红,谓朱楼碧瓦。这里指张偓佺刻意修饰快哉亭,涂以青油朱漆,以迎苏轼观赏。

[3] 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在扬州时所建。此处以欧阳修之平山堂,比况张偓佺快哉亭的风雅。欧堂和张亭都建在江北,可以看江南烟雨,望山色有无。

[4] “认得醉翁语”句:欧阳修自号“醉翁”,曾有《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此句化用其诗。

[5] 千顷:指长江。镜:喻江水明净。倒碧峰:指水中山的倒影。这三句形容快哉亭下长江之水光峰影。

[6] 一叶:小舟。白头翁:指船夫。

[7] 兰台公子:指宋玉,曾为兰亭令,作《风赋》。

[8] 庄生天籁:典出《庄子·齐物论》,天籁指发于自然界的奇妙音响,此处指风声。

[9] 刚道有雌雄:宋玉《风赋》中称风有雌雄,并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严格区别。

[10] “一点浩然气”句:《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两句是说,风本无所谓雌雄,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即能在任何境遇中享受快哉之风。

文意

映着夕阳的帘子轻卷了起来,亭子之下水天相接。我就知道你这快哉亭肯定是为我而造的,连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像湿着的,色彩犹新。于是想起当年在扬州平山堂,卧看江南烟雨,迷离恍惚,孤鸿在其中若隐若现。不禁想起醉翁欧阳修的名句,“山色有无中”。

千顷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群山的葱翠的倒影。然而那一瞬间,巨浪骤起,一位白发老船夫驾着小船出没于波涛之中。便觉得宋玉十分可笑,不能理解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的那种道理,却生硬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为友人张梦得的亭子题名“快哉亭”,并作此词。上阕写苏轼受友人之邀到新亭中观赏所见,下阕以细致的观察和笔墨描绘了一幅快哉亭下错落有致的江流湖海图。苏轼由此感慨宋玉未能理解庄子“天籁”之风而给风作出雌雄之分。最后一句感叹风本无所谓雌雄,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即能超越凡俗,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快哉之风,体现出苏轼旷达通透的襟怀。 jV4yuzEvo/Ug4SRe62EM7tOFehg40sBP1z4kUHO4Re9lOncCVcIsNboTyB6OY0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